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和归来篇都可以参考!
一、曾侯乙编钟
时代:战国早期(前433年左右)
• 核心价值:
◦ 65件编钟构成完整音律体系,音域达五个半八度,一钟双音(正鼓部与侧鼓部呈三度音程),颠覆“七声音阶西来论”。
◦ 钟体铭文记载“宫商角徵羽”五音,搭配青铜礼器,彰显周代礼乐制度等级秩序。
• 研学要点:
◦ 体验编钟听音实验,对比古今乐器声学原理;
◦ 通过失蜡法模型,理解曾国“以乐炫权”的政治意图。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有详情介绍)
二、越王勾践剑
• 时代:春秋晚期(前5世纪)
• 核心价值:
◦ 剑身含铜83.1%、锡16.2%,经硫化处理防锈,出土时锋利可断纸,展现春秋兵器巅峰工艺。
◦ 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证实剑主身份,推测为楚灭越后的战利品,见证吴越争霸与文化交融。
• 研学要点:
◦ 分析合金配比与防锈技术;
◦ 编排历史短剧,还原“卧薪尝胆”典故与宝剑流转。
三、郧县人头骨化石
• 时代: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00万年)
• 核心价值:
◦ 脑容量1065毫升,填补元谋人(170万年前)与北京人(70-20万年前)间的演化缺环,支持“多地区起源论”。
◦ 伴出石核、石片,证明长江流域早期人类已掌握石器制作。
• 研学要点:
◦ 对比古人类与现代人头像特征,探讨直立人进化;
◦ 模拟制作橡皮泥石器,理解工具对文明的推动。
时代:战国早期
• 核心价值:
◦ 采用失蜡法铸造,尊口沿镂空附饰由34层铜梗组成(最小直径0.7毫米),工艺堪比“2400年前的3D打印”。
◦ 蟠螭纹、蝉纹等纹饰暗含政治隐喻,或用于祭祀与宴饮,彰显诸侯“僭越礼制”的野心。
• 研学要点:
◦ 拼装微缩模型,感受精密铸造难度;
◦ 探讨青铜器如何成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五、云梦睡虎地秦简
时代:战国晚期至秦代(前221年前后)
• 核心价值:
◦ 1155枚竹简记载《田律》《厩苑律》等,如“春二月禁伐山林”体现早期环保意识,秦法细密程度震惊考古界。
◦ 《黑夫家书》为现存最早平民书信,印证秦灭楚战争史实,秦隶字体是汉字演变关键环节。
• 研学要点:
◦ 翻译秦律条文,对比古今法治理念;
◦ 模拟用竹简体撰写家书,体验秦代生活
六、虎座鸟架鼓
时代:战国中晚期
• 核心价值:
◦ 凤踏虎造型象征楚人祖先祝融(凤)与被征服的巴人(虎),体现族群融合与楚文化霸权。
◦ 夹纻胎髹漆工艺历经2300年色彩如新,与《楚辞·九歌》记载的祭祀场景呼应。
• 研学要点:
◦ 辩论楚图腾(凤)与中原龙图腾的文化差异;
◦ 临摹漆器纹样,解析楚式美学“浪漫诡谲”的特征。
七、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时代:元代(14世纪)
• 核心价值:
◦ 腹部绘“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等四爱图,寄托元代文人隐逸情怀,缠枝莲纹融合伊斯兰钴料工艺,展现多元文化交融。
◦ 全球存世元青花不足400件,此瓶为“人物故事纹”顶级珍品。
• 研学要点:
◦ 连线历史人物与品格象征,模拟元代文人题诗创作;
◦ 分析钴料来源与中外贸易路线关联。
八、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时代:战国中期
• 核心价值:
◦ 87.4厘米漆画为中国最早“连环画”,以柳树分隔场景,通过车马规格(如四马驾车)区分贵族等级,印证《周礼》礼制。
◦ 绘画技法早于东晋顾恺之,矿物颜料渲染体现战国写实风格。
• 研学要点:
◦ 辨识画中人物身份(如大夫、士),分析周代礼仪规范;
◦ 用现代漫画重绘场景,对比古今叙事手法
九、石家河玉人像
• 核心价值:
◦ 3-5厘米玉人戴冠佩饰,或为巫师形象,用于祭祀神权,线切割工艺在0.1毫米玉片上刻纹,展现史前制玉巅峰。
◦ 与三星堆人像风格相似,暗示长江中游与古蜀文化交流。
• 研学要点:
◦ 模拟微雕制作橡皮章,理解新石器时代手工业分工;
◦ 对比良渚、红山玉器,探讨神权国家的形成逻辑。
十、崇阳铜鼓
时代:商代晚期(前13-前11世纪)
• 核心价值:
◦ 通高75.5厘米,鼓面仿皮革,饰饕餮纹,全球仅存两件商代青铜鼓之一,证明商文明已辐射长江流域。
◦ 用于祭祀或战争,与《诗经》“击鼓其镗”记载呼应,是沟通天地的礼器。
• 研学要点:
◦ 对比不同材质鼓的声学效果,分析青铜鼓的宗教功能;
◦ 破译饕餮纹符号,探讨商代“神权治国”的观念。
研学核心线索
• 技术突破:从石家河玉器到曾侯乙编钟,展现长江流域手工业创新;
