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话题,稍微思考了一下,本着对自己的文字和平台负责的心态,于病中(发烧)码完了这篇文字。
一、首先区分一下定义吧:
好习惯是一段时间的好习惯还是长时间的好习惯~如长到一生这么远的好习惯呢?
好成绩是某一个时间段之内的好成绩,还是永远都是好成绩呢?当然个人认为永远都是好成绩这个能做到的很少很少。不排除确实有这样的一群人。
所以,我们把好习惯和好成绩区分成几个类别:永远的好习惯、一段时间的好习惯、永远的好成绩、一段时间的好成绩。这样区分下来,排序就会一目了然了。永远的好习惯>永远的好成绩>一段时间的好习惯>一段时间的好成绩。
也许,会有的人觉得我在咬文嚼字。其实,我是从我自身的情况来分析的。当然,会有个人的思想包含在内;所以,不喜勿喷。但是欢迎大家交流,思想的火花只有在碰撞的过程中才会让自己的思想更丰富,让自己得到提升。
二、个人亲身经历结合本话题来分析:
就拿我自己记日记和读书这两个习惯来分析吧。
(1)写日记:
从小学二年级我就开始记日记,记忆很深刻,那是一本粉色封皮的小开笔记本,可能是学校发的奖品吧,老爸在第一页留名字和年级的上面,写了一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努力学习不能光是口头禅,应实际的去做。”这句话在我在另一篇话题为“坚持”的文章中写过。我感谢我的老爸,因为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人生的格言,很普通却很富有特殊的意义。从二年级之后我坚持写日记,可以说是一个好的习惯,也是因为这个习惯,让我在码文字中找到了自我。小学时无非是发生的七零八碎的事情以及,老师是表扬我了,还是批评我了,谁跟谁的关系好之类的。而上初中以后我的作文也从来没有得过低分,反而那时候喜欢看散文,郭敬明,安妮宝贝,还有其他散文类的书,自己也会写一些内心实际的感受之类的。回归到内心的自我。但是,这个习惯除了让我的文字看起来不至于考试不及格,其他我的成绩却不尽如意。这个习惯也曾中断过,虽一直断断续续的记到大学,甚至谈恋爱的时候,我和老公也是用纸质的书信去沟通、表达思念之情、也曾写成散文诗等保存下来等。年轻气盛的时候,找不到目标,就零零散散的记了一些,没有系统的静下心来去分析。刚找到工作时,也是丢掉了记日记的习惯,环境的改变和自己内心的远离把日记甩到了脑后。
但是,记日记这个习惯在我目前为止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谈恋爱时,每周一封的书信;还有一个是自己全职带俩娃之后的这段人生中最温馨、最特殊的美好时光中。谈恋爱时的信件都是发自内心实感,所以真实却有些甜蜜的回忆。而自己全职带娃之后的这段时间,看育儿书,结合实际写观察记录,分析自己的想法,另外,记录孩子每天的进步,和有相同育儿理念的妈妈们关于思想和方法的沟通等等,经常会记录下来。凡是有这个习惯的人都有同感:一个灵感来了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可能下一秒就会没了,即便有大概思路,但是第一遍记录下来和第二遍记录下来的文字所表达的词汇意思却差别很大。有次我在小花生写一篇文章,关于一个话题,一边想一边写,结果写到得意之处,自己全部思想刚刚表达完,手机没电了,也没存草稿。我哭的想法都有,再来第二遍,结果跟第一遍表达的思路和用词却差异很大。所以,及时存草稿是多么好的习惯。
关于记日记,还有个让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好处,那就是无论什么毕业论文(当然我只是本科毕业,专升本,曾考了一个人资二级证书),在写这三个论文时,基本不用费太大劲。而且都是亲身经历之后,运用实际学到的理论去分析,在自己足够多的自由时间之内,一气喝成。基本思路都很清晰。
另外,写日记,让我有一个善于观察的内心,别人感受不到的细节,我可能会猜出来他们内心的实际想法。另外,就是对美的观察,可能每个人的观察之处不尽相同,我发现自己能感受到一些细微的需要慢慢品味的感触。
最后说说写日记这个习惯,给我带来的好处就是,我写的文字基本都有一些个人的思想色彩,我能尽可能细致入微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再者就是,写文章时思路比较清晰,按照大纲去填充内容就像盖房子一样。第三就是,散文和哲学类的书读起来毫不费力(只要不涉及到数学)。读书基本能体会到作者写文章时的意境和思想。
但是,写日记这个习惯在全职之后被捡起来时,我自己都没意识到原来我的文字是这么表达的,我的思想是这么丰富。这算是这个习惯断断续续坚持下来意外的收获吧。
唯一的短处是,我这个习惯用的时间多,然而成绩却差强人意。除了英语和语文还算可以之外数学及其他理科学科,实在拿不出手。
