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句“This is XX(名词)”打天下呢,还是只要心中所想,就能用英语准确说出来,才叫开口呢?
我家孩子在美国幼儿园上学。期末报告里,老师用这几个级别评估孩子的英文表达:
L1: name and describe。命名或描述具象或者抽象的事物。比如“There is a cat on the hill.” “The ball is smooth.” “I am happy.” 通常对话只有一回合(大人问孩子答),或者不是对话(孩子自己主动说)。
L2: express and respond。孩子能表达自身想法的同时,也能给出合理的回复,让话题进行下去(至少4个回合以上)。和L1的“无脑答”的相比,孩子需要听,会问,同时可以专注在正在讨论的话题上。
L3:create and retell。编故事不是随便说,要具备基本结构如“5W+1H”,剧情发展要符合逻辑。复述内容不是背诵,而是在理解的前提下用自己语言说出来。另外,L3对创作和复述长度也有要求,具体标准我也不清楚,但从小R的反馈来看至少小于8句应该是不达标的。
L4:debate and discuss。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使用多个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discuss则难度更高,要考虑到不同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用论据证明。
L1,L2这两个级别,个人认为影响开口的主要是孩子性格。愿意说的,知道3个单词“I”,“like”,和“XX”就可以完成一次L1表达,不愿意说的,听力水平G1以上了照样蹦个单词,就算赏脸了(我娃班上这种孩子不止一两个)。这两个级别吧,积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心理层面上的工作,提升孩子开口的意愿,增添孩子开口之后的正反馈。当然心理建设也针对家长:接受并尊重孩子性格,不焦虑,静待花开。
至于L3级别,对孩子的要求有:
1)英语理解能力,不只是对话语言的理解,还有书面语言的理解。
2)词汇和句型的积累,只有积累足够才会复述而非背诵。
3)基本逻辑框架的认知。无论是“5W1H”还是更难,要明白说话不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而是重点清晰,结构合理的表达。
这些要求,显然比L1,L2高了一个层次。
我们老师曾经说过,光靠生活中的语言互动,语言能力最高只能到L2。因为生活会话中的词汇量和句型太少,无法支撑起理解和复述书面文字的需求。另外,大部分家长在聊闲天时是逻辑不足的,无法给予孩子足够逻辑方面的引导。所以想要达到L3级别,最重要的就是大量的阅读,而且是题材海量的阅读。老师曾经开玩笑说,如果孩子没听/读过500个完整(基于书面的)故事,就不要谈L3。我个人觉得并没有很夸张。
至于L4级别,其实已经超脱英语这个范畴了,哪怕用最擅长的母语去debate and discuss,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很好的完成。L4的重点在于逻辑和认知。
针对L4,孩子需要 1)大量的非虚构类阅读 2)多“辩”的机会。3)等待。对小朋友来说,即使积累再多,认知成长还是要遵循正常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家长没有必要急于求成。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英语要积累到什么程度,孩子才愿意开口?
L1,L2级别,孩子想说了,自然就会开口。
L3级别,孩子书读够了,自然就会开口。
L4级别,孩子年龄到了,自然就会开口。
其实就这么简单。
至于这几个级别的分界线在哪儿,可以分享几个小R的数据:
2024.5:阅读Raz F, 口语L1 working on it (不达标)。
2024.8:阅读Raz J, 口语L1 working on it (不达标)。
2024.12: 阅读Raz M, 口语L3 achieved(达标)。
我认为这些数据说明两件事:
1. L1, L2是否达成的限制因素不只在于积累多少。如果孩子不想说,即使有G1的阅读能力还是不会说。主要影响开口的是性格(比如小R一直就是个话非常少的孩子)。
2. 达成L3需要的阅读积累大约在Raz K-M之间。
我拜读过小帅爸爸的原文章,受到他提到的“石化现象”很大的启发。我感觉避免“石化现象”的出现,口语能力至少要在L3-L4之间,至少L2是绝对不够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需要800L以上的蓝思值,也是非常准确的预测,毕竟L3的最低要求也得是Raz K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