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大学语文老师,从我的个人经历和女儿的学习经历来看,语文绝不是低回报的科目,相反,真正的是有助于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回报科目呢。
先说说我的经历吧。高中之前,我最擅长的是数理化,中考差不多考满分那种。然而高一上学期末文理分科时,阴差阳错,我的文科成绩竟然是全年级第一。在高手如云的县城一中,是极不容易的,也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文理分科报名那天正好赶上下大雪,我从四十里外的山村好不容易赶到学校时,已是中午,学校早已下班了。班主任一直没等到我,便给我报了文科。(那时是1997年,村里也没有电话联系。)班主任是物理老师,事后他一直为我进了文科而惋惜,但是全级文科第一的成绩让他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刚进入文科的我很不适应,因为我不擅长记忆,擅长分析,然而当时的高考文科还是很多依赖记忆的。也曾数次想过调到理科,不过随遇而安的性格占了上风,最终在文科班呆了下来。因为不喜欢在字词上用功,只喜欢读书,因此语文成绩一直普通,历史和政治更是一般。因此,高中三年的成绩很不稳定,成绩好时能年级前几名,不好时班里三十几名,心理随着成绩的起伏变化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好在,父母一直没给自己压力,他们忙于应付生活,供我和妹妹读书已不易,因此顾不上关心我的成绩。另外,我自己也经常开导自己,不断告诉自己十年后回头看这些困难和苦恼都不值得一提。正是在这种自我鼓励下,走过了三年高中。高考时,因发挥超常,很意外地考入了一所985高校。
高考报志愿时很懵懂,家人也帮不上忙,自己凭着感觉和所谓的“热门”,依次报了法学、旅管和中文。因分数不算高,最后被调剂到了中文专业。当时有些沮丧,不知道中文除了做老师、编辑,还能干什么。(二十多年年后的今天,我不知有多感谢命运当初把我调剂到了中文系。因为自己思想和认知逐渐成熟后,才明白相比法学和旅管,中文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因为好奇心比较强,所以有“学一行爱一行”的潜力,通过听课特别是广泛阅读,对语文有了崭新的认知,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对历史认知的改变也是如此。唉!填鸭式教学一言难尽)。语文不再是字词解释、主题大意等零散的考点,而是与人性、人心最密切贴近的学问,是启迪智慧和灵性的学问。因此,尽管本科时选修了法学,且成绩优异,但后来的硕士和博士都选择了读中文系。
如果仅仅是因为学历的提升,我不会这般赞誉中文。因为每个专业当成谋生技能的依赖时,都会发现期间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唯有自知。而对中文的再认识,发生在工作数年后。那时因为工作、科研、人际、家庭、育儿等种种挤压在一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18年终于不堪重压,心理处于崩溃的边缘。当时每天感觉内心充满怨气、愤怒、恐惧等种种负面情绪,身体出现了失眠、心悸、头晕、气喘等种种症状。就在彷徨无助、不知所措时,中文拯救了我,确切地说,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拯救了我。重新读古圣先贤的典籍,如《论语》《孟子》《金刚经》《心经》《老子》《庄子》等,不求快不贪多,每读一小节,都细细体会,并应用于日常。儒家教我承担,不再抱怨;道家教我不争,随顺是缘;佛家教我放下,与人为善。渐渐觉得心里有了光亮,有了依托,有了许许多多正面光明的思想,就慢慢走出了心理的阴霾,变得比之前更豁达更通透,内心更稳定更强大。
经此一事,我不再把语文单纯看作一门考试的科目,而是开启人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再教学生时,也更多地把人生体验伴随着古诗文交给他们,希望他们能感受语文的魅力,感受语文与自己人生的亲近。这就是我与中文的故事。
手机打字不方便,改日再写写女儿学语文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