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明火初中古诗导读:峨眉山月歌 (7年级3单元)

2019-5-29 09:41 原创 · 图片38

      本文首发个人阅读公众号“童书松明火” 

李白的一世漂泊

   李白幼年在安西大都督府的碎叶(今吉尔吉斯国北部托可马克附近)生活。 5 岁时随父李客从西域归蜀,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定居蜀中达二十年。

   他的母亲可能是西域胡人,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 (眼珠剔亮,大得像饿虎的眼一样,这或许是继承他母亲的一些遗传特征),“或时束带,风流蕴藉”。下面第二幅图里就是“炯然”的眸子,试试想象这样一双眼睛放到第一幅图里就是李白本尊。


   幼年李白喜欢四处游玩。有一次,他在小溪旁看见一位老婆婆在磨铁棒。他好奇地问老婆婆为什么磨铁棒。老婆婆说要把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老婆婆意味深长地对李白说:“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认真读书。

   李白曾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做赋凌相如”,可以看出他涉猎广泛,阅读不拘常调,也许正是这样,才孕育出成年后题材出奇,想象超凡的丰富创造力。

    “六甲”指六十甲子,“百家”指诸子百家,也就是说自幼接触历法、诸子百家的读本,这是超越当时一般学童的宽广的教养基础。

    他曾写过自己十五岁的生活情形: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意思是喜好剑术,四处反抗权贵,打抱不平。

   公元718年,李白去了大匡山下的大明寺读书,还给自己取了别号“青莲居士”。李白的从弟李令曾称颂说:“兄心肝五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霞散?”
 

   公元720年,李白开始了蜀中的游历(蜀是四川的简称,蜀中指四川之内,在二十五岁前,李白的游历没有出过四川)。在去成都路上,他拜见了苏颋,得到苏颋的盛赞:“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苏颋曾任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饱学之士,才能出任这样的职位。)

   李白的青年时期是唐王朝的“开元盛世”,他不愿意按部就班参加科举考试,要以布衣之士,一飞冲天。公元726年,李白25岁那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由水路经巴渝,出三峡,游历了今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又继续东游,到达今南京、扬州、浙江绍兴等地,一路游览山川奇景,写了许多自然清新的好诗。

 《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长干行》、《静夜思》都是这一时期写的,心怀清朗,情感澄明。

   李白那时候很年轻,认为凭自己的才能, 广泛结交朋友,拜访公卿名士,提高了声望,就能求得仕进。因此这段时期意气风发,广事交游,轻财好施,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可见家境富裕,从家带了足够的费用。

   公元727年,他回到湖北,到了安陆,在当过宰相的许圉师家入赘为婿。李白自己说"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陈寅格说:”唐代社会承南北期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齿。“当时的婚配价值标准是以娶”五姓女“为荣,所谓五姓是崔(清河或博陵)、卢(范阳)、李(赵郡或陇西)、郑(荥阳)、王(太原)五大世族。他们都是南北朝以来的著名郡望,是一等的高门。

    可见,李白对社会上的世俗之见,有超越的一面,比如平视公侯,侮弄权宦高力士。但是,他选择的婚配对象仍然是权贵之家,甘心就赘婿,说明对世俗仍然有热中的一面。

  在安陆期间,李白常常以诗酒会友,在游襄阳时,结识了隐居在鹿门山年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是当时有名的山水诗人,却一生无官无职无位,不得不回到家乡襄阳隐居。

   李白非常敬重他,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李白的著名诗篇。

   这一时期,李白游历武昌的时候,非常喜欢黄鹤楼,当时崔颢题壁著名的七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李白读完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在旁边写了一首打油诗:

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就是那个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崔颢。虽然诗句柔情,然而他是一位放荡不羁的少年公子,喜欢赌博,嗜酒,“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就是挑长得漂亮的娶回家,不合心意了,随手抛弃,一连换了四五任妻子。

   《唐才子传》里说他少年成名,早期作品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开元著名的长辈名士李邕因他诗名“欲一见,开馆待之”,结果他的献文首句“十五嫁王昌”,就被李邕斥责“小儿无礼”,拂袖而去。后来崔颢赴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我怎么这么八卦)

