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揭秘一下我家家庭积分奖励表背后的故事,老母亲的心血规划,开启孩子的自律之门。
自从去年开始实行学习规划表和家庭奖惩积分制,孩子们的进步真的是肉眼可见,几张简单的表格背后,是对孩子各科学习的深入探究,从而制定合理的学习规划,是对孩子喜好和兴趣的挖掘,从而制定了有效的奖励制度,是不断的总结和复盘,更新迭代,让家庭积分本更加丰富有趣,孩子们也乐此不疲。
孩子们自律上岸,就会获得更多的自由,这个好处是他们实打实体验到的。总有家长问我这套表到底怎么用?今天就分享几点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选择合适的表格,个性化调整内容我分享了两组表格,一段时间选择其中一种就好,给孩子定制专属的内容。
2、前两周很关键
不要记录两三天就嫌麻烦而放弃,在没有看到效果时,更想放弃的是孩子,想办法把这件事坚持下去(调整任务量、提高奖励机制、制造仪式感等),你认真坚持的态度会感染到孩子。
3、找对孩子的需求点平时多跟孩子谈心,了解学校有趣的事情,孩子喜欢探讨的话题,喜欢的书籍等(有段时间迷蛋仔派对、卡皮巴拉、历史是一群喵……安排!),挖掘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后,合理设置积分奖励清单(套路娃的效果绝绝子),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都要考虑进去。
4、及时兑换奖励,注重仪式感
可以准备一个礼物箱,孩子们辛苦赚的积分过来兑换时,安排一个专门的时间敞开玩,渲染一下气氛(娃平时为了多积分,会做多一面计算、主动擦桌子、收拾书包……)简直不要太香
5、合理制定学习规划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学习基础也不同,得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做安排,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目标太高孩子够不着反而受打击,目标太低又没有挑战性和促进作用。这个其实是比较费心思的,我曾经为了孩子们的寒假规划、开学规划等修改调整到凌晨,执行的过程中还会微调。主打一个以目标为导向,再去拆解任务,落地执行。
有的伙伴可能会觉得:这个惯例表不就是一张检查清单吗?看似简单的一张表,要想有效且能培养孩子的自律和价值感,需要注意以下4点。
1. 尊重孩子,邀请孩子参与!一定一定一定要邀请孩子参与!孩子对于自己参与制定的约定,会有更强的参与感,更愿意执行配合。
邀请孩子参与讨论,使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自己独立思考,这是惯例表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我的做法是事先和孩子商量好大概的形式,比如他希望在每个事情做完后可以打✅,我就先设计出一个空白表格,然后和他一起商量具体内容。
我:“起床之后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孩子:“换衣服”。我们都同意,于是他负责画画,画出小衣服和小裤子,代表换衣服,我负责写字。
我:“换完衣服干什么呢?”孩子:“吃早饭”。我:“嗯,吃饭前需要先刷牙。”他也同意这一点,于是我们把刷牙洗脸画上去。.......
这个内容顺序是可以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起床后可能是先刷牙,或者上卫生间,或者和妈妈抱一会等等,都是可以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需要。
比如在做睡前惯例表的时候,孩子说的第一件事情是喝酸奶,我当时冒出来的想法是:“喝酸奶还需要写上去吗?没必要啊,而且这一项占了一格,后面估计要写不下了。”
我向孩子表达了我的想法,觉得喝酸奶不需要写上去,但孩子坚持,我选择尊重他的意见,于是喝酸奶是惯例表的第一项内容。
也可以和孩子先把要做的事情列出来,然后再一起排先后顺序。总之惯例表的形式和内容很灵活,没有固定的套路,最重要的就是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制定,尊重孩子和自己的需要。
2. 决定自己做什么,避免和孩子权利斗争!惯例表做好了,孩子没能全部遵守执行,或者不遵守执行,这是正常的。作为父母,我们要合理管理自己的期待,关注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过程。
帮助孩子在使用惯例表的过程中用建设性的方式运用自己的能力,让孩子感到“我能行”的价值感,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自律,这是使用惯例表的真正目的。
如果发现孩子又开始磨蹭或者忘了某一项,可以平静的提醒:“你的惯例表上下一项是什么?”
