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到底是你的智力加持还是降智加速器?

2014
2025-2-7 11:07 原创

最近我用各种人工智能包括deepseek做了很多教学辅助工作。在深受其益的同时也在大力的向同学家长和身边人推荐:当老师不在身边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无所不能答的超级导师辅导,加以合适应用还能引发自己更深入一层的学科思考,这难道不是个学习利器吗?然而现实中让我有点失望的真相是,很多同学并不会真正的有效使用这些工具, 大部分只是利用了最浅层的输出正确答案功能,更有甚者在拿到手机之后,已经偷偷摸摸的开始了刷起了"腐蚀大脑"的娱乐短视频,进一步沦为算法的奴隶。怎么说呢?我理解他们面对高考之前需要放松的情绪,但作为老师,突然意识到一点:Deepseek到底是人类能力的加持还是降智的加速器,取决于背后的使用者的头脑和意识。 
 

不要让人类独有的“思考关于思考的能力”生锈

神经教育学的最新发现揭示:当人类进行批判性思考时,前额叶皮层与海马体之间会形成高强度γ波震荡;而被动接收AI答案时,大脑活跃度与刷短视频时相差无几。技术不会主动改造人,但人的使用习惯正在重塑大脑的神经地貌。当人类把认知任务外包给AI时,大脑会启动“节能模式”。更危险的是思维能力的退化:斯坦福实验显示,持续使用答案生成工具的学生,在需要发散性思维的任务中,表现比对照组低41%。

浅层使用AI如同每天摄入数字棉花糖,大脑逐渐失去处理复杂信息的肌肉记忆。心理学中的“生成效应”证明,知识必须经过自我咀嚼才能融入认知体系。当学生跳过“困惑-探索-顿悟”的思维马拉松,直接获取答案时,就像通过胃管进食的巨人,空有庞大的信息量,却丧失了消化吸收的机能。

认知武器如何用,全看持剑者的修行

在复制粘贴时,基底神经节持续释放多巴胺,AI给我们制造学会了的幻觉 。 
 

所以我们要把Deepseek等人工智能当做思维陪练员:在质疑、推翻、重建的过程中,让前额叶皮层持续生成新的神经突触 。

麻省理工的”对抗训练法”给出启示:当要求学生在使用AI答案后,必须手动删除30%内容并重构逻辑,其脑区激活模式逐渐接近深度学习者。这印证了认知科学的核心定律——真正的学习永远伴随着不适感。平滑的坦途总是通往深渊。

对于我的学生们,我希望他们第一步能先做到善用工具,把人工智能看做极佳的伴学工具。具体的操作也许我会在之后的文章探讨。第二步:勇于质疑人工智能的答案,不满足于得到结果, 看到答案要追问原因,看到原因追问其他可能性。也许他们之中会走出能够建立跨学科连接的人才,走出思维茧房,像生物学家解剖细胞般拆解AI的逻辑链条,在算法的局限处发现思维蓝海。

成为未来掌舵人

技术的浪潮不可逆,人类的前途也容不得我们预判,但无论怎样,教育的真谛从未改变。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用AI的火焰锻造思维,而不是培养惰性; 

让技术工具成为照见认知深度的镜子,而非遮挡思考的幕布; 

那些与AI共舞的新人类,终将在算法的星河中,走出属于智人的独特轨迹。 

希望未来中国的教室里,少年们也能用人类独有的方式,与人工智能进行古老的思想博弈:教会机器理解世界的维度,机器则逼他们进化出更强大的思考基因。这或许就是数字时代最浪漫的共生——技术永远在进化,但驾驭技术的,永远是那颗永不停歇的人脑。


回应2 举报
赞4
收藏3
4月前
这是个好问题,Deepseek是智力加持还是降智加速器。如果只是想找AI要答案的话,那用法就大错特错了。
4月前
小花生小溪 这是个好问题,Deepseek是智力加持还是降智加速器。如果只是想找AI要答案的话,那...
谢谢肯定~是我的一点小思考
发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