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应用数学系的老师,分享一下我的拙见。可惜学艺不精,水平只够教本科生,也站不到科研最前端,如有纰漏还请大拿们指正。
先夸一下:这张卷子的逻辑,更接近真正的数学。
大部分数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数学),不是证明“1+1=2”,而是把现实问题转换成数学表达,解决问题,再把解决方法应用回生活。而完成整个流程,很大一部分比重是在阅读:了解问题的具体set up,了解前人已经做过的尝试,了解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做研究,读paper的时间比真正干活时间长,是再常见不过的情况了。而一般学生卡住了,老师第一句话一般都是“XXX的paper你读懂了吗?再去看一遍”,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这张卷子,有点像是展现数学研究的尝试。我个人认为算比较有水平的。但是!这种卷子不适合作为期末试卷要求孩子掌握,更不应该成为考试的选拔标准。
第一,没必要
不是所有孩子都会成为科研工作者。“理解问题并数字化”的能力,虽有益,但并不是人均必备技能,在非科研领域实用性并不强。有相同的时间精力,孩子可以做其他对自己收益更高的事情,比如拓展优势学科和兴趣,或是社会化情商的培养。
第二,不公平
对阅读能力弱的孩子不公平。已经有语文这个科目来评估阅读能力了,把数学也变成阅读评估显然是重复且多余的。
对数学好的孩子不公平。这样出题降低了最后几道大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另外,读题造成的时间紧张,也造成孩子在数学方面的思考时间大大减少。
对资源匮乏的孩子不公平。这类题目,如果孩子对类似题材有过涉猎,相对是比较“作弊”的。他们不需要真正读懂题目,只要凭借自己的“常识”就能算。但生活在经济匮乏,视野匮乏,或者信息资源匮乏环境里的孩子,他们是有天然劣势的。这种不公平性,我个人认为国家层面上是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简单总结就是,此类练习很好,但此类练习作为考试问题很大。至于很多公众号说的,这次考试是改革的“风向标”,我觉得就有点臆断了。
退一步说吧,万一未来真向这方面改革了,我的建议是:
1. 多阅读非虚构类书籍与杂志
这个能力其实和总阅读量没太大关系,我的学生中不乏有热爱文学和阅读,但读paper吃力的孩子。对这类孩子我一般的建议都是:无聊时去看看CNS(三大顶刊),再想放松去看看国家地理。科学阅读能力,要靠读科学文章去补。
2. 限时的阅读理解训练
除了读“准”,读“快”在这种考试尤为重要。阅读时间短了,留给数学的时间就越多。
3. 多看多读新闻
新闻题目是最不容易“撞题”的,而且即时的新闻信息,可以减弱由于经济水平不同造成的积累差距(毕竟刚发生的事,即使有资源也没法积累很多)。站在出题老师的角度,这种题是相对公平的,就更有可能出现在试卷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