这就是好习惯未必带来好成绩,但是虽然成绩不好,但是我却很钟情这个好习惯,从未后悔。
(2)读书:
这里的读书是只读专业(可以理解为学业外的书籍)书籍除外的书。
首先需要从老爸说起:80年代或者到90年代,那时候电子信息和互联网还没这么发达。所以,人们了解外部即时信息的条件还没这么便利,要么是报纸,要么是新闻联播,再往前就是听收音机了。还有种方式就是读书。当然,读书这样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在农村来说还是极为少见的。在没有电视的那些时光机,我经常看到老爸躺在床上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记得很清楚的一个书名是不知道是谁写的《一个穿紫衣的女人》。虽然我老爸看的书是消遣的和按照自己兴趣来选择的。我却从中收到很大的影响,也曾在他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翻看一下。读书,家庭环境至关重要,这也为我日后读书的好习惯奠定了基础。家里的瓦房上面,老爸老妈搭建了一层阁楼,说阁楼,是很文艺的说话,其实只是一层能够放杂物的简陋的储物的地方。正是这个地方,让我知道书的重要性,有一本70或者80年代的封皮硬质质的线装西游记,还有一本用很善良的字体写的爷爷大名的民间偏方的书。小的时候,记忆中是已经认识不少字了,可能是初中或者小学高年级(90年代)我见老爸用梯子爬上阁楼拿出了这两本书。至于,为什么放至于阁楼,我的感觉是爸爸对爷爷的思念和对爷爷留下来的物品的珍惜吧(我的爷爷在我爸爸十几岁时因为肺癌去世,那时的我还不到两岁)。正是爸爸这样的举动,让我记忆深刻知道了书的重要性。
再到后来,上初中时,学校老师推荐,经济条件不富余(家有兄妹三人,有两个弟弟)甚至可以说是很拮据的爸爸毅然决然的为我定了《初中生阅读报》,虽然理科一塌糊涂,但是一直到我上大学时,我的这些书爸妈一直为我留着,记忆中有次趁阳光明媚,我专门把成绩单和这些教材还有购买的为数不多的课外书以及考试试卷拿出来晾到院子里,有的已经返潮了,粘连了,我还是小心翼翼的把他们揭开然后按照顺序排序。这算是我养成读书习惯的启蒙时光吧。
记忆中初中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的一本书王安忆的《69届初中生》,好像是这个名字。我看完之后很受影响。当别人都在追还珠格格,追小虎队,甚至有的追beyond的歌曲时候,我静静地体会着内心的感受,发现着不一样的美,回味着书中安静的故事情节。
到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迷郭敬明,安妮宝贝等人的书了。那时一个潮流。上课理科学不进去,就跟同学换着看这些潮流书。
等到上大学的时候,由于07年家里失火,以前存的教材和老爸存的书以及其他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化为灰烬。但是,过了07年的暑假,我回到家,偶然间翻到老爸写的新的体会~家中失火后他的内心感受和老妈的状态,让我看了之后泪流满面。为了不影响我专升本07年正月十五前一天,我遵从学校要求回校,也就是在同一天的傍晚,家中仅有的值钱的让人留恋的东西全部化为灰烬。我没有目睹整个过程,仅仅是看着老爸写的文字,就已经泣不成声。然而,为了不影响我专升本,不影响我的紧追学业的心情,全家人没有一个人给我说过任何一句关于这件事情的话。听到这件事情的大概,还是回到县城的奶奶那里,奶奶无意中说出来的,然后我回到家,看到弟弟和妈妈在家里,新房坐地而起。这种经历,让我内心感觉,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少了,让我的内心,惭愧无比,至今犹是。(跑题了,不好意思,写着已经泪水如雨滴般落下)这也为我大学勤工俭学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系里有勤工俭学的名额,办了符合条件的手续,开启了我在大学期间的图书馆勤工俭学的经历。更进一步的为读书,提供了便利条件。每次整理好书之后,我就会安静的在那里看书,各种书都看。听宿舍同学说王小波和周国平,以及弗洛伊德。整理完毕书籍就开始现在取书的地方看起来,有时忘了时间,等到图书馆的等自动关了,老师提醒要下班了,才回过神来。也正是,看的周国平的书《一个妞妞的札记》,让我想到老爸和我之间的这种特殊的父女之情,让我对父爱有了特殊的理解。看了弗洛伊德的五层次需要理论,结合本专业(工商管理)的相关知识,让我对人性和人的需求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还有一本很记忆深刻的书写的是郑州亚细亚的军事化管理,它的突起和衰败,以及他的创立者的人生经历等。
