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加班日,回家想躺平。记录最近的几个关于阅读方面的想法——只是随想,不立Flag,不负责~
(这篇本来只是11月底个人随笔,后面发现也适合挪来做征文,赚个积分🤓)
中文阅读:
书海浩瀚,永远有未读完的书。不过我觉得不能总在舒适区打转,阅读量上去了,更要开拓新的领域。
已经占据的领地有:
国外经典小说。今年读了《悲惨世界》《童年》《约翰·克里斯朵夫》《追风筝的人》《热爱生命》……外国经典小说从量来说尚可,暂停一下。接下来看啥?家里有囤货,《百年孤独》、《月亮与六便士》、《飘》之类,似乎又不太合适。或者把初中必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刷一下?不过这也不急。
国内经典小说。名家名作2023年读了《四世同堂》老舍、《呐喊》鲁迅、《活着》余华、《三寸金莲》冯骥才、《茶馆》老舍、《三体》刘慈欣……但是再往下读陈忠实、莫言、苏童、阿来、格非等恐怕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太合适。路遥的三部曲太长,年底也把《人生》读完了,篇幅更短更凝练,结局更残酷,也更现实。
马伯庸的看了四部,《大医》《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龙与地下铁》,感觉看太多了,打住。
金庸的看了《飞狐外传》《笑傲江湖》《射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散文。此前看得不多,这是2023年阅读的一个突破。国内散文读得还行,毕淑敏余秋雨余光中李娟舒婷等几个名家的代表作刷下来,不特别喜欢但也不抗拒,继续见缝插针推名家名篇吧。国外散文,《猎人笔记》、《沙乡年鉴》孩子看了一点就不爱看了,而罗素、培根、卢梭、蒙田……我自己都看不下去😓大概哲思比较难懂,中外文化又有差异。
历史社科:
杂志有《中华遗产》,《少年新知》,《商界少年》。
书籍有扶霞吴钩《好一个宋朝》、于赓哲《唐朝人的日常生活》、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张玮《历史的温度》……
半开拓的领地:
古典小说。今年只看完了《儒林外史》,《水浒传》看了四分之一后搁置。这方面是落后了,计划争取寒假每天看一些,能看多少是多少,小学阶段完成一刷就行。曾经我打算用鲍鹏山的书作为阅读引导,但是思想起来,太早看评论,恐怕会先入为主,毕竟那只是一家之言。名著的妙处就是常读常新嘛。还是先梳理情节就好,初中二刷的时候再细读吧。
古诗古文。初高中古诗、文言文精读了几篇,但是断断续续,坚持得不算好。买了《跨山海》,不急着看完,跟着纪录片复习诗人生平用,寒假继续按人物一个一个捋下来。《念楼学短》特价的时候购入了,此书前几年很火,如今热度渐消。我还不确定要精读还是略读,优点是短小精悍……思来想去时间有限,还是优先读初高中名篇吧?
纪实文学。这是暑假开拓的新疆土,这类书看起来其实不容易,小朋友暑假把《长征》看完了,《红星照耀中国》从开学慢慢看到了现在还没看完,但看出了点儿滋味,值得表扬。这类书挺耗时间,暂时就不继续看别的了。
荒芜之地:
鉴赏文学。蒙曼的《四时之诗》,看了开头,后面我没跟进,她也就没看了……也罢,等到开春,正好从春季一起重新走过一年吧。借了《戴老师魔性诗词课》,用碎片时间看了,雁过无痕。
科学。2023年科普看得比以前少,主要靠杂志《博物》+《中国国家地理》和RAZ支撑了。虽然也不算少,但我总觉得知识比较碎片化。
后一个周末和她爸讨论学习的事情。我提到自己以前地理读得一般,因为文史政都可以从阅读而来,但是地理知识我积累得很少,所以这一科就学得平平无奇。我问他觉得现在每个月看《中国国家地理》对于学科学习有没有用,他说大概有增加兴趣的作用,对于真正的知识掌握可能还是有限。
似乎有点道理。洋葱学院里有地理课,刷过一些,但是没办法也没时间坚持,而且似乎也忘得七七八八了,还是先从基础的开始。谈完话我马上下单购入磁力中国地图,接下来时不时和娃拼一拼,熟络后再搞世界地图。然后可以开始一个省一个省针对性地阅读……不过理想很美好,实践起来就未必,等第一步迈出去了,其他的再说咯。
英语:
英语阅读RAZ读到了R-W,新概念读到40课。哈波读到3。阅读的进度不算快,但是每天几乎都坚持,或多或少。
(最近做了一套市名校的初一的英语卷子。听力没有音频做不了,作文不会写,就写了中间阅读部分,共扣12.5分。假使听力满分,作文扣3~5分左右,也就是将会扣15分以上。
我略感失望,因为要在中考英语拿到A等只能扣10分以内,而考上名校的娃扣分在5分以内的一大把,且我知道她班上有个别娃已经在刷中考题乃至高考题了,这才是初一的题诶。但是小朋友自信满满,她分析道:首先,她有8分是因为粗心大意,马上就订正对了;其次,她觉得再过一年的学习,自己会有很大的进步。
说得也是!我突然想起,一年级时候,她英语啥也不会,我对她英语学习的初衷一开始只是害怕课内英语落下,达到后又要求课内高分,再达到后进而希望远超过同龄人,再达到后隐约期待水平足以去参加中考甚至高考……家长的心真是欲壑难填啊!)
继续进行RAZ+新概念二阅读,有空学个音标。课内刷题应试,让学校老师去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