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学习背诵的目标和经验总结(二)

2022-3-2 09:21 原创 · 图片2

想要玩诗词玩到比较高的境界,甚至像参与诗词大会选手那样,随意字的飞花令脱口而出,或者随口改写诗词,引用名句,这对诗词名作学习的要求就超过了普通的背诵。

首先要解决的一点是,如何“记住”大量的诗词,而不是“背过”不能脱稿或者别人提醒才能说出。

举一个例子,1分钟甚至更短去背一首绝句或律诗,当专注力达到一定程度,是可以完成的并不算难,但是10分钟背10首这就有难度了,普通人的记忆方式大约能背下来2-4首。

因为10分钟结束,没人告诉你诗名,哪怕10分钟内这10首你都“背过”了,但是你从你的记忆抽屉里也很难一一检索出来,这是人的大脑机制决定的,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记忆的方式问题。

再举个例子,一个普通成年人去记摆在桌上的乱序扑克牌,连花色带数字去记,没有方法死记的记忆极限可能就是4-8张左右,这也是人的大脑机制决定的。

但是去记一串扑克牌,普通人想记更多,可能吗?是可以的。

你把你的大脑中的记忆抽屉分成从上下4列柜子,每一列柜子前默认打上标记:黑红梅方,柜子第一列是黑桃,第二列是红桃,第三列是梅花,第四列是方块,这就构建了一个花色索引。然后再记扑克牌时,把需要记的花色的数字放入到对应的柜子里,去记4串数字就可以了,输出报牌时,再把数字+索引转译成具体牌就可以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约是可以记住12-18张的,相对于死记的记忆容量翻倍多了。当记的再多的时候,4串数字可能会互相干扰。

那么还能不能记更多呢?也是可以的。。。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更多的类去建二级的柜子,或者根据所要记牌的规律建立更好的索引。

其他拍照记忆,完全记忆编码等记忆方式,本文不分析。

例子举完,回到古诗的背诵记忆,当记忆数量超过120-150首,脱离任何手稿和提醒,一般人很难把背过的诗一一说全。

这时同样也可以用分类的方式,我把这种方式叫建立索引,相当于一本书前面的目录。

我们上一辈以前学习时听说过有人背牛津字典,背GRE红宝书,真的从正文中间开始乱序背吗?当然不能,要按照目录来背目录索引的第一条是什么,说了哪些,索引第二条是什么,说了哪些,这样背是大幅提高背诵效率,和背完后的检索效率的。

那么背到一定数量的诗词后该如何建立索引和整理?我谈谈我的几个想法

一.飞花令索引

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不同飞花令的字,来关联包含该字的所有诗,例如把含有“雨”字的所有学过的诗整理出来,把包含“风”字的背过的诗整理出来,等等,这样归类整理记忆。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玩飞花令类的游戏非常擅长;写作时对飞花令字相关的诗词可以任意引用。

缺点 不同飞花令字之间的关联诗词重复性高,增加了记忆冗余度;冷门诗词不易被关联到;记忆量超过一定量级,飞的部分字关联诗太多,需要继续分类。

二.关联类索引

这种方式,关联的作品不要求包含字词,但是诗的描写,景色,情感可以是相关的。

这是我把和春天题材相关整理的一页索引,类似的还可以整理出夏秋冬山水等相关。

按春天索引关联分类

这种方式的优点:分类和写作题材有关,冗余度不高可调节。

这种方式的缺点:分类中的部分诗不完全合理,记忆量超过一定量级,每个题材关联诗太多,需要继续分类,构建二级索引。

三.按诗人索引

按诗人索引是一般人较易想到的一种方式,因为分类简单,且整理框架很容易,我举个例子:以杜甫的生平和重要时间节点构建了书页索引中杜甫的类目

按杜甫生平关联

这种方式的优点:分类合理,诗人+时间线+历史故事,热门诗人的作品记忆牢固;整理方法简单不太费事

这种方式的缺点:和自己输出去写作关联性差,对输出和名句引用帮助偏小;诗人分类偏多;冷门作品的诗人因没法单独构建索引页记忆不会牢固

四.按情感分类

诗歌在古代是唱出来的,是民间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那要表达的最重要的当然就是情感,几乎每一篇诗词作品都是一种甚至多种情感的体现,按照情感分类自然是可行。怎么分这里不贴图了。

这种方式的优点:对写作帮助很大,因为作品是人来表达,人来表达就可以加入情感因素,便于引用

这种方式的缺点:分类和整理太复杂,可操作性差,不适合全部诗词;对记忆诗词的帮助不大,所以玩背800-1000首以上的人几乎不会这么玩。

五.其他分类方式

和其他家长有过交流,其中一位采用了记忆大师常用的数字编码方式,对背过的诗诗名或者内容中的发音总结出谐音或者象形表达,每首诗关联一个数字,很容易在大脑里构建出1对应哪首诗,2对应哪首诗,一直关联到100或者更多。也是很不错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优点:极大的锻炼了记忆技巧,熟练之后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操作性很强;脑子里可以随意调取任意数字关联的古诗;只要把数字和诗的对应关系记清,理论上可背的容量上限非常高。

这种方式的缺点:对写作表达帮助不太大;初学者学会编码技巧有一点点难

其他方式还会有一些,重点就是要分类,没有分类的一大坨全部塞进一个记忆抽屉,一直塞,一直塞,很快抽屉深处的东西就较难翻出来了,当量级大到一定程度,复习都不知道复习什么了,过了十天一个月,都不知道哪个复习过哪个没复习过。

这个方法呢,是废爹,还是省爹,我是这样看的,初期是废爹,但是有了框架极其省爹,完全不需要天天找出手稿或资料去找去复习。 

战略上的思考解决的是战时的“偷懒”(大大减少同等学习量的学习时长,提升效率)。如果想把战线拉长(长期去学去背),想把战事扩大(背远超常人的量),战略的意义是巨大的。

同时也可以建立多个索引来覆盖和帮助随时脱稿巩固,至于整理出的具体格式倒没要求,好看点,难看点不太重要吧。

当然如果不要求太高的目标或者追求,那大概不需要背那么多或者采用进一步方法。


回应4 举报
赞12
收藏63
3年前
谢谢(*°∀°)=3分享
3年前
谢谢分享,正好背了很多古诗,处于复习阶段
3年前
虽然没做过,但感觉做诗歌思维导图应该挺有意思和挺实用的
3年前
好棒👍👍👍👍👍
发布

推荐阅读

小树不倒
小树不倒
2014
作者热门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