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孩子没上小学,还有大把时间可以霍霍,家长尽快启动,因为国学启蒙的影响,是指数型,前期效果不明显,很容易半途而废”
短指妈的【数学路线系列】告一段落(点蓝字跳转),回头又要捡起语文(暖暖还小,叫国学更贴切些),正好不知道从哪开始,想起了聊的很开心的小XX,之前有留言,
她的娃正好三岁整,国学启蒙正当时,今天就整理一下,给自己也理顺些思路。
市面上比较受认同的国学启蒙大概是,
先诗词
后成语
神话+历史故事穿插
上小学后再加个小古文和四大名著
短指妈可能要说,肤浅了,这个级别可能只能算青铜。
我们今天就要盘一盘,王者级别的国学启蒙书单(又要说大话了)。
直接甩书单显得太单薄,短指妈先回复两个最让人疑惑的问题,这样才显示短指妈有格调对吧(因为这决定书单的大小)。
更多疑虑会看之前的【国学系列】文章(点蓝字跳转)
之所以范围大,是因为我们要两条路一起走,还要
学两种语言!
你没听错,文言文离我们太远(时间不远,建国时还在学呢,只是空间上的确是太远了),已经成为“外语”级别的难度了。
初高考的文言文题目占比也是顶多是30%啊,那剩下的70%应该好得分啊!这么想那就太呵呵了,还有文化呢?之前的经典文化书籍都是文言文的,连识字教材都是《三字经》这种满满的文化风。文和化是同步进行的。我们学的文言文,只是幼儿园级别的,能读到经典文化书籍的有几个?
我们建国初期(1950年),改变了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字,砍掉了文化,只要求学习简化版文字。但文化和文学考试还会考,但却没学,这就是语文大不好抓的根本原因。
当时文盲率约为83%,迫于形势,扫盲方案,从开始的三个月扫盲,简化成150小时扫盲(1500字),祖国已经顾不上优雅,急于摆脱现状,目标是减少识字数量、教最简单的字。部首都被砍掉了,替换成旁、头、底。简化字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是建国时期的功臣!但大家都懂,打开下和守天下的,不是一批人,因为思路根本不一样!简化方案的弊端现在就暴露出来了。
我们缺失的(也就是西方擅长的),极力在找补(不补也不行,坚船利炮在那等着呢)。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现代化”的过程。
有多快?平均十几年就完成一次工业革命(现在已经和先发国家,一道站到了第4次工业革命的路口)。咱们用几十年,就完成了别人家几百年的进程。够快不?
快就意味着
直指目标,其它的暂放
读过短指妈前面的数学路线系列都知道,小学数学提前学,就是要快,目标是搭框架,不要做太多题,细节留给校内同步时再夯实。所以在提前学时做题,不用追求100分,七八十分就够。建国初期,我们就是这个阶段
那我们看下现在的教育现状,“识字数量”的要求在提高,虽然也有增加文言文分数占比的趋势,但思路(还是简体字)没变,我们的框架依旧是老路。
小学课标要求掌握的“常用字数量”一直在提高
现代汉语的“西化”严重。我们追寻着西方科学主义,传统文脉中的人文精神,已舍弃大半。都说有四大古国,唯一现存续的就是我们,但你仔细品品,是不是
人还在,传承还剩几何?
这样的文明古国,是不是只有一副皮囊,只是还活在原有的土地上罢了。
我们对简化方案心怀感激,但回身看看,我们的文化学习,竟然都比不得台湾
你可知,我们【日用而不知】的那些【专业术语】,美妙到,远胜于《达芬奇密码》对“圣杯”的解读(短指妈超爱,上学时不知读了多少遍,一不小心,暴露了年纪了)。
那怎么大语文的学习之路呢?短指妈“上下求索”(翻遍网络),得到的答案依旧是
背
估计看到这个字,就能劝退一大批人。
我们这代人,从小完完整整地接受的,都是西式教育—知识教育。
现代教育更强调可以“立竿见影”的“理解”,都为“现学现卖“叫好。一直鼓励孩子多表现,刚学一样东西,若不能当下表现出来,
而知识教育,正好可以实现“现学现卖”的目的,因为知识的理解,不用几十年或者一辈子,可以用分钟,小时,月的长短来衡量。
曾有人用【养蚕吐丝】来比喻现代教育。说当下吃一口,要立马吐出丝来才行。吐不出来,就不再喂了。。。
随着短指妈这一代父母的成长,越来越重视英语启蒙,一般走的都是原版路线,因为语言类学科对年龄没要求。
只要家长有意识,即可开启。
所以基本分掉了幼儿一半,或一大半的启蒙时间。读物也被不同的英文绘本替代(短指妈一度也是这个想法,读什么都是读,读英文的还能巩固下英语)。现在想想,暖暖心中空荡,除儿歌、童谣、台词、流行语、俏皮话,绘本中小动物、小可爱,暖心故事,能否给孩子以心灵的滋养?
我给了她知识,但精神与人格呢?
【教养】两个字,分开是
教东西+给饭吃
合起来却是一个人的习性、品格、道德修养。
我们成天网络上到处翻如果英语启蒙、数学启蒙,就连大语文也是要书单,启蒙后为考试做准备。
那文化,文学,教养谁来教,怎么教呢?
