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年幼升小,我们失误了。
我们一开始准备的是两个小学,首选小学是我老婆同事推荐的,她们家孩子在这个学校上了之后,感觉非常好。嗯,确实也非常适合她们家,她们家孩子一直在这个W学校是年级Top 10的孩子。我们也按这个小学的要求,做了一点准备,很早就报名了,一切都非常顺利,第一批面试我们就去了,因为有准备嘛,老师和孩子聊得比较开心,孩子也喜欢这所学校。而且从网上信息来看,我们也是第一批收到录取短信的。但是,这所学校那年不招收走读学生了,我们跑过去和学校交流,恳请她们招生一个走读班,我们可以帮她们在附近小区找到20多个孩子……但是没用。现在因为就学压力大,这个学校又应教委要求,招收附近几个小区的走读学生了,你说气不气人。
无奈之下,我们尝试着跑了另外两所小学,但都和这个W学校一样,因为住校问题,卡住了。小学住校不住校,应该是分孩子的,我们夫妻通过观察,知道自己家孩子不适合住校。然后我们也被迫考虑了一下是不是要住校,被我的同学,蒋博士及时否决了,至今感谢蒋博士的意见。嗯,这是闲话。
关键的是,在我们去这三所学校面试的过程中,我们听了很多的讲座,慢慢明白这些学校的教学特色,大致都是:英语每天2-3节课,中外教各一节,让孩子在未来的国际化浪潮中有一个好的开始;数学有自己的创新思维课程;语文有大量的阅读课程。说实话,这些都很符合我们对孩子小学阶段的期望,这也是当时非常想让孩子上W学校的缘故。
但是没办法,既然W学校没缘分,那就就近入学,上小区附近的小学,也就是我们准备的另外一所小学吧,其实也不差,读下来感觉非常好。但是在当时,我们担心公立小学,在一些创新课程上,比较滞后。不过上了半学期之后,基本就打消了这个顾虑。简单的说,用一个比我们更了解小学教育的邻居的话:现在哪个学校不重视阅读啊,现在哪个学校不重视孩子的数学思维训练啊,现在哪个学校不希望孩子们英语个个顶呱呱啊。我们小时候,老师不喜欢不推荐孩子读课外书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我们在开学前的家长会上,也发现了,语文强调阅读,数学课程和我们去见到的三个小学的思路也是一致的。英语也强调孩子将来是要成为国际化人才,不但追求读写成绩好,纯熟的听说,也是我们要求的。
但是……英语教研室主任吧,当时介绍课程的时候,特别说到了这点:毕竟国家要求小学一年级要重新零起点教学,我们也必须照顾到那些幼儿园没有上过英语课程,或者说英语基础不好的孩子。虽然,我们给英语基础较好的孩子准备了课外的补充。但是……可能还是有些孩子吃不饱,特别是那些在幼儿园阶段就在课外报班的孩子,我建议你们家长要多给孩子英语环境,能力强的家长多辅导,或者继续外面报班……
所以,总结下来,我们发现,我们过去一心考虑W学校,不就是想让孩子英语起点好。现在,上了这所公立学校,只要我们加强英语学习,和上W学校,区别不大啊。W学校的孩子,每天2-3节课,我们也要想办法在这方面跟上,毕竟,小学阶段,是学好英语的黄金时期。
幼升小折腾了一下,虽然没有上到计划中第一选择的学校,但最大的收获也产生了,明白了我们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目标。现在总结,家长有清晰的目标,然后通过目标来倒推我们需要的教育资源和方法,然后开始去寻找相关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过程,幼儿园时期,就知道,嗯,希望孩子将来英语很好,小时候打好基础,初高中不累人,但具体如何做,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具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