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一位资深班主任的“大白话”:上小学的孩子该有哪些好习惯?

2016-10-22 03:20 原创

http://chuansong.me/n/1000198142684

首先,我觉得郭珍老师是非常有爱心,认真负责的体制内老师了。如果再对这样的老师挑三拣四,我自己都觉得饱汉不知饿汉饥,天理不容了。如果是秉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情,大家什么也不说,我觉得是不需要交流,不需要多样的观点和认识了。肯定的,体制内的老师很辛苦,压力也很大,真的是值得理解尊重的岗位。这么好了还要多说什么?

好吧,我就是想说,有些事情上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看待教育。也许会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心情。仅仅是一种个人观点,正因为我尊重敬佩老师能告诉大家肺腑直言,我才觉得作为一介家长应该回报老师,应该率直的交流意见。这样才可能会让更多的老师家长有更多角度的思考和尝试。

上小学的孩子该有哪些好习惯?

1、社交能力培养

作为能力的培养我很认同这一点。但作为上学的习惯之一,我就不认同了。我觉得这个能力没有高到要养成的习惯的这个高度。问题是老师对孩子的期待和实现的方法。事实上,换了我做老师,我也肯定会喜欢为集体出力,为老师分担工作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事情不注意的话教育会走味。

体制内的老师对集体的概念要求过高,高于对个体的孩子内在差异和不同感受的关注。社交能力和为集体奉献的概念,不是一个强制去实现和达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实践,在平等的体验机会中让孩子能体会融合和服务集体的快乐。挫折也好,做不到位也好,这都是每个孩子不同的体验。老师是个引导者,不能是个唯一的评分裁判,更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感受作为依据左右孩子的价值意识,错误的造成孩子形成“让老师高兴,被老师喜爱”是很重要的意识。千万别高高在上的实施教育,形成一种权威让孩子的眼睛盯着老师的喜怒哀乐,他们应该理解的是教育每一个内容真正的意义,参与体验的价值,而不是老师的喜怒哀乐。更更更不能把社交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指向为了做干部,为了“名誉”与“权利”。

为什么会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有时候会困惑,为什么体制内教育里有些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完全判若两人。在家里是小皇帝颐指气使,在学校是勤劳忍耐,集体的先进表率,老师的信任助手。不知道大家身边的社会有没有这样的人,要人缘有人缘,要表现有表现,领导面前的红人,总能及时领会领导的意图,帮助集体完成各种任务。自然地,这样的人很快自己也成为领导。然后他们的眼睛还是看着再上一级领导,为了自己顺利再往上一级。正常吗?不正常吗?对这种功利目的的社交能力,大家觉得怎么算“政治正确”?哪里是价值取向?

所以,老师秉着怎样的三观看这个问题,家长秉着怎样的三观看这个问题,直接导致孩子的三观,他们在学校的体验直接影响进入社会后的行为。我们到底要让孩子学会在社会中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我的孩子上小学的低年级的时候就是个只知道贪玩的孩子。他从来没有想到过集体怎么了,老师怎么了。我有次开学去学校,看见班级门口贴着每个月各种任务的招聘表,扫地,收作业,发打印件等等。我问他选什么,他说当然是发打印件啦。可以在课堂里走来走去,又不占用课外玩耍时间,绝对是抢手任务。我说我读书的时候大家都选收作业,中国叫课代表。表示你是这一门课的老师助手,可以跑进老师办公室和老师单独说话,可以事先知道作业多少,反正就是在老师面前晃进晃出脸熟加亲近,不知道有多招人羡慕。他说老师和我们每个孩子都亲近的,他喜爱每个孩子的,干什么还要去加亲近?再说了,任务都是轮流做的,没有什么特殊啊。万一碰到一起扫地的哥们疯去踢球了,那就让他先去踢,我独自扫一天,第二天让哥们自己扫一天,公平合理互不相欠。实在有不讲理的,那就和老师说下次不和他合作,换别人呗。这都是交涉。我想想也是,这好像更接近自然的健康的社交。因为这不存在老师的个人喜好,不存在名誉和权利的不公。有更奉献的孩子老师也会表扬,就和老师会表扬画画好的孩子,唱歌好的孩子,体育好的孩子,爱阅读的孩子一样,每个不同的孩子都能被表扬到,这不是更美好。甚至,课后总会关个灯、扫个地、擦下黑板的孩子,如果老师对她说,谢谢你,不过今天不该你值日,你快去操场和同学们玩。我想这个孩子会从心底获得温暖和爱。社会关系的所有的原则存在之前,首先是个体的人和人的关系,平等尊重

