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承载着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阅读能力成为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正如数学家、原复旦校长苏步青所说,如果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基础的基础。语文学科的目标不光是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担负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有一部分阅读量大的娃,语文成绩并不出色,突出表现在:阅读理解答不到点儿上,作文水平不高,这两大块儿如果拉胯,语文成绩肯定是上不去的。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阅读质量(内容)不升级。
打个比方:计算机系统、手机系统总是要定期升级的。不升级不更新,只能是运转越来越慢、直至被淘汰。读书也一样,阅读书目如果只局限在《马小跳》《查理九世》《汤小团》之类的通俗流行小说中,不去读经典作品,长此以往,审美鉴赏能力得不到提升(审美品位不高,审美鉴赏能力自然就低),进入初高中后,肯定是不适应语文考试的考查重点和难点的。初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则更倾向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赏析,难就难在“赏析”上。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它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在于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经典之书,不同年龄读有不同年龄的体会,不同境遇读有不同境遇的领悟。那些经典永流传的文学名著和经典,它最终要传达的都是一种普世价值,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去探讨“人和人性”,去探讨“人与时代”“人与社会”,落脚点也是在哲学层面。
好的作品不仅在于作者最初的立意,更在于它在时间的流逝中,会逐渐超出作者的立意,形成自己的生命力,这便是后世的经典。为什么名著称之为名著,经典称之为经典,因为它是能伴随你成长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物质上是这样,精神上也是这样。当你把孩子的精神享受或者说认知层次拉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和层次,或者说阅读品位的提高,都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
二是阅读方法(思维)不合适。
阅读是最重要、最直接的获得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途径。所有的文本阅读都分为泛读和精读。不同的阅读形式对应不同的阅读方法。泛读和精读的阅读方法是不一样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怕就怕,该泛读的时候,要求孩子做批注、写主题、做摘抄;该精读的时候,又抓不住重点,以为弄弄生字词、说说段落大意就完了。方法错了,自然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
【泛读】
关键是:海量、快速。好处是:
1.大量吸纳知识、掌握信息、开阔眼界和视野。
2.阅读体验愉快,沉浸其中,有效释放压力;
3.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自己会交叉、融合、碰撞、启发。
阅读的愉快体验如果能够保持成习惯,那么在孩子的精神世界,就会逐渐塑造出一个强悍的情感空间,这是一生的财富,他们会像女娲当年的补天石一样,帮助孩子弥合现实世界带来的创口,甚至成为精神世界的强大支柱之一。现实生活的见识和书籍泛读的思想引导,一直都是相得益彰的这是泛读。
温儒敏教授说:要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
泛读可以“连滚带爬的读”。打个比方,作家冰心回忆童年读书生活时,讲过她读《三国演义》的情形:“我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的,直看下去。许多字形,因着重复呈现的关系,居然字义被我猜着。我越看越了解,越感到兴趣,一口气看完《三国志》,又拿起《水浒传》和《聊斋志异》。”
【精读】
娃的阅读需要定量积累,但不是读得越多,阅读能力就自然提升。很多娃读过不少书,但却不会思考,在读书过程中,没有调动自己主动思考能力对作品进行分析、欣赏的表现。如果是这样,那么适当地精读,是很有必要的。
精读作为一种阅读习惯,当他成为一种思维或者说思考模式的时候,各种阅读其实就都带有了精读的性质,孩子会根据目标或者说目的,去迅速获取关联信息,并合理推断。
语文的阅读理解、数理化读题、史地政读题,其实都是语文精读。精读是需要刻意训练的。
精读这件事,如果孩子寒暑假能抽出时间刻意训练(阅读理解是短篇精读,整本书是长篇精读),那么一直做到初中一年级结束,思维方式、思考深度、表达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个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可以从很多细节感受到孩子读书的变化。
长篇精读除了能够承担短篇精读的能力训练外,因为它篇幅长,人物众多,语言多样,更能够在写作上提升娃的表达能力和布局能力。
三是应试意识(能力)较低。
特别看重分数的或者特别看不起分数的,我都不赞成。但是,我认为,会考试会得分,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理解为准确把握问题的症结,并调动已有知识找出对策的能力。
网上经常有人说,现在的题经常让孩子们去总结判断作者的目的,写作的意图,态度,作者自己都表示,我当时貌似没有这个意图、目的、态度。唉,我看到这样的评论,都觉得大家这是在干嘛,准备改革语文出题模式么?我觉得这里面有误会。虽然题目说的是让你判断作者的意图、态度,但是作为一个考生,应该有一点觉悟,那就是,我们揣测的是命题的意图,出题人的态度,出题人的倾向,目的——关键是:出题人是受大纲、课标限制的,所以无论选什么作者,什么文章,其实意图、态度、倾向,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语文要做相应的应试刷题训练,积累做题方法、套路,要有考试意识。就像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需要积累大量的比赛经验和赛场规则。
我们经常说见招拆招,这就是高手。怕的是:
1.没见过这招,
2.见过这招,不会拆
3.见过,拆过,不熟,想一会儿
4.见过,判断失误,拆错了
5.最可怕:“请问,出招了么?”
上述5个情况,放到考试里,任何一种都是致命的,都得扣分。所以在中高考中,孩子没有选择,只能成为高手,做到“见招拆招”,否则,就是上述5种结果。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