回到“不理解背下来,有什么用”这个话题上。
而中国传统教育讲究“以文化人”,具体是
文化教育
包含
不理解的情况下背诵
就是重要手段。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上上人,集结一生得到了智慧,不是轻易就能理解的,那理解不了,就不学了吗?当然不能。
所以,要背下来。背以后,在人生不同阶段,渐!次!领!会!对经典来讲
读与懂之间的距离,可是很远的
所以,经典恰应是幼儿时,去读去背。此时读得精纯,背得广博,记得坚牢。他们还不懂什么是难和易,也不会畏惧,唯有犯懒(主要是家长也懒)。
若定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可以想到后面会发生什么,读不下,也背不出来。总之是要,付出更大力气,花费更多时间。
放下对【理解】的执念
才是国学开启的真正起点
清初理学家、文学家的陆桴亭,在《论小学》中提到,15岁前就是背,心思纯净,记性最好。15岁后,理解力和领悟力是长不少,但心思也开始杂乱,记性不如前,更多的是不愿意读。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十五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前,使之熟读,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读,且不能读矣。
明末大儒陆桴亭说明现在的幼儿学习路线已经很清楚了,还出了一本书详细说明 。
古人之论小学详矣。此特提其要而切言之。至其论读书法,以三十年计,条分三节。自童子始。今据通行本整理。
在这之前,还有一本元代巨著更夸张,出版后就成了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的“课标”,后面的明清更是大加推广,以此为准。
内容是啥呢?
类似于我们现在,谁家子女上了国内顶级学府,又去了哈佛深造,事业有成后,家长出书《手把手教你,一步一步养出同款孩子》(书名是短指妈自己编的)。
是不是感觉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最让我惊讶的是,不但提出了分年规划,而且细化到了读书的每日规划!
失序无本,欲速不达,故既需分年又要日程。
OK,那国学启蒙,学什么,怎么学不用愁了,短指妈这点小智商,直接照搬抄作业,能抄明白就行了。
既然路线都这么成熟了,那么我们可能依旧不解,那困惑的,究竟是什么呢?
肯定不能完全按古法启蒙,如何取舍,对当下最有用。
那究其问题的源头,应该是我们缺的
不是学什么
而是学哪些对当下真正有用?
最好直接告诉我,上学后孩子语文能一步冲天,遥遥领先(不可能)!
最起码是,知识面广一点,成绩上不拉后腿,学习轻松,对语文感兴趣,未来能和紧跟高考趋势。
你们心心念念的部分来了。书单由3方面因素决定
要管暖暖几年的时光的,不能太草率选,
那我们首先看看钱穆、黄侃、曾国藩、张之洞、梁启超、胡适的书单(想直接看短指妈的书单可以快速跳过)。
钱穆书单-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这七部书虽简略,且篇幅都不大,但却代表了“中国哲学的精神”,或者说“中国文化的精神”。书单中没有《诗经》、《楚辞》这样的文学读本,也没有开列《史记》、《汉书》这样的史学读本,根本的原因是,要领略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思想或哲学的著作,应直接而且集中些。
《论语》、《孟子》代表了儒家,《老子》、《庄子》代表了道家或道教,《坛经》代表了印度佛学和中华文化结合孕育出的新品种“禅宗”,《近思录》代表了道学或“新儒家”中的“理学”一派,而《传习录》则代表了道学或“新儒家”中的“心学”一派。这样,就比较全面而且富有包容性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黄侃书单-中国文化的本源
《十三经注疏》﹑《大戴礼记》﹑《荀子》﹑《庄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文选》﹑《文心雕龙》﹑《说文》﹑《广韵》。
黄侃认为,“经史”和“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本源,是中国文化的正统,不把它们弄清楚,所谓国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黄侃的书目注重“经史小学(文字学)”,亦不废子部集部之书,乃是重视根本而立论全面的表现,可谓是为真正有志于研究“国学”之人指示的门径。
曾国藩书单
“十三经”或“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庄子》“韩文”《文选》《说文》《通鉴》。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云:“《史记》﹑《汉书》,史学之权舆也;《庄子》,诸子之英华也;《说文》,小学之津梁也;《文选》,辞章之渊薮也。《史》《汉》时代所限,恐史事尚未全,故以《通鉴》广之;《文选》骈偶较多,恐真气或渐漓薄,故以韩文振之”。
张之洞的专著《书目答问》
张之洞(1837-1909),清末著名的洋务派官僚,与曾国藩(1811-1872)、李鸿章(1823-1901)、左宗棠(1812-1885)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张之洞有感于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遂撰专著《书目答问》。旨在为学生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书目答问》是中国古籍推荐书目,专门用以检索古籍及版本,全书共5卷,收书2200余种。
梁启超书单-《国学必读书及其读法》
分五大类(修养及应用思想史类,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类;韵文书类;小学书及文法书类;随意涉览书类),所举图书160余种。每种均做说明,包括内容、注本,以及读法。
胡适书单-最低限度国学书目
分三大类(工具类;思想史类;文学类),近二百种。胡适说,此书单是专为赴外留学生所开列,旨在为其打下国学根底,以免徒知西学,而没有国故的常识。但此二书单,都太过宏大。尤其胡适书单更是大而无当。
看过书单后是不是傻眼了?
这些太太太太深了,有没有小童,刚起步时的书单?(大部分家庭,也都是起于起点,终于起点,碰不到上面那些书了)
那我们再回看下,之前的教育部-国子监的“课标”(过去的私塾大多也是如此教法)。
分3个阶段:
1.八岁在“蒙馆”识字(还没进“经馆”求学),读字书,三百千千
2.八岁入学(经馆)后,
3.十五岁后“以朱子读书法读四书注”。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短指妈书单
那根据上面私塾启蒙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引入。短指妈的手法就是,将古文当做第二语言学的,学龄前的简体字和拼音放在后面,小升初突击一下,其他全部让位给“文言文”。希望在没有功利性目标的日子里,能打个好基础。仅此而已。
最后的话
手放在键盘上敲字的时候,心中默念,今天只写书单。但写着写着,就有一大堆话要说,总感觉只放书单,只表达我万分之一。五千字了,再写下去就是细扒了,下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