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3月17日群讲座内容整理稿。
主题:语文的阅读与写作
【先说阅读】
简单的说,我把娃的阅读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不是根据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分类的啊,纯粹是为了指导娃方便)。阅读方式分为精读、泛读、听读。下面我一个一个来说。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经典的绘本。例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聪明豆绘本系列》等等。
儿童文学作品。例如《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以及长青藤获奖小说系列、国际大奖小说系列等等。
国内外名著。例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简爱》《呼啸山庄》等等。
目的:重在体会叙事结构、审美鉴赏、情感共鸣、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这是和语文素养直接挂钩的。我所说的精读,也就是经典文学作品的精读。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自然科普、历史地理、百科知识。例如《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DK百科》等等)。
目的:重在锻炼信息提取和总结归纳能力,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大量泛读。
【特别提醒】
所有的文本阅读,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都要精读泛读相结合,二八开。
【精读】
精读是以掌握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知识为目的的读书方法。即精细深入的阅读、精致的阅读。精致,又可以解释为有一定水平的阅读。
这种水平,集中体现在阅读文字的逻辑性、推断情节的合理性、还有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这三个方面,既是阅读的能力,也是生活和工作中必需的一种思维。
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要精读,每年精读1-2本即可,重在体会叙事结构、审美鉴赏、情感共鸣、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所有的阅读理解,本质上最终指向的都是审美鉴赏)。这是和语文素养直接挂钩的。
很多小伙伴问我怎么做精读。实话实说,非专业出身的家长,很难带孩子准确的进行文学作品精读,建议报课,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家长能做的,是伴读,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读一本书,然后互相讨论讨论某个人物形象、某件事情,某个观点,这是比较浅层的精读。
【泛读】
泛读通常是建立在较快阅读速度的基础上的。怎么获得速度?抛开牛娃不谈,大部分孩子的泛读是以情节、事件的阅读为主的,有时有我们戏称“追剧式”阅读。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和事件,就多看一会儿,而遇到自己读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部分,就快进过去。
这样的阅读带给孩子较大的阅读愉悦感,一本书呼啦啦地翻下来,跳到眼睛里的,都是自己觉得好玩的部分。这些部分给孩子印象深刻,甚至让孩子津津乐道。
泛读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泛读在扩大孩子知识面、开拓视野、激发阅读兴趣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就像部编版主编温儒敏先生说的,新课标要求孩子们会读书,既要精读,也要泛读(略读、跳读、连滚带爬的读)。
【听读】
通过听的方式来阅读。现在各种以“听”为主题的app,评书等,都属于听读的形式。听读可以作为精读和泛读的有益补充。作为孩子放松休闲、兴趣引导是完全可以的,但千万不能把听读当作主流、当作核心。
听读是一种被动式灌输,听别人讲、感受别人的情绪、语调起伏,直接引导你这么想,这么答,这么理解,整个过程都是有计划的安排。长此以往,知识性有了,思考型被泯灭了,孩子就懒得看书了,文本阅读能力会退化。
听什么?可以听历史、听百科、听时评、听文化,我们先后听过《听谢涛》系列、《中国文化必修课》《朱大可讲中国神话》《中国史纲50讲》《西方史纲50讲》等等,都很好。利用碎片时间就可以听,开车的路上、早饭、午饭、晚饭的时候,都可以听,别专门拿出大块儿时间去听,没必要。
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大阅读量是怎么培养的?我觉得要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发掘孩子的阅读潜能。他们可以有非常大的阅读量,只要我们能帮他们推荐和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书。家长要多关注当当网、微信读书等各个平台的读书排行,多了解图书的信息和动态,为孩子选择感兴趣的书。
