简而言之选择合格的译本就成。但问题是:听宣传不看文本的太多,看了几本烂译本,就觉得所有译本都不好的也多。
选择译著,首先看译者,也只需要看译者!译者才是写下这本书每个字的人!出版社只是提供书号的地方。第一创作者都不关注,关注出版社??
我猜,说这话是因为人名太多不好记,出版社比较好记?那提个建议:考察任何一本书,可以先去搜一搜译者以往有什么作品,评价如何,口碑如何。纯粹打酱油玩票的略过。就此确定几个版本,试读对比几段,有条件对比原文看,没条件就读中文。十几二十分钟的功夫,已经足够对比出很多东西。不是没有好译本,仔细找找吧。
P.S.销量和质量并不能划绝对等号。有些书加印多,或许是:1.成套系抢眼。2.出品时间早,占领市场时间早。3.宣发好。
最终这个本子的质量是不是这么好,还是得落实到文本来比对检验,不是以讹传讹,说好就真的好。比如:傅东华版《飘》,网传为最优秀译本。其实看看原文,会发现译者做了大量删改,其实从翻译角度来看,连最基本的忠实都没做到,我实在无法闭眼跟着说这个版本好。
第二、所谓“看原著就是原汁原味”,这话有点绝对了。如果看不懂,或者以为懂了其实没懂,原汁原味在何处?其他名著先不谈,哪怕经典童书,也有不少背景知识,看一眼就懂了?真的会遇到每一个短语都停下来查字典或者相关背景知识求证吗?
看原著,是孩子对文本的理解。看译本,是译者对文本的理解。一般情况下,谁犯理解错误的几率更大?所以,不要高估孩子,也不要低估译者。只要是合格的译本,就可以看。
第三、阅读和翻译还不一样,谁阅读是逐字逐句看,一点不遗漏的?翻译可是一个词都不能漏(不合格的烂译本不在此列)。所以,才会有“翻译是最细致的精读”一说。原著和译著不是对立关系,是共生关系。读到精彩的原著,如果也有同样精彩合格的译本,我完全不介意重温一遍。
至于说怕孩子看了中文不去看原著,其实也没关系。有多少书值得看了译本再看原著?或者值得看第二遍?家长可以选一选,如果原著特性决定译文无论如何都有缺失,比如某些因语言特性原因,的确不可译的诗歌。这类书就暂时不给娃看,保留让娃自己体会到英文美感的机会。再比如原著实在优秀,但又没合格译本的书,也可以保留暂时不给娃看。
书太多了,做一定取舍或安排,完全可行的呀。不用把问题想的太极端。这本就不是一个非白即黑的二选一题目,放轻松吧。每本书都是独立的个体,挨着考察吧。
这问题也写过很多个贴了,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