  公元730年,李白初入长安,奔走于王公贵人之门,希望得到引荐,却四处碰壁,只落得与游侠儿、斗鸡徒为伍,在长安街头浪游。
 

   李白从小就习骑射剑术,与侠客道士为伍。

    唐代任侠之风特盛,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尚武的习气和唐士大夫讲意气的张扬个性结合成为了游侠精神。李白的天资、胡汉相混的家世,观百家奇书的知识,多年的游历,都注定了他有一颗独来独往的心。

    他向往以“布衣”身份因帝王的青睐而一蹴青云,不再屈从于“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社会习气,重义轻生,“言必行,行必果“,在天下纷争之际,做一名挺身而出,“济苍生”、“安社稷”的“布衣之侠”,用他自己的话说:“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是他一生的追求,因此不难理解在青年时期他在《侠客行》里热情地理想化和诗化了侠士: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侠分为“卿相之侠”与“平民之侠”。“卿相之侠”指位高权重而又行侠仗义的“王者亲属”,例如战国四公子。“平民之侠”指普通百姓中的“游侠”,约有“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他们富有正义感,为人诚信中诺,言行必果,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标准行事,杀富济贫,同情并帮助弱者,在乱世中扶危救困,主持公道。

    也许正是这样对于侠的向往,让李白哪怕在垂暮之年仍然具有丰盛的生命力,“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幸运地是,他在长安紫极宫意外遇见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贺知章(当时贺知章已经八十五岁),并呈上了袖中的诗本《蜀道难》。贺知章读后盛赞:"可以泣鬼神矣" ,直呼白为"谪仙人",“你是从天上下凡的仙人吗!”因此,后来人们称李白为“诗仙”。贺知章还立刻把身上佩的金龟解下来,换了酒,和李白畅饮了一番.

   没几天,全京师的人都知道李白的声名了。他因此结交了不少好友。

    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三十七岁中进士,即在京城做官,到八十六岁告老还乡,当时“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行”,也就是唐玄宗亲自写诗送行,文武百官饯送都门外。

    著名的七绝《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是他老年回乡所写,离家五六十年,家乡亲朋好友多已亡故,孩子们不认识他,把他当外来的客人,而生发的感慨。语文教材里另一首《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也是他的著名诗篇。

    贺知章性情豪放旷达,爱说笑,自号“四明狂客”。他一生翰林诗酒,平安富贵,曾任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和李白是好朋友。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是进士出身,贺知章、王勃、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

    公元736年,李白和友人在嵩山山居聚会时写下了乐府诗《将进酒》,将进酒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也就是"劝酒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时光流逝,功业未成,但是傲岸率性的李白的反应是什么呢?用酒来冲销“万古愁”!就是这么任性!不以散尽千金为可惜,不以富贵圣贤为羡,痛饮狂歌,壮浪纵恣,气势磅礴。为什么呢?因为”万古愁“积郁深广,不喝不行,喝少了也不行。  

   公元742年,唐玄宗突然下诏,召李白进京任翰林供奉。当时他四十二岁,李白喜出望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里说: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里“别儿童”指的就是李白和许氏生下的儿女,即子伯禽,小名明月奴,和女平阳。

   他踌躇满志,一心以为能发挥自己辅世济世之才能,然后唐玄宗只是欣赏他的文学才华,让他在宴请或者交游时,写一些应景色的诗文,或者草拟一些文书。
 

 《清平调词三首》就是这一时期奉诏写下的作品:

“云想衣裳花想容”

“一枝红艳露凝香”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用华丽的词句赞美杨贵妃的容颜。

   这与李白一展抱负的理想大相径庭,他日渐失落,常和贺知章等人一起狂发纵酒,号称“酒中八仙”。杜甫后来在《饮中八仙歌》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一生有三样心爱之物:诗、酒和明月。《月下独酌》四首记录了他当时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内心苦闷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因为持才傲物,李白得罪了权贵,遭到排挤和非议,渐渐被皇帝疏远。

   公元743年,李白自知自己不为朝廷所容,上书请求“还山”,唐玄宗以其“非廊庙器”,赐金放还。

    李白将自己的仕途不顺的彷徨和仍然充满乐观激昂的心情写进了《行路难》三首:

停杯举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陆游也写过一首心潮澎湃一心报国的乐府诗《金错刀行》,里面有同样因为不得志,而心生苦闷,愁肠百结的感慨: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故八荒 。 

     李白在阳春三月离开了长安,从此终生未曾踏足京城,开始了“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生活。梁园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他在梁园最后一次结婚,夫人宗氏是武后朝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楚客在宫廷争斗中被唐玄宗所杀),他和许氏的一双儿女仍居东鲁,为他们买置了田地。