第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开启孩子的阅读之路,很长时间内都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先要兴趣,再讲习惯。特别是学龄前和1、2年级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不爱听爸爸妈妈讲故事、一起读书的。一定要做好亲子阅读、陪伴阅读。把孩子拽进阅读的轨道上来,后续会很省心。让孩子有了阅读量的积累,适应了沉浸式读书的模式,随看阅读能力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范围和深度会逐渐增强。
第三,固定的阅读时间。尽量给孩子养成习惯,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使他们可以尽兴读完一个故事。我的经验是至少20分钟以上。比如,我娃在午睡前、晚睡前,是一定要看书的(看困了就睡觉)。这样就是每天1个小时左右的固定阅读量,积累起来,这个量也是相当可观的。有了固定阅读时间,再配合碎片时间,孩子的阅读量就上去了。
第四,专注力得到训练。很多孩子学习表现不好不是因为能力的问题,而是专注力不够,俗称“坐不住”。人的大脑也如其他器官一样,经过锻炼才能强壮发达,比如保持专注需要动用的神经经常得到锻炼,它的机能就变得优良,这就跟健身能让肌肉更强壮结实的道理一样。先找感兴趣的书,锻炼专注力,然后再拓展阅读内容,孩子的收获会非常大。
读书是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塑造,发现自己周围的平行世界诸多面貌,在快乐的阅读中提高语言、思维、表达能力和情感体悟能力。孩子的情感体悟能力、语言感知能力强了,其实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就强了,因为他能读出来文字背后的情感、作者的心情,人物的特点,而这些,也正是考试的重点考察内容。
有的小伙伴问,娃不爱看自然科普、地理百科之类的书怎么办?好办,看纪录片。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作用是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去看纪录片,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他再去阅读,难度就没那么大了,也就能读进去了。
【再说写作】
先问问大家,小学作文和中学作文有啥区别,大家能说出个一二三吗?
《语文课程标准》里,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分为了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从阶段目标的提法来看,“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学段完全相同,没有改变。
但“作文”就不一样,
1-2年级是“写话”,
3-6年级是“习作”,
7-9年级是“写作”。
为什么小学3-6年级称“习作”,而初中7-9年级就称“写作”呢?
小学作文和初中作文差距在哪里?
先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疫情期间,一家人在阳台上锻炼、玩耍、学习,做好分内事。
小学作文列脉络,可以是这样的:
疫情期间,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爸爸妈妈都和我在阳台上玩一会儿,阳台上有吊环、有小厨房、有摇椅。爸爸先是和我一起热身、锻炼、玩吊环,然后在一起玩小厨房,妈妈在旁边看。大家听从指挥、不乱跑、做好分内事。
这件事可以写成一篇规范的记叙文,素材包括:
1写为何到阳台玩耍
2写如何热身、吊环
3 写如何玩小厨房
4最后总结
可以写得详略得当、生动完整。
这样写,是小学作文。
现在我们换一种思路。
第一个点在于阳台。为什么要在阳台上玩——听从指挥、过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该做的。
第二个点在于爸爸妈妈。平时各忙各的,很少能长时间在一起朝夕相处、共同锻炼——化劣势为优势,既来之则安之,珍惜亲情,珍惜家人。
第三个点是别人家也都是这样。不乱跑不乱串——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永不言败、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
这样一来,这篇作文就有了另外一套素材:
1对疫情的描述
2对“家”“亲情”的理解
3对做好分内事的理解
4对抗疫期间涌现的各种正能量的理解。
作文的重点是“分内事、正能量”,如何锻炼和如何做饭反而不重要了。
这样写,是中学作文。
这个例子举得有些粗糙,但是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
小学的目标定位是“练习写作”,而初中的目标定位是“写文章”。
初中的“写作”,是一种创造;而小学的“习作”,是一种模仿。
小学作文只要学会客观描写就可以,把语句写通顺,把事情说明白;
而中学作文,则不只是要学会描写,还要描写的精彩,更要有思想,有思考与感悟,有情感的升华,也就是开始考察思想层面、思维层面的深度,也就是从一般到抽象、从表面到本质、从低级到高级、从普通到升华。
小学语文到初中语文,没有过渡,跳高似的。
我重点讲作文素材积累。
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应该准备3个语文积累本:
一是文言文积累,包括自己做错的或者不容易理解的实词、虚词、语法。
二是作文素材积累,可打印粘在本子上。
三是基础知识积累,成语、病句、词语辨析等。
哪些内容要积累?
