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说这是父母必读之书一一《家庭教育》读后感

2017
2021-2-9 00:36 原创 · 图片9

陶行知先生说:“我深信此书能解决父母许多疑难问题,就说它是中国父母的必读之书也不为过。”这本书就是陈鹤琴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              
 

读完之后,我觉得确实如此。这本初版于近一百年前的书,在今天读来,依旧振聋发聩,引人前行。感谢亲爱的颖娟,是她向我推荐了这本书。         
 

陈鹤琴先生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幼儿园,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被称为中国的幼教之父。

年轻的陈鹤琴心中便有 “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的远大志向。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

“ 1982年,这位高龄老人在病榻上已经说不出话,但还是吩咐儿女拿来了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下了9个字: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

“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时代,陈鹤琴始终坚信 ‘ 教育救国 ’ ,并为幼稚教育工作终身。 ”读来令人感动和敬佩。         
 

《 家庭教育 》 全书共十三章加附录,从儿童心理、学习之性质与原理、普通教导法、卫生习惯、游戏及玩物、小孩子为什么怕与哭、父母以身作则、待人接物、责罚、经验增长、创造环境等进行详细地论述。         
 

每一章中包含数个教育原则,几乎每个原则都有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每一章末尾还有总结。内容清晰明了,教育原则讲得深入浅出,我觉得尤其适合家有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去阅读。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读这本书的收获与感悟:   
 

                 💕一 如何做父母

1⃣️ 养育儿女不若养鸡重要?(坚持学习,了解儿童)

陈鹤琴先生说:“我们晓得栽花有了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栽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鱼,养鸟莫不都要专门的学识技能。而一般人对于他自己的儿女反不若养鸡,养蜂,养牛,养猪来看得重要。”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实在难养得很,难教得很!他呼吁父母应当主动学习,了解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遵循规律来养育儿童。

他总结了儿童的七种心理特点: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

我们施行教育,需依据孩子的心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图为小妞和小朋友玩游戏

2⃣️  “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以身作则)    

(1)  言语行动要以身作则。陈鹤琴先生说:“最古怪的就是我们成人的偏见,小孩子替我们做事,好像是应当的,我们从来不谢谢他。我们做父母的送东西给小孩子,却一定要孩子说‘谢谢!’”我们要孩子有礼貌,首先自己要有礼貌。

虽然我们现代的父母大多时候都注意尊重孩子,会对孩子说谢谢之类的话语,但有时仍不免会端起“家长”的架子来,比如要求孩子须先主动与自己打招呼。

陈鹤琴先生怎么做呢?有一天晨起,他的小女儿见了他不说:“爸爸,早!”他就主动对她说:“妹妹,早!”她小女儿听了也就回应他了。    

“你要小孩怎样做,你自己先要怎样做。”实在应是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  态度思想也要以身作则

面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我们的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我们是否经常抱怨,懈怠?我们展现出的态度和思想也影响着孩子。

别人做好的事情或坏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以辞色来表示赞许或不赞许的意思给孩子听,给小孩子看。父母对于善恶是非显出自己的态度,小孩子听了看了,在无形中就受到影响了。

3⃣️创造环境,提供条件

首先我们要理解“环境”的意思,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但人的环境比物的环境更重要,因为小孩子善于模仿。

我们要给儿童创造游戏、劳动、科学、艺术(音乐、图画、审美)、阅读的环境。

小孩子在家里,一定要有玩的东西,做的事情。允许孩子游戏,孩子才能发展。不要让孩子变成暮气沉沉的“老小人”。   
 

                      💕二 如何教小孩

1⃣️父母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                 
 

陈鹤琴先生强调,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教育态度。父母意见不合,不仅使小孩无所适从,而且会引起他轻视父母之心。意见不同时 ,父母应该背对孩子好好商量,尽量采取统一的方式,一致的要求和原则,不能因人而异 。   

比如 “ 有许多做母亲的因为要禁止小孩子不要做某件事,就以父亲的名义来恐吓他。如小孩子玩弄碗碟杯盘等东西,做母亲的恐怕他弄破打碎,就吓他说:‘爸爸来了!快些放下来!’ ”

小孩子因为害怕而不敢做或不得不做,但是心里是很不高兴的,以后有机会他可能还是会再犯。这种以“父亲”的名义来恐吓小孩的方法,还会离间孩子与“父亲”的关系。

2⃣️怎样让孩子听话?

