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的青春期专题曾经提供了一个自我价值的模型:以“学习成绩”和“同伴关系”为坐标轴,阴影面积就是孩子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多重要呢?它会成为孩子去学校的理由,也会成为不去学校的理由。
而同伴关系中,来自异性的欣赏与关注无疑格外重要,“早恋”则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环。
小学时期的“校园恋情”像过家家,今天你跟她好了,明天我又不喜欢你了,上演一幕幕模仿剧。
到了中学,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心理的成熟,孩子自然会“知慕少艾”——词典将这个出自《孟子》的词解释为“少年人的美丽情感”。
情窦初开,心如鹿撞,互相欣赏与爱慕,多美好呀!
一场好的恋爱不仅能提升自我认知,让人变得更自信,还能让人干劲十足。十几岁的爱慕与倾诉,几乎是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所以,当糯米告诉我说“今天在食堂,一位男生问我要手机号”的时候,我挺开心的,寻思“终于有这一天了”。我家姑娘漂亮又优秀,早该有男生追才对。
我问她:“然后呢?你给他了吗?”她大大地翻了个白眼,然后不满地说:“我当然没给啦!怎么可能给呢!”
接着,她“鄙夷”地说,那男生不过是见她背着小提琴,所以才来搭讪罢了。
我不死心,“或许人家已经悄悄观察你很久了呢?”
糯米一副怀疑我智商的样子,“怎么可能呢?我每天头发油腻地冲在前面,面无表情地排队打饭,就这形象……”
这个小插曲过去一年了,每当想起来我都觉得特别可乐。
后来,她倒是每天都洗澡,头发再也不油腻了。
嗯,我说“后来”,就是字面意思的后来,并没有因果关系。呃,或许没有,哈哈!
早恋当然是有风险的啊!借几个子虚乌有的提问,来真实地回答吧!
Q1:孩子早恋了怎么办,要不要和她/他谈一谈?
不妨站在孩子角度想问题。初恋的情感与困惑,说不好哪个更多。其实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希望有一个值得信任的大人可以随时请教、吐槽。
少男少女很容易因为对方的一颦一笑而牵肠挂肚,也为了博得对方的青睐费尽心思。到底怎么理解他/她的反应呢?怎么办才好呢?有爸爸或者妈妈可以请教,就最好不过啦!
因此,不妨关注孩子“开心吗?”当孩子愿意分享的时候,我们讲,她/他才可能听进去。
Q2:我不想让孩子早恋,可是说了她/他又不听,怎么办?
你都说了啊,说了Ta也不听。这时讲“只有现在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你俩才有光明的未来”是没用的,其实孩子也远远没想到以后居然要结婚,就不要硬把俩人往一块怼了。搞不好弄得没分手就是为了逆反父母,冤不冤?
Q3:我担心早恋影响孩子学习,整天焦虑得不行。
如果把“学习”换一个词,你会换成什么呢?
早恋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万一对方PUA他/她怎么办?
早恋容易被同学起哄、造谣,甚至被排挤、被孤立,孩子有没有碰到?
老师知道孩子早恋吗?对方小朋友的家长知道吗?他们怎么看待、怎么处理的?孩子为此承受了压力吗?
你看,唯有我们眼中有孩子这个人,我们才可能与他们肩并肩。
Q4:我家孩子居然被同性表白了!她/他是同性恋吗?!
“同性恋”差不多是校园里最时髦的了,多数“出柜”的孩子并不是基因里的性别错置,只是为了标榜特立独行,或者是填补情感黑洞。
是因为新鲜好奇,还是别的什么,有没有可能发生性霸凌?可以跟孩子讨论,表达担心。同时给孩子尊重和时间,让他/她去面对。
情感是美好的,性的部分却有风险,同时会让情感变得复杂。每年新增的AIDS病例,相当一部分是高校的同性恋学生。这是客观事实。
关于孩子早恋,还有许多没有讲。
比如,孩子早恋,有可能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想找情绪、情感的出口。
比如,孩子的早恋对象可能是网友,甚至是比她/他大十几岁的成年人。
如果想降低孩子早恋风险,那么请关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关注家庭氛围。不要让孩子因为“缺爱”而盲目向外寻求,为了一点点甜言蜜语就“义无反顾”。
看到“缺爱”两个字,许多父母会跳起来:他/她还能缺爱?!我掏心掏肺地对他/她!
问题是,“缺”与“不缺”要孩子自己来评估才行。
比如,前面我说的是“降低风险”,恐怕很多父母想当然认为我表达的是“降低概率”——我对你好点,你就不要谈恋爱了。
我们真的站在孩子角度想问题了吗?想一想吧!
我们不可能隔离孩子与性。
小学传看小黄片,中学用飞机杯,女生被性骚扰,男生被造黄谣,这些就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边。家长把头埋在沙地里当鸵鸟,孩子却在到处寻觅、窥探,甚至深受其害。
早在糯米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想推荐她看《破产姐妹》,后因这个剧连篇累牍的黄段子而作罢。
后来,倒是糯米告诉我,中午在托管班和同学一起追《破产姐妹》,觉得很好看。
她也追《老友记》——我追这部片子的时候三十岁了,当时重返校园读MBA,被年轻的同学安利。
看剧的后果之一是,糯米很清楚怎样是“开黄腔”。当班里男生开黄腔,不明所以的女同学跟着模仿、起哄的时候,她会告诉她们“别这样”。令她生气的是,不仅不被领情,反倒被人说“老修女”。
所以婚恋与性教育的重要一环一定是“爱自己”和“尊重他人”。
美剧里的婚恋观常常令我们侧目。对他们而言,上床很容易,恋爱与结婚很难。
我很赞同恋爱与婚姻要慎重,“上床”的部分则属于“性教育”。
糯米还小的时候,见大家说难以跟孩子启齿谈性,我还颇不以为然。等到了她也要用卫生巾的年龄,我才知道这真的不容易。
首先,“性”是个太广泛的话题,其次科普知识容易,讲解情爱困难。
我把对孩子的性教育分成了两部分:科普的部分,简单讲讲,然后就甩给了她几本书;更重要的则是分享观点。
我告诉她,性是最基础的生理需求,是美好的;性安全很重要。
后来我发现,孩子跟我谈性,远比我跟她谈更容易。
一天,她告诉我说,学校又有了匪夷所思的操作:让小卖部把安全套下架了!然后我俩就一起感叹:难道不应该放在醒目位置,广而告知吗?
这让我想起来,我跟一位朋友聊孩子们的性教育,她说,“我有跟女儿讲啊,结婚前不许发生性关系!”我一时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继续。
性教育不同于守贞教育,孩子们需要知道性对关系的影响,也要懂得安全措施,知道紧急避孕药,知道性滥交的潜在风险。
我已经想好了,等小宝到了初中,要送他去上性教育课堂——我有好几位朋友都在做这个工作,其中不乏西安本地的老师。
在课堂上,他可以大大方方地摸一摸女性的文胸、卫生巾,把安全套吹大当气球玩。只有了解,才能打破冲动与好奇,才能建立尊重。
前次推文,有朋友建议写一写“早恋”,不知不觉写了这么长。
我们无法勒令孩子“中学、大学不恋爱”,然后读研究生的时候赶紧带个异性朋友回来。
孩子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需求与节奏。
除了保护与祝福,我们还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