一是框架结构、构思角度。
二是好词好句好段。
第一,语文课本。课本前前后后学了那么多文章,是一个素材宝库,好词好句好段、文章的结构,积累下来。每次大考前把学过的课内文脑海过一遍,总有几篇用得到。
第二,整本书阅读。如果有时间和耐心,去选择一些名家传记、散文阅读,真的处处可以用作素材,你自己阅读过整篇文章记的素材和一句话截下来背是不一样的,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第三,各大媒体和APP。APP有: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纸条。公众号有: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环球人物、中国国家地理、作文纸条、作文素材天天读等。
第四,学校发的各种作文素材及满分作文等。老师的每一次讲评、分析,都要整理出来。
第五,要特别关注新年献词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的评论员文章。好文章一定要打印出来,反复朗读。
千万不要让孩子大段大段地抄材料,耗时耗力。积累本是为你服务的,它不是工艺品,不需要你在积累本上展示书法功底。看到合适的材料并且文字量较多时直接剪贴,省时省力,而且这样你会在每次翻看积累本时都能看到原版材料,印象会更深刻。
来看一些我们的积累:
你有你的抉择,我有我的抉择,家有家的抉择,国有国的抉择,文明有文明的抉择,历史有历史的抉择。亿万个抉择汇聚,世界方显参差多样,宇宙才真正博大浩渺。但无论大小,每一次抉择,都是一次主动求变,都期待一场苦尽甘来。正如每一棵破土的新芽,都带着穿透时光的倔强。
在这条路上,我们守望相助,给灰心者做光,给失味者做盐。让软弱者挺起胸膛,让畏葸者不再彷徨,帮失意者重拾信心,向溺水者伸手施援,给悲恸者抚慰拥抱,令疲惫者沉入酣眠,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最后的依靠。这是我们共同的抉择。
落子无悔,抉择本身就是向前。
——《每一次抉择都期待一场苦尽甘来》(《南方周末》)
新的一年,无论是国家发展的大棋局,还是家家户户的小日子,都可能面临种种“难”与“坎”。新时代向我们发出了美好的邀约,也将林林总总的“问题清单”放在我们面前。何以解忧?惟有改革。何以圆梦?惟有奋斗。
艰难险阻,是压力,也是动力;是挑战,也是机遇。新的征程上,实现我们的梦想,更须靠艰苦奋斗来干事创业、以攻坚克难来破局开路。当农民用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喜悦,当工人以技艺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当科研人员日夜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当工薪族在奔波忙碌中守望家人的幸福,当创业者怀揣“小目标”艰辛打拼……中国大地上比比皆是的动人场景,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圆梦,没有躺赢的捷径,只有奋斗的征程。
——《逐梦新征程,奋斗创未来》
(新华社)
一笔一划写下未来的你,披星戴月追逐梦想的你,辛勤劳作丰盈满仓的你,穿过城市传递温暖的你,向着世界隔空拥抱的你,迎难而上落子无悔的你......每一个你,都在拼尽全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你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为生活点亮一盏灯。当个体与个体相遇,涓滴成海,微光就汇成了时代的洪流。
(新华社)
6个排比句,相同的句式结构,多角度、多层次的勾划出立体的“你”。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多角度看问题,什么是多层次描写。
再比如,感动中国人物,这也是特别好的素材,我是这么做的:
做思维导图,分为关键词、事迹、颁奖词三部分内容,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资料都可以这么积累,一目了然,简洁清晰。
大家可以准备一个文件夹、一个活页本,文件夹用来放打印的文章原文;活页本用来摘抄或者粘贴好句好段,一些具体的内容。可以按照主题分类,比如家国情怀、时代社会、英雄人物、青春奋斗等等,每一个主题下面再按照开头、结尾、框架角度去分类。
切记:积累本一定要反复看反复读,只积累不反复不复习,等于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