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中心到城郊——我们的反向择校 我心目中的好学校标准是:尊重,有爱,自由。
家门口的小学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校——联考平均分第一、多次获奖、特色社团见报、百年名校、知名校友……
在可以交费择校年代,上这个学校需要交2-3w择校费的。哥哥入学时真是满脸期待与骄傲,当别人问他在哪上学,他都仰着脸说xx小学,人家就会说“xx可是个好学校”。
事实体验是:老师会因为认为7岁孩子课间纪律,让周围4个同学把他看关起来,“像坐牢一样”。找校领导反映,书记举例暗示“孩子都可能说谎,你怎么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老师在讲台上“批斗”几个不愿意给班长投票的学生,对全班说“这样的人怎么还能有朋友?”;校长问老师事实,几个老师全篇谎言,全是孩子的责任,如果不是有事实证据,没有一个老师承认……学校6年级的大队干部还有一句名言“拿得出手的是前任,拿不出手的是污点”。
反向择校不如说是“逃跑”,想到如果弟弟还只能上这个名校,我就汗毛直立。家门口另一所学校非常小,甚至没有一条200米的跑道。
所以我宁可举家搬到城郊,哪怕学校新到还没有完工就开始招生,哪怕弟弟是学校的第一批学生,我都愿意去试一试。
我的选择没有错,学校老师很有爱,即便弟弟调皮得好多人告状,老师也会帮他跟同学们解释“他只是想跟你们做朋友,方式不太对,我们大家一起帮他”。英语老师会允许弟弟上课看自己的课外书,甚至弟弟不想考试把卷子揉成团,老师也会耐心的跟我沟通,等弟弟愿意考了,老师陪他单独做卷子……校长说“我们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后面三张聊天截屏都是弟弟的老师,虽然弟弟比较调皮,但是能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那种尊重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