三年级的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你家孩子真逗。他想到从仓库找来平板车,每天把作业课本道具和我家老大(3岁的女孩)堆在平板车上推到办公室。我回家问孩子怎么回事,他说他看见老师肚子大了,是应该怀了老二了。他觉得她走路慢吞吞吃力的样子,就想帮帮她,还有他喜欢3岁的女孩子在他的呼呼向前的平板车上享受速度并尖叫。我告诉他老师特地让我转达感谢了。我觉得他就是高兴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了,而不是因为这个人是不是老师。这件事本来就不是任务,老师也不会在班级里公开表扬他,但是他还是挺高兴。

所以,服务奉献也好,沟通社交也好,本来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希望老师能脱离一人的,一元一维的评价体系,尊重孩子每个人的机会,平等的权力(同样多的玩耍的时间。不需要这样的小雷锋牺牲自己的时间为大家服务。讨论一个公平的任务轮流制没有这么难。特别遗憾的是,我们这么注重的雷锋啊公仆教育,最后培养出的高高在上的“公仆”很多服务到监狱里去了。),不同的个性和才华,给予他们同样的爱和关注。

总有一些课外文体业余活动会需要准备,小帮手。这些轮流值日的任务外的,就只要靠有兴趣爱好或者有多余能力和时间的孩子来自愿担当,组织协商。来参加的孩子固然好,不参加的孩子也没什么不好!更谈不到未来社交沟通会吃亏的地步,人生的道路很长,机会很多,早早晚晚肯定会有碰到的时候。顺其自然的鼓励孩子们的兴趣即可。

我家孩子初中的时候老师来找他问他能不能参加机器人比赛。他说可以,但这个东西要组队的,不是他一个人愿意就行的。没有合适的能力互补的团队,靠个人是不行的。老师说有问题了再说,你先组织把学习搭建训练搞起来。他想想也找不到靠谱的水平的队友,又想想也不能一开始就否定别人,先做起来看看行不行。他组织开会分配了任务,定期监督进度,很快他就濒临崩溃了。因为果然队友都期待他解决来所有的技术难题,他们都只想上场按个按钮,就像打个游戏一样结束。我跟他说,现实工作中这样的事情多了,猪一样的队友到处都会存在。你可以试着去说服鼓励他们参与,这不是每次都会成功的。你要学会承受挫折,也许就是要你一个人扛,扛到不行为止。就像这次你已经答应老师了,你觉得怎么收场好?反悔吗?散伙吗?一个人扛吗?我觉得都可以,每种选择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支持你的任何一种选择,我更在意你的感受和反思获得。他最后咬牙一个人扛下来了。但也决定再不会贸然答应参赛了。

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单簧管上非常有天赋。他的老师特地来找家长,希望孩子能做吹奏乐部的主席,带领大家练习演出。那个孩子去参加了一次练习,回来说他坚决不去吹奏乐部了。他宁可在校外团体和个人指导老师那里练习。为什么呢,那个吹奏乐部大部分孩子都不认真练习,不热爱音乐,就是混个日子玩儿的。他妈妈来征求我的意见,说老师都特地来求了,撕不下这个面子推脱啊。我说是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音乐追求重要,是为一些不志同道合的人付出重要还是孩子的音乐追求重要,是学校的吹奏乐部的演出,为学校的荣誉付出重要还是孩子的音乐追求重要,你作为家长怎么看孩子的选择。她想了半天,尊重了孩子的选择。我不相信将集体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为了集体荣誉需要牺牲个别孩子的利益的学校会是好学校。如果说有人要为此付出些什么,不该是老师来感动那些孩子们热爱音乐热爱练习,找到快乐吗?如果老师都不愿意或者不能牺牲时间牺牲努力去团结大家达到这个目的,有什么理由把这个作为任务让孩子来承担呢?

