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真相,虽然残酷但值得关注。
体制内或体制外,学校教育的目标始终都是筛选及择优教育,而针对个体的成长、养育、未来从来都是以家长和孩子自己为主体责任人。个体需要承受各种不和谐的摩擦、被磨擦,本质上就是上述目标不一致的必然结果,无人能幸免。
绝大部分孩子都是“慢孩子”。孩子身体和脑子的成长不能一蹴而就,适合孩子学习的方式节奏必须不断摸索、调整,孩子的情绪、爱好、特长需要慢慢被看到和发展。最复杂的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东西在不停变化。孩子过早的“习惯好”“成绩好”“纪律好”“有特长”“有目标”,背后是不是因为过早的家长被洗脑,让本该“慢慢”自然生长的孩子,急急的“成人化”了呢?“成绩好”的“牛蛙”家长的焦虑、付出、困惑就一定比“笨孩子”家长少么?真的未必。
我家曾经是典型“笨孩子”。刚进小学,专注听课的时间超不过十分钟,作业考试专注的时间更短,窗外飞过一只小鸟都能让他计算错几道,语文漏几道。需要抄题并计算的作业,他抄对都很困难。五三天天练的计算一页能做一个小时。还淘气好动,隔三差五在学校闯祸。老师一批评、家长一着急,拖沓、摆烂、假装不在乎……家长能做什么呢?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
第一、闭嘴——不要和学校一起去群殴、贬低自己的孩子。老师可以拿孩子和班里其他同学比,说他是“笨孩子”,家长绝对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更多的看到孩子的变化和进步。举个例子,我家狗孩子早起叠被子,一开始基本就是揉一揉、堆成一座小山。只要他早起做了堆这个动作,我们就会表扬他,夸了一段时间,慢慢被子开始被折叠了,虽然依然是歪歪斜斜。
第二、运动——多带着孩子进行亲子运动,比如跑步、踢球、徒步、骑自行车,需要有一定的运动量大汗淋漓的强度。情绪对了、能量足了,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纠结于当下一定要立刻马上做对、做会,很多时候会陷入死循环。我家狗孩子有时候出去踢两小时足球,之前不会的题回来再做,突然开窍了的时候很多,这其实也有一定的脑科学依据的。
第三、信任——这点真的做到不容易,尤其对于所谓的“笨孩子”,他们的生存本能会让他们不由自主的编故事或者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家长看到,很容易会解读成:你看你看,果然你就是个“笨孩子”,还说谎、假努力……孩子很容易有的内心回应:果然还是要瞒着啊,家长都这样……
毫不夸张,因为信任的问题,我自己崩溃过无数次 每次自己内心都后悔愧疚,孩子也曾愈发深刻的紧张。信任危机慢慢的化解,始于两个契机。
一个是看到情绪,而不只是行为和结果。比如他在磨蹭不停剥手、咬嘴唇,我慢慢能看到他在紧张和焦虑。比如做作业超过三十分钟,他会脾气很大、写字很用力很潦草,我慢慢能感受到他累了无法专注的焦躁。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爱的感知力都很强,看到比较难,看到之后给予支持的部分反而相对简单。
一个是接受并始终想相互信任的心。我和孩子都接受了我会焦虑、崩溃的事实,情绪爆发本身也是一直解压方式。我和孩子也都接受了他无法专注、多动、习惯编故事的现实。在接受的基础之上,改变并始终想相互信任的尝试一直没有停止过。
第四、自我了解——对个体而言,可能教育的目的不是考上985/211,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而且陪着孩子长成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可以试着做几件事:
家长陪孩子坚持做一件不那么难的事情。我家的选择是长跑,孩子爆发力偏差,耐力尚可,练长跑的孩子不多,孩子比较容易有成就感,目标不要太高。过程的艰辛不赘述,一年以来狗孩子确实爱上了长跑,校内四百米是少数能满分的学生让他非常自豪。
观察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并给予解决学习困难的有效建议。我家孩子是阅读型学习者,动手能力强,但是靠耳朵听课容易走神。先鼓励他试着课前自学预习,课上积极举手参与,慢慢开始在学校获得一些正向反馈之后,学习心态和习惯也肉眼可见的有自己的节奏,越来越顺。
育儿是一场家长的修行,可能一个“笨孩子”能带给你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更好的你能够成就一个更真实成长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