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从事英文线上教学研究和Wonders课程开发。都是干货。
决定上线Wonders课程是在2019年初的事情。那时候,我们引进了Star Reading测试,为了能够吸引一些家长,我们的测试是以很低的价格对外开放的。运行几个月下来,我们发现有些学习Reach, Wonders教材的孩子在成绩上比学习传统材料(如Let's Go, Side By Side,亦或是机构自己开发教材)要高出一大截。 加之我们处在上海,家长们也对孩子的英文学习有很高的要求并寄予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开设Wonders课程。至于为什么选择Wonders 没有选择Reach. 这个有机会我会开一个帖子来详细讲解一下。 目前整个网络上,并没有人很详细的来总结两个教材的利弊。
回到正题,开设Wonders之处,我们在网络上做了大量的调研,搜集哒哒,久趣,鲸鱼小班的视频,同时也跟自学Wonders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 整个一个流程下来,我们发现一个大家共有的痛点。 主要集中在
1. 家长自己教孩子,G1感觉可以驾驭,到后面感觉教不了了,家长精力有限,Wonders 教师指导书内容复杂,家长不知道从何下手。
2. 自学的孩子使用SR测试(Star Reading),发现除了词汇部分分数高,其他涉及到阅读理解的技能分数都很低。Wonders教材变成了学习单词的读物。
3. 各个机构对教材的开发不够深入,牛娃父母关注的很多核心的内容得不到体现。
4. 机构内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教材拓展没有方向,一节Wonders课程,变成没有意义的Free talk课程。
5. 课上只是读课文,读课文,解释生词占用了大量时间,老师不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欧美外教比较明显)。
结合以上的问题,我们决定二次开发Wonders,聚焦学术,将Wonders 应该有的教学方式和引导方式还原到课堂中。于是我们开启了浩瀚的重制之路。这个工程量巨大,远比我们想象的艰辛很多,那么Wonders的精髓到底在哪里? 我们用Wonders G1第一课的一篇Realistic Fiction 现实小说 Jack Can 来举例。
家长是否有关注到,一共只有只有8句话,26个单词。很多家长当成一个关于Can用法的句子学习。实际上这是一篇实实在在的小说文学。有些家长读到 :”Can Jack? Jack Can; Max can, Can Jack?“ 这些时认为,这个内容对我们家的娃太简单。真的简单吗?孩子真的能驾驭得了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吗?我们来分析一下,这8句话的小说,
有故事的Character: Max, Jack, Nan;
有Setting: At school.
有故事的开始,Jack 和Max 都会画画。
有矛盾: Max能够在黑板上写字。Jack不行。
有矛盾解决方法: Nan帮助Jack(给他板凳)。
有故事结局: 大家都喜欢学习(We like school.).
有作者意图(Author's Purpose): 每个人相互帮助,大家才喜欢在学校。 因此,在老师带领孩子去挖掘句子背后核心,鼓励孩子用图像和文字结合来(Visualise)解读理解这篇文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Wonders的教学重点。这才真正体现出Wonders课堂沉浸式,英语思维融入的教学特点。所以,拿到这本教材的家长还是要认真的去研究教材,结合教纲,否则也只能发挥20-30%的作用。
放一段G3内容讲解的视频,大家关注一下Wonders学习中的问题设置。密码:walk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