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根据时间轴去回顾一下这半个月的混沌:
1
”双减”时间轴
7月24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7月28日 教育部明确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
于是大家一时之间就慌了神,再加上各种流言四起。大家的主要精力都关注到机构上了,再加上一些不负责任的机构想用政策为借口为自己的经营不善降低成本,如兰迪,在浙江政策都没落地之前,就谎称外教在中国将不复存在,大家对意见的态度多是负面的。
由于意见是一个指导或者说是中央的精神,政策落地主要的任务在各省的教育厅上:
8月3日,北京公布落地方案:即日起停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暑假课程。并提出校外“三严三限”,校内“三提三管”的统领性方针。
至此一大批在广东的线上机构 如:贝达、说客、阿卡索,松了一口气,即以往的课程可以继续服务。
但广东的落地政策中明确了,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于是8月5日,有消息称字节跳动旗下教育业务砍掉了你拍一、瓜瓜龙、清北网校、gogokid等,你拍一和gogokid对用户发布退款通知。其实就是大企业通过决策砍掉一些不太看好的业务,以后应该会在智能硬件上发力。
另外大家别忘了,是双减,学校也有会变化的,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广东义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并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包括早、午餐,午休及下午课后服务,下午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个学时。
那上海就比较有意思了,是先落地校内。8月3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1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取消小学英语考试及小学到初二的各科联考。当然这里取消的是英语期末考试,每个学校还是会有自己的考察形式的。
8月4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陕西各地立即停止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机构暑期学科类培训,同时不得新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完成“非营利性”转制。
8月6日 浙江省教育厅官网发布了一则通知,要求各地,对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按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进行分类排查统计。浙江的落地政策,主要就是要求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审核把关,加强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
所以浙江暑假还是可以照常上课的。
8月7日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市教委联合召开全市教育系统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电视电话会议,我市将从7个方面发力,扎实推进“双减”工作。提到整治“公参民“”现象。
公参民是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要求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民办、公办学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合作举办的义务学校,应办为公办学校;不再审批新的“公参民”学校,公办学校也不得以举办者变更,集团办学、品牌输出等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
另外最近有些地区疫情又比较严重,所以线下培训有很多城市是暂停的。
其他地区的亲,你们可以自己去教育厅官网上去查一下是否有详细的落地政策。
总之,已有落地政策,总体来说,没有一刀切,没有一刀切,没有一刀切。另外给广东的落地政策点个赞,校内校外都有细则,体现了其强大的政务服务能力。 2
“双减”的背后
大部分人都认为双减是三胎的配套政策,其目标是: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政策的逻辑是:
1、学校多承担点别太早放学,作业少点,家长轻松点。
其中两句话,让我看了好期待: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晚托预计会全面实行,我们以前都经历过的初中晚自习也可能回归。
另外课余时间会鼓励学生多做家务,这点我也觉得蛮好的,特别杭州还将开设家务相关课程。
2、课外机构消停点,家长负担轻点。
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学前学科非学科、高中学科类都不批了,线上的学科类要重新审批(浙江的落地政策的意思就是先排查,我总得知道有哪些,再看要不要批吧,也是体现了其务实及有强大大数据支撑的政务风格)
学科类要转非盈利(北京会议精神说今年年底前就要转,我们可以期待一下怎么转),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把后路断了,其实挺好的,你看字节跳动就马上不投资了吧,有不少妈妈跟我抱怨说你拍一的课程其实挺好的, 还有兰迪这种机构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吧。这个政策可以帮大家筛选出真正做服务,有教育初衷的企业,投机的企业,以圈钱为初衷的企业可以拜拜了。
所以,我不觉得是坏事,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我们作为家长,真正焦虑的是什么?
主要是不能接受娃从事体力劳动。
进而不能接受娃考不上高中。
虽然就算去职高还是有机会继续升学的,但家长想象娃去职高或技校就跟想象凡凡进监狱一样。
随着官媒发布“职高:普高招生为1:1”,很多家长解读为国家要限制上高中的人数,事实上,1998年左右,出生人口2000多万人,只有300多万人上到普通高中高一,那个时候,高中升学率只有大概20%左右。也就是过去的二十年,国家把上高中的比例提高到了55%左右。“我们那时上高中容易。”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而且国家在教育均衡化上也推出了很多的举措。
例如我们热议的“多校划片”,教师流动制度,以及之前多地已经实施的公民同招和民办摇号,还有取消公参民,都是防止一家独大,遏制学校集团化办学,特别是杜绝民办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勾结,与房地产商联合推高学区房房价及垄断优质高中名额。
另外由于中国太大了,中考又是以“市”为单位组织的,各地的情况会有所不同。
但我们已经注意到以下信息,汇总给到大家:
1、指标到校。指标到校是指在我国部分省市实行的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解到区域内的所有初中,给每个初中的尖子生都能获得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的招生政策。而且我查阅了一些新闻,有政策要求2023年的指标到校将会达到100%,大家可以进一步关注。
像合肥,这个指标已经达到85%,也就是说某个重高85%的招生名额,在中考前先分掉,再进行校内竞争。比如X高中是某市最好的高中给每个学校都分了5个名额,最好的A初中考X高中需要700分,最差的B初中考X高中可能只需要600分。而裸考可能需要710分。
2、分配生。大多城市的分配生比例在60%左右。跟指标到校本质是一样的,是各个初中学校通过对本校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综合测试结合平时的成绩打总评分排名,分配名额,比如杭州的政策是分配生也需要参加中考的,而且每个被分配的高中最高5%的淘汰比例。因此分配生比单纯指标到校要“狠”的多。
一个学生从初一到初三的各个学期的考试要保持稳定,还需要进行课外活动获奖拿到加分才能在学校的综测中排名靠前,而最终参加中考还不能失手,而且不能在太菜的学校,因为菜中鸡头会被分配生的淘汰制度淘汰。
3、体育中考和美育中考。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简单地说就是体育中考可能要增加到100分,
美育中考10-40分,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意见中表示学校的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自选的概率比较大。
有家长还问我,是算进中考成绩吗?