带着觉知,尤其是有情绪的时候,管住自己的嘴巴,避免说教,唠叨,指责或羞辱孩子,这些会让孩子感到受挫,慢慢对自己失去信心,丧失合作的兴趣,严重些甚至可能会自暴自弃,觉得自己就是很糟糕,不愿意再尝试。
等你平静下来之后,找一个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聊一聊,惯例表上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把这当作是一个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
注意不要把惯例表当作控制孩子的工具,当孩子不配合的时候,也依然能够尊重孩子,通过决定你自己做什么,避免和孩子的权利斗争。
有一天晚上,到了洗漱睡觉的时间了,孩子磨磨唧唧的不洗漱洗澡,提醒他之后依然无效,我有点生气,同时又无可奈何。
我到房间深呼吸了几次平静了一会,对他说:“我们一起制定了惯例表,约定好晚上9点是你睡觉的时间,如果你在9点钟之前洗漱好,我可以和你一起看书,陪你睡觉。如果9点钟没准备好,我需要忙自己的事情,你困了自己睡觉。今天已经过了9点钟了,你收拾好自己睡吧。” 我拥抱了他,和他说晚安,就去忙了。他后来是大概11:00自己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他依然选择自己晚点睡。第三天他很早就开始收拾洗漱,大声叫我:“妈妈,我洗好澡了,快来陪我看书吧。”我一看时间,8:40分,大声回应:“好呀,来啦,今天我们有20分钟看书时间呢,真的太好啦!”
通过决定我自己做什么,从和孩子的权利斗争中退出来,让他去体验自己睡觉和有妈妈陪着睡觉不同的感觉。后来他晚上睡觉前自觉多了,早早就洗漱好和我一起看书睡觉。
3. 避免奖励,及时并多多鼓励!
在惯例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某一项或某几项做到了,要及时鼓励孩子,比如孩子早上7点钟起床了,可以对孩子说:“今天早上7点钟我一叫你起床,你就醒了,起来换衣服。”
这样的鼓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做成事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我能感,更愿意合作!
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除了口头上鼓励,也可以写下来给孩子鼓励,都是很好的方式。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避免奖励,比如做到了就买冰激淋、玩具、或者玩游戏等等, 因为奖励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内在动力和内驱力,转而去追求外在目标和奖励,减少了孩子内在的成就感和能力感 ,一旦奖励没有了,孩子可能也不愿意再去做了,长期来看这种奖励的方式并不能培养孩子有用的品格与技能。
4. 总结复盘,及时调整惯例表执行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发现一些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花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个复盘和调整,更有利于孩子有效地执行,也能帮助培养孩子自我总结和复盘能力,建立健康的自尊和价值感。
我和孩子在惯例表执行两周后一起总结复盘。我: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孩子:“挺好的”。我:“你觉得哪些地方做得好?”孩子指着惯例表上盖章的那些项说:“这些做的好”。我:“你觉得哪些可以做的更好?”孩子指着打❌的那些地方。我:“那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需要调整的,重新做一张,好吗?”
于是我们一起合作,重新制作了一张新的惯例表,把之前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修改掉,调整了一些时间点等等。
为了解决孩子 “磨蹭” 这个大难题,小猿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时间管理都很有效的利器 —— 计划表 ! 「计划表」很类似于我们大人工作的日程表,听上去好像很简单,但可千万别小看它! 它不仅能让孩子从此告别“拖延症”,还能让他们做事更专注、有条理、高效率,给予孩子掌握自己生活的权力,进一步帮助他们发展自律的性格。
总之,一张计划表的坚持,可以让你把一件大事变成许多细小的细节,分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