接着就到了毕业找工作的阶段,书籍依然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自己非常在乎的一些专业书籍,还经常去书店,买文具买书买字帖。海底捞你学不会,蓝海战略红海战略,汪中求的书,走出华为等都是我拜读的书。直到我把一些书送给堂弟,结果后来我问书时,他说扔了,让我心疼了好一段时间。
不得不提的是上大学时临毕业时,老爸送给我一本书《金口才圣经》(这本我在“坚持“”的那篇文里也提到过),如图:
这是爸爸送给我之后,我写的对父爱和爸爸送我这本书的真实感受。也许也有很多人收到父母送的书;但是对于一个农村生长起来、且家中兄妹三人,父亲长年累月在外打工以获取生活费用的人来说做到送书这一步实属不易。再次,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父亲。
读书还有个好处,就是写论文,心中有理论,实践中观察,二者结合,再进行分析,静下心来,不需要费太大心思和精力,就可以一气呵成。
第二个读书的习惯爆发期就是生儿育女之后,14年8月从周口回郑后,除了孕期买的孕期知识的相关书籍,由于习惯的养成,提前了解生产前期以及生产时的知识内容和新生儿时期的护理知识等。在大宝因肺炎住院期间,初为人母的我,无法安静下来于是就以记日记和读书的方式来迎接她的康复归来。
15年安静读书考完驾照。
16年本报了个心理学,想考试,无奈身怀老二,加之一个人要带老大,没有坚持下来,放弃了。
爆发期的高潮在老二出生之后的几个月里,觉得应该忙中偷闲,于是买回很多育儿书籍在此不一一列举。一边读书学习一边带娃实践,再一边写日志总结。从一个小白、任性、情绪波动大(像我这样的内心细腻敏感的人)的妈妈成长为一个开始有意识控制自身情绪、想用合适方法教育孩子,而又愿意花时间提升自身养育水平的妈妈。再也不是那个情绪易波动大、感性的小女孩了。就这样一边走一边尝试一边分析一边记录这个特殊人生阶段的和儿女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的老母亲。
现阶段主要读书内容是英语启蒙书籍和育儿知识书籍。当然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书籍也不会放弃,囤了很多只怪时间不够用。
(3)好习惯:读书和日记对我人生的价值和作用
先说渊源:
正是因为我的家庭中有这样的氛围所以,我秉承着原生家庭这种美好的回忆和习惯以及对事物正确的判断,还有父亲对我殷切的期望,我给我的孩子也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因为我知道这样的环境会给他们的人生提供丰富的思想土壤,而不仅仅是随波逐流的一分子。家有绘本3000+,大套书十几套,册书不详。(因为懒没有具体统计过,另外在此,不是炫耀,而是一种正能量的宣传)
,也许,我的书对于大珈来说,算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但是,我正在努力,发掘更好的书。(有时,我甚至担心房子的承重)。
这也叫家庭的家族文化吧,从我爷爷到我爸爸再到我,然后再到我的儿女,我相信他们的子孙后代也会秉承着这样一种家族文化的。(在此我要感谢我的老公,他没有反对我买书,也感谢他抽空给孩子亲子阅读)。
其次读书的好处:
谈谈思想方面的提升、语言的逻辑思考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对文字和思想以及经验的归纳能力提升
读书的好习惯,无疑是可以提升思想内涵的。没有知识的人被称为知识浅薄;思想肤浅的人往往随波追流,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力。读书的习惯长期坚持下来,既可以让自己原有的思想得以丰富又可以开阔自身的眼界,或者是在作者的中心思想中表达出自身曾有过得深刻体验,而自己却需要匮乏,不知如何表达。
语言这个事物,是越用越熟练,越用越丰富,越用越能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不过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写,会写的人也不一定会说。就像我,写出来,如果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我未必有我写的内容丰富。我们可以理解我说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同时,书面语言的表达也可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逻辑思考能力。
