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型成长856人有 · 评价223 · 书评7 开年的第一本书,虽然是偶得,但很对胃口。说的是自驱力形成的正面形成因素和负面影响因素,以及可操作的建议。不过我觉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迪不是自驱力本身,而是对它有重大影响却往往被我们忽视的那些给孩子留白的部分,以及如何更好的休息。 其中第六章讲述了白日梦、冥想、正念、禅定对于自我修复、认知发展、平和心态、激活大脑的好处,第七章讲到睡眠让大脑充分休息的重要作用。只有大脑得到充分休养,才能把新的信息和技能巩固在记忆里,才能使大脑以更健康的状态重新投入使用。还有第十章中的“动起来,多玩耍”,也深得我心。 说到底,子女拥有自驱力,首先要求父母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充分试错。降低控制,不要怕他受苦,不要怕他“笨”,多予鼓励,多给留白。自己更要远离“焦虑”,充分信任。信任孩子也要信任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把握好自己的时间,为自己减压。一旦做好自己,回头的刹那,会发现“意外地”收获了自带驱动的娃。
关于如何培养自驱力,本书给出的答案:
1.正确的心态
2.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
3.处于最佳水平的多巴胺
4.心流
以上这些原料,均产自你自己的心智。
🌸拥有成长心态是最关键的要素
具有“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而非“固定心态”的孩子,会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努力上,并以此作为获得更大成功的手段。成长心态能让他们获得控制感,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变得越来越好。
要激发这种成长心态,就要赞扬孩子身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切实努力和听他们想到的各种点子,而不要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德韦克的研究发现,具有成长心态的学生更重视学习本身的意义,而非仅仅关注成绩。“专注于自身内在的努力,在有助于缓解无助感的同时,也能让你更接近成功。”
🌸培养内在动机的三要素
如果教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就能催化学生的内在动机和追求挑战的意愿,如果父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掌控感,他们的孩子则更可能探索自身兴趣并注重自我成长。帮助你的孩子发展这种自我激励,是一件你最值得做的事。数百项研究发现,在学校、家庭和企业中,解释为什么任务很重要,并在执行任务时尽可能多地给个人提供选择自由,都能比奖励或惩罚激发出更强烈的动力。
胜任力并不是真正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这是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意识,而非摆在架子上的意味着“我最棒”的奖杯。为人父母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多多支持我们的孩子去发展胜任力。胜任力不可直接培养,重在启迪。
归属感是一个孩子通过整合那些关心他的人的价值观与追求,再加上对他无条件的爱,所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如果你相信教育的价值和努力的意义,并希望你的孩子也有这种观念,那最好不要一见到低分就骂他们。这么做只意味着你给的爱是有条件的。此时只需共情。
🌸多巴胺让你雷厉风行
大脑里的犒赏机制是由多巴胺激发的。前额皮质中的多巴胺能激活大脑,并使之活跃起来。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多巴胺系统呢?答案非常简单: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
🌸塑造有动力的大脑
当孩子专注于他们热爱且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时,会进入一种被称为“心流”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但并不会感到有压力。一旦你处于心流状态,大脑中某些神经化学物质(包括多巴胺在内)的水平就会激增。而这些神经化学物质就像大脑的强化剂,在心流状态中,你的思路更敏捷,处理信息也更迅速。
要想产生心流,任务必须有挑战性,不能无聊,也不能太困难,以至于产生太大的压力。经常暴露于高水平的压力下,会使大脑发育不健康,而频繁触发心流状态,则可以使大脑更具动机和专注力。想引导他做你觉得他该做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给他空间去做他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