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4
1.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接纳情绪:蹲下来与孩子平视,用平静的语气说:"妈妈看到你很难过/生气,是因为……(猜测原因)对吗?"帮助孩子命名情绪(如"委屈""着急"),让他们明白情绪是正常的。
   安抚技巧:通过拥抱、深呼吸("我们像小熊一样大口吸气——慢慢吐气")或转移注意力("要不要先和妈妈一起捏个橡皮泥?")帮助孩子平静下来。

2. 示范正确的表达方式
   语言模板:用简单句式示范,如:"你可以说:'我的玩具被拿走了,我很生气'""你需要帮助时就说:'妈妈,请帮我打开这个盒子'"。
   角色扮演:通过游戏模拟场景(如抢玩具、搭积木失败),家长先扮演孩子演示如何表达,再交换角色练习!
3. 创造练习表达的机会
   有限选择:减少孩子因不知所措而哭闹的情况,比如:"你想现在刷牙还是听完这个故事再刷?"
   延迟满足:当孩子哭着要某物时,温和坚持:"妈妈想知道你的想法,你好好说'我想要…',我才能帮你。"
   绘本引导:共读《我的情绪小怪兽》《请不要哭》等绘本,讨论角色如何解决问题。

4. 分析哭闹背后的原因
   能力不足:如果孩子因不会扣扣子而哭,拆分步骤示范:"先把扣子捏紧,再从洞里推出来",成功后及时肯定。
   社交冲突:若因争抢玩具哭泣,教孩子说:"我可以和你轮流玩吗?"或引导他们找老师协调。
   逃避任务:若因不想收拾玩具哭闹,用游戏化语言:"我们来比赛,看谁能把积木送回家更快!"

5. 强化积极行为
   具体表扬:当孩子尝试表达时,及时反馈:"你刚才说'弟弟抢我的书,我不高兴',说得特别清楚!"
   可视化激励:贴纸记录表每表达一次贴一颗星,集满5颗星兑换一个小奖励。

6. 家长需注意的细节
   避免负面强化:不说"再哭就不要你了",这会让孩子更焦虑。
   一致性原则:全家统一应对方式,不因哭闹妥协原则性要求。
   观察特殊情况:如果孩子长期无法用语言交流,或伴随其他发育迟缓表现,建议咨询儿科医生或儿童心理专家。
回应1 举报
赞17
收藏25
4天前
一天到晚这样真的好难🤯这会还不睡 吵来吵去 刷完牙又自己爬凳子摸面包吃 还是凶了一下
发布

推荐阅读

6岁
想法
养了孩子才发现,要改掉孩子一个坏习惯或者问题,真的是一件需要付出巨大时间,精力和心力的事情。

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坚持去做对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有路径依赖,想更省心省力的去做事。

对孩子而言,表达太难太麻烦了,哭是最简单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
对父母而言,孩子一直哭,哄孩子太麻烦了,那就直接满足让她别哭算了

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是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改掉她认为只要哭就能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提升表达能力就是每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帮助孩子把她的内心想法说出来,然...
4岁
想法
跟我小女很像。自己的东西被抢了,只会哇哇大叫或者哇哇大哭,从来不会主动去抢回来。根本玩不了那种需要抢的对抗性运动,如足球,篮球。对此,她奶奶还作过自我反省:是不是我一直带着糖糖,糖糖的性格就像我了,我就是这种被欺负都忍着的人。

像不像谁的性格我倒是无所谓,但是东西被抢只会哭肯定也是让我担心她容易被欺负。我觉得这种不敢争抢的性格本质上是,害怕。害怕自己力量不够,抢不过。所以加强运动,提升力量是关键。

运动量上来了,就会有爆发力,有爆发力就不太容易被欺负。以绝对的力量来制衡被...
4 1 4
匿名花友
想法
孩子在家能主动表达需求却在外退缩,本质上是环境反馈差异导致的行为策略分化:在家哭闹能迅速获得满足,形成了“哭=有效”的条件反射;而在幼儿园同样的策略失效,却又缺乏替代方法,于是陷入无助。解决的关键在于统一家庭与外部环境的反馈规则,同时教会孩子适应性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