如果孩子觉得让更多的同学一起来练习吹奏乐更有意义,这种团体活动的意义和快乐超越音乐的质量本身,他和同伴能找到共同目标,那就支持孩子去追求去努力。如果孩子更想追求更高的音乐境界,就应该让孩子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价值感受,合法和规则允许范围内就都可以。他在追求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不损害他人利益,不违反学校规则就可以了。

希望老师和家长都不要一味关注集体和面子,也尊重个体孩子的权益和选择。不要太多Judge孩子的价值观,不要以多数人的观点来强制孩子们的观点。自私与无私,在每个场景中都不一定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所以才会有多样的世界,无限的组合和可能性存在。不要想方设法把孩子往一个道德模子里套。

2、责任心培养

写得非常好。这些例子一定对很多家长有启发。
 

3、专注力培养
 

基本同意。但事实上,安静老实地看书,做题,不一定是正确的专注力的表现。我的孩子说过,他看不喜欢的科目的书时候,他确实是逼迫自己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努力要看进去。可怜的是,他的眼睛看过的字根本不会在大脑里引起反应,就像流水一样流过去了。关键是大脑有效的兴奋,思考活动的多少。外在表现和时间绝对不是学习质量的关键。

对这个我从来不强求孩子要安静的坐着,以一种方式学习。他可以边听音乐边做作业,然后再试试没有音乐的时候的效率对比。他可以“听书”而不是看书,看哪一种更能活跃思维。这也是一种提高专注力的方法。他可以在假期里集中学习某一部分知识,不懂的地方去网上找各种讲解,看哪种方便自己理解。所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高效的学习。形式,时间的长短,会根据学习内容,孩子的特性都有所不同。

课堂上最有效提高孩子能动思维的方式,就是动手动嘴,让他们参加讨论,自己分析,自己总结。我手里不玩东西的时候一般是不动脑筋快睡着的时候。我的手闲着很难受。我开始做题必定转笔。我的孩子也是一思考就啃手。这不影响任何思考。国内的老师和家长都很害怕孩子多动症,一直不能理解。多动症的孩子不一定就有学习障碍。这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4、抗挫折能力培养

基本同意。但是那个问分数的例子实在是不好。这种伤害别人自尊的事情,首先应该被批评。而不是教育孩子被伤害了自尊不要紧,这种事以后多了,你要学会的是怎么发泄情绪。大家都学阿Q有超强的抗压和抗挫折里很好吗?

我记得孩子小时候有一次被别的孩子问到成绩。他从来不问别人成绩!但是别人问了他觉得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就回答了。老师偏偏没注意到别的孩子问他,却注意到他在和人家讲分数了。老师勃然大怒,他立刻在班级里高声点名批评了孩子,你不要把成绩挂在嘴边,你以为Show off好吗?这很可耻。孩子差点跳起来和他打架,他说是人家问我,我回答了而已,有什么错。老师说成绩不应该是你们互相之间比的东西,你们比自己过去的成绩即可,那才是你们自己成长的脚印,学习的结果。我要你记住,不要再把成绩挂在嘴边,改掉这个毛病。
 

把成绩看得这么重,是挺可悲无奈的。至少希望老师能指导孩子们不成绩攀比,不以成绩为重,而是找到学习的快乐,好奇心和知识的热爱,自身进步的快乐。

询问别人的成绩,就好像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家庭一样都是隐私,是有可能让对方尴尬,损伤自尊,带来不愉快的。这种时候要教会孩子说,对不起我没义务告诉你,或者我不愿意告诉你。

5、阅读习惯培养

基本同意。不过我是觉得游戏也不是非要被取代不可的东西。
 

6、和爸爸妈妈说几句话

说的非常好!

在体制内读书的孩子不容易,老师才更不容易呢!希望老师在有效管理课堂,集体的同时,更关注每个孩子的平等权益,他们的自由选择,多样的特性和多元的价值,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他们相对于自身的进步和成长。


回应3 举报
赞7
收藏39
9年前
赞同你的观点!集体需要是在尊重个人的基础上~
9年前
认真学习帖子,引发很多思考,有的以前还真没想过
发布

推荐阅读

xjmomo
xj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