    李白和宗氏的相遇源自于他和友人在汴梁梁园的一次饮酒赋诗。当时,李白酒醉梁园,在墙上写下了的《梁园吟》,然后就离开了。走后不久,宗氏来到梁园,看见这首诗,当时酒保看见好好的一面白笔被涂鸦,要清洗干净,她赶紧拦下,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这就是“千金买壁”的嘉话。

  李白以梁园为中心,四处漫游,途经洛阳时,认识了比他小十一岁的杜甫。

   当时李白名满天下,杜甫已经在洛阳这样一个豪门比邻、文士接踵的繁华热闹地奔走了四年无所获,穷困潦倒,两人却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一时期,李白和杜甫曾一同游历齐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济南,在那里李白向李邕求官,在《上李邕》里写出了千古佳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后来李邕被朝廷奸相李林甫杖杀)。

   这位李邕就是前文斥责崔颢的李邕。李邕年轻时文名享誉,他的父亲是注释了《文选》的学者李善,因为自幼环境和教育的熏陶,李邕的书法和文章在当时非常有名,比杜甫年长34岁。李邕的性格豪放不羁,喜遇事不避权贵,抗争直言,因此当时被外放。

   李白在南下之前,回东鲁看望了子女,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愤然慷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其后李白游历了扬州、金陵、越中,北入幽州(今北京),南下游宣城、吴越,游踪遍及长江下游沿岸,时而登山,时而独坐,或者会友,或者写诗,一直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才结束了十多年的南北漫游。这期间他写了不少传诵千古的名篇。

     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挫折的李白在漫游中,看到了繁花似锦的朝代背后的困顿、饥饿、愤怒、寒冷。

乐府诗《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戍边的士卒们在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征人东望,思念乡土,一般人写来都要么愁苦,要么纤弱,只有李白浩渺的胸襟,下笔一片浑雄。

     李白游幽州时写了七言古诗《北风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女子思念远戍边塞的丈夫,天气这么严酷,环境这么恶劣。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安明朗的秋月夜,思妇们正在赶缝寒衣,整个长安城,捣布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他仍然感怀功业不成,却依然为国担忧,一身傲骨。
 

   在金陵登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皇帝被身边的奸臣如乌云般遮蔽,怀古伤今。

    李白对谢朓一直很钦敬,当来到谢朓当过太守的宣城, 在谢朓楼饯别族叔李云时,心中就有无数话要说,

          《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如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匆匆而逝的岁月里,一无所成的人生,悲切若黄河波涛,汹涌而来。尽管如此不称意,李白仍然激昂地高歌,这有什么呢,明天我散了发,驾着小船出海悠游。

    偶尔他也会感到孤苦和自伤。

   《独坐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多年的漂泊,对现实的不满,只有眼前的敬亭山和自己有着深厚的情谊。

   游秋浦(今安徽贵池县)时写了《秋浦歌》十七首。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日本作家厨川白村在《出了象牙之塔》一文曾说:“那所谓支那(指中国)人者,是极其善于夸张的......说道'白发'三千丈,将人当呆子。什么三千丈,一尺也不到的。但是,一听到说道三千丈,总仿佛有很长的拖着的头发似的感觉。”

   我读这句,脑子里不可抑止出现的是这个画面。

    他依然自在的生活和挂念好友。

     《听蜀僧溶弹琴》,就是记录他在敬亭山听一位叫溶的蜀地僧人弹琴的经历。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僧人挥手弹奏一曲,我仿佛听见万壑中宏远的松涛声。琴声与钟声和鸣,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秋云也似乎暗淡了下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予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李白一颗对朋友的赤子之心,就象风筝,不在自己胸腔,全系在朋友身上。因此朋友去长安,自己不能一路相送,于是狂风吹着自己的心,挂在咸阳的树梢上。王昌齡贬官到龙标,忧心不已,便将自己的心寄托给明月,送他一路去夜郎。

    汪伦在开元年间曾任泾县县令, 卸任后,迁居泾县桃花潭畔,听说李白寄居在李阳冰家里,常酿美酒款待他。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河北、河南。李白携宗氏夫人出逃南奔,隐居庐山避祸。