读一本书的时候文中作者可能提出一个观点,读过之后印象没有想象中的深刻。但是,读另一本书时,同样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相同的思想观点。读书者的头脑就会归纳起来,使印象深刻。或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思想不知如何表达,但是在书中看过类似的观点之后头脑就会把事件和书中思想联系起来,这也同样是一种归纳能力。
读书和日记的辩证关系:
这里的日记,可以不必理解为仅仅是个人的琐碎每日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包括读书的观后感,发自内心写出来的信件,以及不同思想观点的人之间的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等。
读书如果只是读了,却没有思考没有思想的火花的提升和共鸣,那等于是浪费时间,是无用的读书。读过之后写一些读后感或者在写一些内容时联想到读过的内容加以引申或者引用,就是学以致用,那是最好的结果。也许有的书,读过是读过了,根本没办法应用到实践中,那也没关系,只要思想得到提升了也还是有用的。
反之,日记中如果仅仅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琐碎之事,即便读书,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那是也是效果很一般。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跑题了,哎,二者关系,匆匆结尾,下面转换话题吧,身体确实难受。)
题外话:关于读书话题的相关书籍,我看过的拍图如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这本书我是被书名吸引住了。作者也有关系,因为是企业家,受专业的影响,我喜欢看这些企业家的人生经历,来体会不同的人生过程,人生中的得与失,以及是如何走出低谷达到创业的高峰期的。
下面还有一本,是因为是学院派的大师,无意中某东秒杀时看到了,顺手就买下来了,事实证明对我影响还挺大的。
季先生本着认真、坚持的态度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学术研究,非常人的耐力在德国留学十年,看完之后,我陷入了沉思。同时也觉得,这种精神正是我需要的精神,同时也和爸爸在我幼年时给我写的那句话有相同的理念和思想内涵。
俞敏洪俞老师的书是我半夜睡不着抽空看的。本来看过一部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束之高阁了,然后又一天忽然想看,就深更半夜把娃们都哄睡之后赏析起来,熬了好几个夜晚,这还包括弟弟忽然找不到妈妈了,爸爸就叫我,回去,哄睡着然后再走出卧室餐桌等下继续阅读。
由于图片不方便查找,不上图了。
这两本书让我更加清晰的看到了为什么要读书,并让自己的眼光不再仅仅局限于目前人生阶段的琐碎之事。
三:关于好成绩
(1)长期的好习惯未必就会取得好成绩,长期的好成绩也未必就是由于坚持好习惯得来的结果。
如果让我选择的话,包括养育我的孩子我会选择长期的好习惯为前提,至于他们的成绩如果是长期的好成绩当然更好,但是我清楚这对人生将是一种长期的压力,事事争抢不让自己落在别人的后面。人生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强压的环境下成长,我会担心孩子的心理会出现问题。当然,也不排除世界上还很多天资聪慧、智商超于常人的这一类人,但是,我却感觉这类人寥寥无几。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学术研究者以及不同行业的各类精英,取得好成绩也不可能是从一开始就是名列前茅,都有一个过程,经历失败,然后长期由于好习惯的坚持而取得的令人称赞甚至羡慕的成就。
另外,我自己的观点是,好成绩本身就不能跟好习惯相提并论,同日而语,正所谓一个是夏虫,一个是冰,夏虫能跟冰化为同一类别吗?(注:在此,仅是表达个人观点,没有嘲笑或者讽刺写出这个讨论话题的人;相反,我很感谢你给出了这个话题,让我对一些事物和观点系统理论性的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思想)
二者处于不同的语言概念,对人生有不同的范围构成。所以,我觉得找一个相当地位的词语和好习惯并列、另外找一个相当地位的词语和好成绩并列列举,可能能够得到令人惊奇的讨论结果。
(2)从目标上来分析
好习惯属于长期目标,而好成绩被我视为短期目标。
具体分析如下:
我们所认为的好习惯,肯定是长期规划。专门百度了“习惯”一词的定义,如下图:
这个定义用到个人身上就是一个人长期坚持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其他的方式。所以,我认为是一生的事情,是一个长期规划。总目标的定义来说就是长期目标。它可以分解到每个短期目标,可能间断也可能不间断的重复做一件事情。(可能定义理解有局限性,但这不是重点,大家理解我的意思就行)。
