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们是一年级下学期开启的原版路线。我是有给她翻译的,因为那时我下班回来带读牛津树,还抱着一岁多的老二,时间太赶。在讲解的过程中,她有时会焕然大悟,说和她理解的不一样。我觉得对大童前期快速刷原版书,还是有必要翻译的。现在她上初章了,我带读RAZ时,会让她读后面的glossary,这种英英解释,里面一些生词也会翻译一下,但只是一带而过。对于课文中的生词,我尽量用英文来解释,很多时候也鼓励她自己用英文解释,她个别时候还解释得很好,我想这是长期读glossary的结果吧。我觉得得有一定的词汇量,才能做到英英解释。所谓的英语思维,也就是用英语的习惯说出地道的英语句子。这些也是要读多了,说多了,才可能做到的。我认为如果我们说的英语太中式,都是听原版音频少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学的过程中被翻译的原因。
另外,每个母语非英语国家的人学英语,都或多或少有些他们自己国家的思维模式。记得我刚毕业做外贸认识一位韩国客人,他和我们用英语交流,但是我发现他说的英语在语序上也蛮中式的,不知道是因为韩语的语序和汉语类似还是怎样,而他还是去美国呆过一年的。但我还是能听懂他的韩式英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个别英语也很中式,比如,long time no see you.难道说这样的话不地道,就不能说不能交流了吗?上KET单词营的课时,我才发现,都是英文翻译一遍再中文翻译单词,在这个国家环境中,不可能完全避免了。我认为反正词汇量上去了,我们自己尽量做到英英翻译,做到无中文的学习环境就对了。不必太过纠结是否翻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