   公元756年,玄宗奔蜀,太子李亨七月在灵武即帝位,是为肃宗。同年,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以抗敌为号召,率军沿江南下,途径九江时,派人三次上山请李白入幕。李白认为自己报国立功的时候到了,于是对宗氏的苦苦哀求置之不理,希望实现平生大志。他后来写道:“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谁知永王与肃宗发生矛盾,演变为内战,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因此获罪被投入浔阳监狱。

   公元757年冬天李白被判罪流放夜郎三年,这一年,他已经58岁,报国无门,反而获罪,这时他年事已高,此去一别,前程无期,经常放声大笑的李白竟然老泪纵横,他忧心忡忡地写下了“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而杜甫得知他流放的消息,也写下了《梦李白二首》,表达对好友的关切:“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长安到处是达官贵人,可是李白却偏偏落到这样憔伴不堪的地步。

  因为是从浔阳沿长江西上,直到公元759年才行至三峡奉节当时因为连年受灾,朝廷决定大赦天下,他得知消息的第二天乘船返回江陵,才得东归。

     在去江陵的途中他写下了阮亭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推为三唐压卷之作的七绝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历尽艰辛,李白的内心又燃起了希望,说不定朝廷还会起用他呀,才会如此归心似箭,心情舒畅。
 

   李白返回江陵后,又游了江夏、巴陵,之后流落江南。公元761年,李白61岁,仍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大将李光粥率兵出征平史朝义乱军,他振奋不已,请缨参战。因为年老多病,不得不半途折回。

   因为战乱,父亲和哥哥们的生意凋零,没有多余的金钱资助他,他在金陵一直依靠朋友周济,到后来甚至一般的简单生活也维持不下去,只能前往当涂投靠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

   公元762年在贫困交加中病逝于当涂(今安徽当涂),终年62岁。这一年,玄宗、肃宗相继死去,新登基的代宗下诏任命李白为左拾遗,因此李白不仅被称为“李翰林”,还被称为“李拾遗”。

天真的歌

  李白的诗文留存于世的有诗九百多首,文六十余篇,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盛唐气象的理解请参看之前推文“松明火初中古诗导读:《次北固山下》”)。李白和杜甫,把中国诗歌艺术推向顶峰,正如韩愈所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是盛世的歌手,终其一生,都以天真的赤子之性讴歌理想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投入生活的激流,超越现实苦难和隐忧,以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去积极谋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峨眉山月歌》李白25岁那年是他初离蜀地的青年之歌。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字词释意

峨眉山:蜀中名山

平羌江: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流经乐山县而入岷江

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君:指峨眉山月,《唐诗别裁集》称:“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亦,‘君’字即指月。”

和孩子的讨论

    从题目看,这首诗是关于什么的呢?是关于月亮。哪里的月亮呢?峨眉山的月亮。
 

    峨眉山山脉连绵不绝,如果写山,可以写哪些方面呢?我们是不是读过很多和山有关的古诗?读这些诗我们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呢?

1)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是不是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呢?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眼前是一片空寂幽深的山林,看不见人影,只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阳光透入深密的树林之间。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是山谷中雨过天晴,一派清新的气象。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站在鹳雀楼上远望,白日依山徐徐西落,黄河汹涌奔流直下。

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近处是环抱绕着村落的绿树,远方是隐约的城郭,一脉青山斜卧在郭外。

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连绵群山中,江天茫茫,人鸟无踪,为什么啊,引出后续的原因:大雪纷飞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怎么会有这样景象呢,引申出后面的道理。

   有没有发现上面诗句里,从第一到第六句都是清楚地交代了setting呢?

   什么样的季节、什么样的天气,这是时间相关的信息。

   以及什么样的山,有苍山、有空山、有青山、有千山。

   以及与山一同出现在场景里的事物,有白屋、人语、新雨、白日、黄河、鸟、人径、绿树、村落、城郭。

  《峨眉山月歌》显然是要写月亮,所以你看,诗人半个字都没有提到山。

   写月亮的诗歌也非常多,如何能体现出这是峨眉山的月亮,不是上海的月亮呢?不是泰山的月亮?不是东海的月亮?你想一想?是不是觉得很难?

   李白对于月亮有特别感情,对月亮的喜爱和依恋从年少时代就开始了,所以你看,他要如何写自己对峨眉山月的情意。“我喜欢你啊,峨眉山的月亮!”

