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乐高是最“益智”的玩具,不仅能让娃动手动脑,还特别符合最流行的STEAM教学理念,啥是STEAM?百度一下:
STEA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
总之就是各种好。
然而现实却是,买了一大堆的乐高积木,娃只会搭高高,而且搭了几次以后,完全没兴趣了;
按理说此时应该老母亲上阵陪玩,但惭愧的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玩(暴露了无趣的本质),于是乎,传说中的教育神器,就这样堆在盒子里吃灰。
理智告诉我:醒醒吧!你该学习了!
于是乎,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一、乐高的基本概念
二、家长应该怎么陪玩
三、两个试听课的感受
一、乐高的基本概念
乐高一般有软积木系列,得宝系列(大颗粒,适合2-5岁宝宝),基础系列(小颗粒,适合4岁+宝贝)。
体积上,1块大颗粒=8块小颗粒
一般来说,2岁以前的宝宝,可以玩美高,超大颗粒的,防止孩子吞咽等产生危险。
2岁以上的就可以玩得宝系列了。
而市面上的乐高培训,一般是按照孩子们的年龄来划分学习阶段:
2岁:感触世界
3岁:意识世界
4岁:发现世界
5岁:探索世界
6岁:发明世界
7岁:深入探索
8岁-9岁:动力与机械
10岁-11岁:机器人的世界
如果孩子是在幼儿时期进行学习,老师并不急于教积木的搭建方法。而是通过一些故事的引导,让孩子们发挥探索,想像,听觉,观察,这些潜在能力。然后才是教小朋友们,简单的搭建与拼装。
但是现在线上的搭建课程也特别多,而且4-5岁左右,就可以玩机械积木相关的了。不过低幼探索课,也都是建议3岁以上的娃开始上。
我家娃现在快2岁半,我用的是大颗粒乐高积木。
其实现在有很多国产积木,都是兼容乐高的,我买过的品牌有欢乐客、小木牛的,质量都还不错。
二、家长应该怎么陪玩
对于刚接触乐高的宝宝,家长陪玩的时候,除了搭高高,还要学会这些技巧:
1、用专业乐高术语。
看看下面这些积木,你知道他们的正确叫法是什么吗?
第一排:2*2正方形积木
第二排:2*4薄片积木
第三排:2*4长方形积木
其中的2、4等数字,说的是“凸点”,薄片积木的高度,是普通积木的二分之一。
在陪玩过程中,多和宝宝说乐高积木专业术语,利于宝宝理解立体、倍数和数字。
2、利用讲故事开启乐高时间。
最近听了一个“好奇星”的讲座,下面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和孩子们说,“来吧,我们今天来用乐高搭一座桥吧!”
80%的孩子会不感兴趣。
因为他们会觉得“为什么要搭桥?”“我不想玩搭桥,我想玩我的小汽车!”
而如果你和大家讲个故事,比如像下面这样:
小朋友的兴致就来了。
接下来,对于低幼的宝宝,比如2岁多的,我们可以和她讲讲“桥”这个概念,比如哪本书里出现过啊,或者带她出去玩的时候,哪里见过桥,让孩子联想到她熟悉的东西,这样她更容易进入到游戏状态。
或者可以和孩子玩假装游戏,我和孩子玩的时候,就是用一个小盒子当做河流,和孩子搭建一个桥,跨过这个小盒子;甚至可以和孩子先画画,画一条小河,这样更有趣。
然后根据孩子的水平,可以设置一些搭建条件。
最后是创意部分,可以和孩子一起装饰一下这座桥周围的环境,比如一些花草、小凉亭,小椅子之类的。
三、两个课程的试听感受
我最近试听学习了两个课程,
一个是常青藤爸爸的“益智乐高创意课”,
一个是年糕妈妈的创意拼插课,
我觉得两个课都不错,对于家长来说,都是值得学习的好课程,
先来说说常青藤爸爸的课:
课程先是有两节给家长看的基础背景课,比如像我上面说的,乐高的命名,还有乐高的搭建基本机构介绍,比如平行互锁、梯形锁都是什么样的。负责解说的老师,是广播员出身,声音很好听。
正式的课程中,一节课15分钟,大约前5分钟都在描述背景。
比如第一节课是讲搭建一条鲸鱼,先是用短片和图片,介绍了鲸鱼的生活习性、背景,让我们了解鲸鱼,然后再开始搭建。
搭建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解说,只有演示效果,
年糕妈妈的课程,
和上一个课程相比,没有基础知识介绍课,而是在课程中渗透基础知识。
比如先搭高高,然后发现这样做很轻易的就会被推到,继而介绍,互锁结构更坚固。
年糕妈妈的试听课,8分钟的课,其中有2分钟介绍故事。就像前面引导方法一样,想讲个故事,引入搭建主题。故事是用动画片的方式呈现:
搭建的过程中,老师会有一些讲解,比如互锁结构,就是一边讲解一边演示的。这个课程的老师语速比较快,风格活泼。
两个课程比较起来,都各有优势,我认为主要还是给家长看,如何去引导孩子,其中介绍背景的部分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但我觉得不如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方法好。
我身边还有朋友给娃上的是“好奇星”的课程,反应也不错。不过不管哪个课程,启蒙阶段还是要家长带娃先玩起来。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你是如何和孩子一起玩乐高的,有没有什么心得,欢迎留言分享。
也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原来是张小慢”,一起聊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