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接纳情绪:蹲下来与孩子平视,用平静的语气说:"妈妈看到你很难过/生气,是因为……(猜测原因)对吗?"帮助孩子命名情绪(如"委屈""着急"),让他们明白情绪是正常的。
安抚技巧:通过拥抱、深呼吸("我们像小熊一样大口吸气——慢慢吐气")或转移注意力("要不要先和妈妈一起捏个橡皮泥?")帮助孩子平静下来。
2. 示范正确的表达方式
语言模板:用简单句式示范,如:"你可以说:'我的玩具被拿走了,我很生气'""你需要帮助时就说:'妈妈,请帮我打开这个盒子'"。
角色扮演:通过游戏模拟场景(如抢玩具、搭积木失败),家长先扮演孩子演示如何表达,再交换角色练习!
3. 创造练习表达的机会
有限选择:减少孩子因不知所措而哭闹的情况,比如:"你想现在刷牙还是听完这个故事再刷?"
延迟满足:当孩子哭着要某物时,温和坚持:"妈妈想知道你的想法,你好好说'我想要…',我才能帮你。"
绘本引导:共读《我的情绪小怪兽》《请不要哭》等绘本,讨论角色如何解决问题。
4. 分析哭闹背后的原因
能力不足:如果孩子因不会扣扣子而哭,拆分步骤示范:"先把扣子捏紧,再从洞里推出来",成功后及时肯定。
社交冲突:若因争抢玩具哭泣,教孩子说:"我可以和你轮流玩吗?"或引导他们找老师协调。
逃避任务:若因不想收拾玩具哭闹,用游戏化语言:"我们来比赛,看谁能把积木送回家更快!"
5. 强化积极行为
具体表扬:当孩子尝试表达时,及时反馈:"你刚才说'弟弟抢我的书,我不高兴',说得特别清楚!"
可视化激励:贴纸记录表每表达一次贴一颗星,集满5颗星兑换一个小奖励。
6. 家长需注意的细节
避免负面强化:不说"再哭就不要你了",这会让孩子更焦虑。
一致性原则:全家统一应对方式,不因哭闹妥协原则性要求。
观察特殊情况:如果孩子长期无法用语言交流,或伴随其他发育迟缓表现,建议咨询儿科医生或儿童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