是的!
跳绳和跑步可以从小练起来,有条件就再加一个游泳。
从小可以让娃画画画,书法6岁左右可以学,反正字是要练的,有条件再加一个乐器。
4、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这个信息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因为全员参加考试,杭州就出现了数学试卷非常简单的情况,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目标一直在变,你要打中他,或者N年之后要确保打中,是非常难的。
上海的家长看了3号的通知后,给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到初三拆盲盒。
我觉得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一直要到中考结束才清楚……
我也能理解政府这样做的的初衷,在不能有更大的蛋糕之前,也就是怎么分的问题,这个公平一定是相对的。总之不被资本控制,普通人还有机会就已经是最大的公平。 3
“双减”时代会怎样
所谓僧多粥少,我们想提前锁定那碗粥。
以前裸着上小学,不认字,不会计算,不会英语,没有亲子阅读,不会画画,不懂乐器……
现在的娃谁学前没认几百个字,读过几百本绘本,会点英语、思维、画画、乐器、运动……
娃的竞争对手变了,也就是我们说的内卷了。
但你要知道,这些都只是启蒙啊,
就拿英语来说,家庭启蒙能实现亲子阅读-裸听-认读-自主阅读-拼写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还要家长去口语对话,教材教授,批判思维,写作指导就太难了。
而一旦启蒙成果不去锁定,过了几年,之前的一切就白做了。
所以目前的课程如果还能继续上的,我肯定继续上的。
而“双减“”的效应,估计会在明后年显现出来。
到时针对学前的培训将不复存在,或者转为“黑市”;(参考版权问题)
周末和节假日,寒暑假不上课,素质类托管教育估计会兴起;
大机构转型,编程、STEM、艺术、戏剧类,甚至体育估计会成为方向。
另外,这些课程能否用英语上也未知。
我还查了一下非营利性机构,可以有盈余,教师可以高薪,只是投资人不能分红,也不能运作学校上市。所以这点应该不是大问题。
最有疑问的还是教材和内容的监管,比如,我想学科学,他是拿科学课教我,还是STEM教我,我是无所谓的,我只要所学的内容是有体系的,可以对标的,是我需要的就行。
因为有一个问题我们乃至培训机构都是无法解决的,就是现在的培训,对中考到底有没有用?
不知道啊,目标是在变的,规则是在变的,乃至考什么都在变……
但以前不一定,以前是幼升小,小升初,考入牛校,升学概率大大增加,考什么是清楚的,所以目标越明确,你所做的努力就越有用。
那就要来一个灵魂拷问了:
到底什么是有用的?
目前支撑鸡娃界及培训培优机构的核心思想,就是我“鸡”的是能力。
用更高的课标去确保能力的覆盖。
例如:英语考的是国标,学的是欧标或美标
数学考的是数学,学的是奥数(当然奥数有小升初的历史遗留问题)
语文考的是语文,学的是大语文
那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如果课外体系真的那么有用,为什么国家要严打教师补课?
应试关键是提分,考什么只有老师最清楚。
看过一个新闻,《高考状元父母职业排行榜》,第一位的职业是教师,占比高达50%。
当然,补充一句,鸡英语不全是为了中考,还为了多一条升学路。详见我启蒙终极目标分线法,你学会了吗?这篇文章。 4
我们应该怎么做?
像《觉醒时代》里说的那样,看不到前路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寻找出路。
没人能告诉你什么是对的。
坚持你认为是对的。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我认为学前英语启蒙会提高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
我认为数感启蒙很重要;
我认为奥数题目对锻炼思维有好处;
我认为亲子阅读后期语文成绩有帮助;
我认为写日记对写作有帮助;
……
我希望娃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我希望娃多看书;
我希望娃会一个乐器;
……
这些是你,你也要看看娃。
娃喜欢干嘛
娃希望什么
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引导孩子去做你认为对的事,培养其兴趣。
让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
坚持并进阶。
快乐且成长。
家庭启蒙在以前也是如此。
陈独秀自幼跟随祖父,祖父教认字,6岁到9岁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四书》、《五经》、《左传》,17岁中秀才。后成为大师想家,领导五四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为混沌中的中国寻找到出路。
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可以做孩子的规划师。
更多文章关注:大童J英语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