• 制度演变:从崇阳铜鼓(商礼)到云梦秦简(秦法),见证国家治理进步;
• 文化交融:从越楚青铜剑到元青花梅瓶,串联南北与中外文明对话。
一、南馆(专题展核心区)
1. 曾侯乙编钟 & 曾侯乙尊盘
• 展厅:南馆一层 曾侯乙展厅(新馆核心展区)
• 位置细节:
编钟位于展厅正中玻璃展柜,占据核心视觉焦点,游客可从一楼和二楼俯瞰全貌。
◦ 尊盘陈列于编钟展柜旁,与编钟同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两件器物共同展示战国早期青铜工艺巅峰。
• 参观提示:
编钟演奏厅在南馆负一层,建议入馆后先预约演出(50元/人,每日3-4场)。
◦ 展厅设有互动屏,可模拟编钟敲击音效,对比古今音阶差异。
2. 越王勾践剑
展厅:南馆二层 越王勾践剑特展
位置细节:
独立展柜位于展厅中央,采用低反射玻璃和恒温恒湿环境,剑身菱形暗纹清晰可见。
展柜旁陈列剑鞘残片、同时期青铜剑对比,以及楚越关系历史背景图文。
参观提示:
◦ 每日9:00-16:00开放,高峰期需排队30分钟以上,建议工作日上午参观。
展厅出口处设有“剑中王者”互动装置,可通过触摸屏了解剑身成分分析。
3. 虎座鸟架鼓 &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 展厅:南馆三层 楚国八百年展厅
• 位置细节:
虎座鸟架鼓位于展厅入口右侧,复制品陈列于展柜中(真品因保存需求轮换展出)。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藏于展厅中部漆木器展区,漆奁外壁的漆画展开后长达87.4厘米,需绕行展柜观看全貌。
参观提示:
结合展厅内《楚辞》诗句投影,可理解凤鸟图腾与楚文化浪漫主义的关联。
车马出行图旁设有放大版临摹图,方便观察人物服饰和车马仪仗细节。
• 时代:战国中期
• 核心价值:
◦ 87.4厘米漆画为中国最早“连环画”,以柳树分隔场景,通过车马规格(如四马驾车)区分贵族等级,印证《周礼》礼制。
◦ 绘画技法早于东晋顾恺之,矿物颜料渲染体现战国写实风格。
• 研学要点:
◦ 辨识画中人物身份(如大夫、士),分析周代礼仪规范;
◦ 用现代漫画重绘场景,对比古今叙事手法。
九、石家河玉人像
二、北馆(通史展核心区)
4. 郧县人头骨化石
• 展厅:北馆二层 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古代文明单元)
• 位置细节:
位于展厅入口处独立展柜,两件头骨化石(1号、2号)并排陈列,标注“距今约100万年”。
展柜旁配有石器工具、复原场景模型,展示郧县人生活环境。
• 参观提示:
对比同期北京人头骨模型,观察眉骨、下颌等特征差异。
◦ 展厅内有互动屏可查询人类演化时间轴。
5. 石家河玉人像
• 展厅:北馆二层 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史前单元)
• 位置细节:
◦ 位于郧县人头骨化石展区后方,与石家河文化陶器、玉器共同展陈。
◦ 玉人像高约3-5厘米,面部写实,佩戴冠饰,展柜灯光突出玉器温润质感。
• 参观提示:
◦ 对比良渚、红山玉器,分析长江中游玉礼器的功能差异。
◦ 展厅内复原石家河古城模型,可直观理解玉器在祭祀中的作用。
6. 崇阳铜鼓
• 展厅:北馆二层 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夏商周单元)
• 位置细节:
◦ 位于展厅中部青铜礼器区,与商代青铜鼎、簋并列展示。
◦ 铜鼓通高75.5厘米,鼓面仿皮革纹饰,鼓身饕餮纹清晰可见。
• 参观提示:
◦ 对比同期中原殷墟铜鼓,观察形制差异(如崇阳铜鼓无纹饰底座)。
◦ 展厅墙面投影商代祭祀场景动画,还原铜鼓使用场景。
7. 云梦睡虎地秦简
• 展厅:北馆二层 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秦汉单元)
• 位置细节:
◦ 位于展厅后部竹简专题展区,1155枚竹简分三列平铺展陈,部分简牍配有放大文字解析。
◦ 黑夫家书木牍独立展柜,标注“现存最早平民书信”。
• 参观提示:
◦ 扫描展柜二维码,可查看《秦律十八种》原文及现代翻译。
◦ 对比汉《九章律》展板,理解秦法对后世的影响。
8.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 展厅:北馆三层 馆藏历代陶瓷展(元明单元)
• 位置细节:
◦ 位于展厅中部青花瓷展区,独立展柜标注“元青花‘熊猫级’珍品”。
◦ 梅瓶腹部“四爱图”(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等)采用钴料绘制,发色浓艳。
• 参观提示:
◦ 对比景德镇窑与伊斯兰钴料工艺展板,理解元代中外文化交流。
◦ 展厅内设有3D放大镜,可近距离观察釉面气泡和纹饰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