孩子不听话,是不是因为你时常用命令的语气指挥孩子呢?陈鹤琴先生说, 不要随随便便指挥命令孩子。父母在让孩子做事时,要考虑事情是否是孩子必须去做的,否则不要用命令式的语气来指挥孩子。要积极地鼓励孩子,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 。

比如昨晚,小妞吃紫菜掉了很多在地板上。我说,妈妈晒衣服,你把地上的紫菜捡干净哦!等我晒完衣服,看她还在那玩玩具,根本没有收拾。瞬间冲动想大声再重复一遍我的话,但想到陈鹤琴先生所说的,没有一个孩子是愿意收拾的,我就决定换个方式。我笑着说:“哎呀,地上那么多紫菜,妈妈是很厉害的,一下子就能捡干净,你肯定没有我快,要不要比赛一下?”我一说完,小妞就很积极去抢着捡了,一场可能出现的冲突就在欢声笑语中化解了。

3⃣️怎样让孩子不要胆小?

有一天,雷电交加,某小孩的母亲赶紧关窗,并对孩子说:“不可作声,雷公要来了,快到这里躲着。”小孩子便惶恐起来,后来一听到雷声就很害怕。

一父亲带孩子走进一间没有点灯的屋子,他们一进去,父亲就说:“黑黑的,不用怕,不用怕!”孩子就以为暗的地方总有可怕的东西。

这两个例子都是陈鹤琴先生用来说明,小孩子的许多惧怕,大部分是由父母的暗示养成的。做父母的自己怕这样,怕那样,哪里能希望孩子胆大呢?

4⃣️孩子做错了,打还是不打?                 
 

“我们看一桩事情,不能单看一事的表面,我们应当考察事的究竟。”当你以为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多从儿童本身着想,从体贴儿童的心理着想,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很多时候并非孩子真的错了,父母不要自信太深。                 
 

当孩子弄坏了东西,做父母的去责罚他,并不是因为可惜东西,是因为要改正他的行为。比如孩子打碎了花瓶,在责罚孩子时应讲清原因是他乱敲乱打的行为不对,而不是因为花瓶碎了,不能“重物而轻人”。

当孩子做错了事,做父母的应该重责其事,轻责其人,就事论事。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不要责罚他的人格,更不要当别人的面来责罚孩子,这样孩子对改过自新才有动力。

陈鹤琴在书中明确说:“不要打孩子。”“诱导比恐吓、哄骗、打骂都来得好。”

5⃣️父母最好只有“一只手”

做父母的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帮助孩子生活,帮助孩子自立,帮助孩子做人。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让他自己做。孩子愿意做的事情,我们帮助他去做。                  
 

图为小妞和爸爸一起洗碗

孩子自己能够想的事,让他自己想。孩子一时想不到的,可以间接帮他。孩子平常不大用思想的,我们应积极指导小孩去思想。    

比如妞妞看到小区的树上挂了很多灯笼,她问我:“妈妈为什么有些树上有灯笼,有些没有呢?”我观察了一下发现只有矮的树才挂上了。我就问她:“那些没有挂的树在哪里呀?”她指给我看,我说:“那你看那些树长得怎样?”她看来看去说,那些树都很高。我又问,是啊,怎么高的就不挂呢?她想了想说,因为那些叔叔没有那么高,挂不上去。当孩子有问题时,我们尽量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6⃣️教孩子要从小教,而且要教好。

有一位琴师出一张招生广告说:“未学过琴的,学费一元;已经学过的两元。”因为没学过琴的,没有什么病根,只是不会弹琴。 已经学过的,不仅弹不好,而且学了许多弊病,要教好不容易。           
 

孩子对于各种东西,俱须从小教起,还要从小教好。不要想着等到孩子长大了再来教再来改。 陈鹤琴先生让他儿子画画,一开始就非常注意端正他的坐姿。还有注意卫生、物归原处等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应从小教好。

父母还应从小教育孩子如何待人接物,让孩子懂得顾虑别人,关爱他人,服务帮助他人。比如家中有人生病,没有特殊的原因,都应教孩子表达同情与关心。

     🌹 🌹 🌹 🌹 🌹 🌹 🌹 🌹 🌹 🌹 🌹 🌹

以上是我阅读本书的一些收获和感悟。当然了,每一本教育名著都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网友就说这本书里关于卫生习惯的部分做法是错误的。

书中的101个家庭教育原则,我们也不能直接生搬硬套,还是需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回应3 举报
赞19
收藏87
3年前
中国父母必读书,能解决父母许多问题,还是陶行知先生所做的序。我也得去找来看一下
3年前
陈鹤琴先生,中国幼教第一人,临终前写下的是我爱儿童,儿童爱我。一个真正将中国幼教事业做到底的人了。
3年前
看来需要找来读一读啦
发布

推荐阅读

Dear Layla
Dear Layla
2017
作者热门日志
书单|小妞2-3岁时喜欢的套装书  赞6 · 收藏26 · 评论3
盘点妞1.5-2.5岁爱读的绘本(下)  赞4 · 收藏18 · 评论12
书单|4-5岁的套装书  赞5 · 收藏22
书单|3-6岁单本绘本(上)  赞3 · 收藏11 · 评论2
盘点小妞1.5-2.5岁爱读的绘本(上)  赞3 · 收藏5 · 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