好习惯从养成之后,有的人可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坚持,注意坚持这个词很重要。如果一生中坚持的时间少、中断的时间多,我也会认为那不是习惯。
关于好成绩:我认为一个人持续一生都处于好成绩的状态存在的情况很少。所以,肯定是断断续续的。既然中断了,那就没办法组成长期目标,是一个人一生中一个又一个短期目标的实现。
(3)从主观和客观上来看
好习惯是客观状态,是一个人出于主观意识的坚持,日复一日做出同一个事情的客观事实。
而好成绩的主观性比较强,自己努力了可能就会成绩好,自己不努力可能成绩就不好。
坚持好习惯不容易,做出好成绩也不容易。
(4)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
好习惯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好成绩的取得未必就是可持续发展。好成绩的取得需要长期的高压(前面说过了不排除少数人的成绩一直是好成绩,但是人数却寥寥无几),长期高压下的人的心理,多少会受到影响。所以,才会有以上结论。
对于好习惯和好成绩的选择,根据我自身经历的分析,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养成好习惯,成绩固然也很重要,但是我更看重人生整体的发展。好成绩不代表就会有前途,也不代表将来的人生一定成功。当然,每个人对人生是否成功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读书,这将会带给他更高层次的的精神层面和丰富的思想。
不得不说的是,随着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生存压力的增大(再也回不到小时候去河边抓鱼、傍晚去树林里找知了的过去了),又有多少孩子从小就被“报班”,报这个班报那个班,孩子没有一丁点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每日的行程和时间被排的满满的。“你是怎么给孩子自己的时间留白的”或许可以成为一个讨论的话题。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科学养育,同时也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而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可能就违背了这个原则。
再者好成绩也不能代表一切,结合真实案例,从名校毕业的学生也相对于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可谓是好成绩。但是也有部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人生发展。可能相反,成绩一般的,有好习惯坚持下来的人,反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如果仅仅因为,想拥有好成绩而忽视了心里健康问题,反而得不偿失。
四:总结
洋洋洒洒、断断续续的写了以上文字,由于中间间断了(周末,爸爸上班,带俩娃要照顾幼儿的日常,从下午看到这个标题一直写到现在晚8点半,中间间断了有十几次),思路也在不断的变化即便思路不变化,刚想好的用词,忙完再来写又忘了,然后重新思考。所以,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
我希望我的孩子秉承着从他们姥爷那里流传的读书习惯,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思想,并不断的总结自己的人生,让他们自己的眼光和境界比我的更广阔。
古人就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把这种习惯内化为人生需要坚持的一部分,就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自然的想起读书。
(题后话:写完了,自己感觉有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因为重点以自身经历为实例表达了好习惯的重要性,而好成绩却草草分析,寥寥几句笔。可能是,我的成绩不好,而我自身认为自己的好习惯带来了便利之处的原因吧。所以写这篇文字的分析,我觉得还是有局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