  “峨眉山月半轮秋”。

   你能想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里的月亮是半轮吗?不会,哗哗作响的涛声里,深蓝的夜空,冉冉升起的只会是满月。满月象征团圆,因此下一句,情人才会分离两地,而相思。

   苏轼64岁写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也只有在皓月当空,弓弦拉满如满月,才会读起来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峨眉山的月不是这样的,诗人抬头远望峨眉山,这里要注意啊,如果诗人这时候在山里面,他能看到半轮秋月吗?峨眉山茂林修竹,云雾环绕,如果在山里面月亮被树梢都挡住啦!所以第一句其实点明了诗人是远望。

月光静静地洒在山间,群山浓黑剪影的衬托下,夜空明澈,月色皎洁,因为是上弦月或者下弦月,所以只有“半轮”,正值秋天,所以空气里带着凉意。这样的画面带给人什么感受呢?清冷、宁静、幽远

  这个句子结构有没有觉得有点奇怪,是不是顺序应该换一换呢?比如,半轮山月峨眉秋?是不是这样一来非常稀松平常了?“半轮秋”既符合平仄,而且读起来非常新奇,山月只有“半轮”,带着“秋”气,正是青山吐月的景象。

     同样是半轮月亮,在古诗里也会有肃杀的意味哦。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连绵的燕山山脉上,一弯明月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银钩,万里平沙,在月色下似乎铺了一层白白的霜。这样的画面显然是边疆战场,此刻战场的宁静读起来却是心惊动魄,似乎转瞬间就会被厮杀声和兵器撞击声淹没。

     这句诗总是让我想到卢梭的那副旷世名作《梦》,张爱玲是这样写这副画的“一个女人睡倒在沙漠里,有着埃及人的宽黄脸,细瘦玲珑的手与脚。。。一只黄狮子走来闻闻她,她头边搁着乳白的瓶,想是汲水去,中途累倒了。一层沙,一层天,人身上压着大自然的重量,沉重清净的睡,一点梦也不做,而狮子咻咻地来嗅了。

  “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一句仅仅知道诗人是远望,这句一读,是不是就知道诗人在哪里了?月和人联结在一起了。在平羌江上,原来诗人是秋夜行船。抬头望月,目光从天上、山间回到身边,只见月亮的影子倒影在平羌江水中。一江清水,载着一轮明月,平缓而安静地流动着。这副画面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呢?静谧里流动的美,月光如水,水流月走。

  “夜发清溪向三峡”,前面两句写了当时当地诗人眼前的景色,这一句承上启下,交代行程。原来诗人是从清溪驿夜里出发,向三峡顺流而去的。诗人是孤身一人吗?

   并不是啊,月亮陪伴着他啊,所以我们能感觉到他并不忧伤,夜色蒙蒙,江水淙淙,一叶轻舟顺流而下,他在欣赏着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山水

   “思君不见下渝州”。如果前面三句看不出是李白的话,那么这句李白式的热烈蓬勃暴露无遗:“我这就要顺流而下到渝州了,思念你,因为就要看不到你了!”

前路虽然仍然有月亮,但是我的故乡之山啊,峨眉山再也见不到了,我的故乡之水,平羌江再也见不到了,明日之月已非今日之月,他乡之月亦非家乡之月

   短短四句,峨眉山的秋夜清辉,平羌江的月影流水,从清溪向三峡的轻舟夜行,宛若画境,宁静澄明,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诗人的心境明朗而轻快

   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仗剑东去。从此,他一生再也没回到这风景如画的峨眉山,再也没见过这记忆中的峨眉山之月

   然而他一直眷念着故乡,在老年自己的好友蜀僧晏要去长安时,李白写了这样的送别诗《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劝说朋友入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荣华,还是早返故乡,至老惦记着峨眉月。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这首诗里,单单李白对峨眉山月有情意吗?仔细想一想,峨眉山月是不是对诗人也甚多情意呢,一路跟随着李白从清溪出发,又一路陪伴李白直到三峡。所以,出了三峡,故乡远离,不能再见,只能作别。

  “君”指峨眉山月,将月比做人,将感情赋予半轮山月,依恋的情思更加诚挚,诗篇更觉感人。

   这样的笔法李白常常用,我们之前读到过,《渡远荆门外》里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的水,它陪伴着诗人远行的船只,不远万里,一路相送,不忍分别。

   李白哪怕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虽然一路饱览名山大川壮美,兴奋爽朗,志在四方,但已经显露出他重情厚意的生命热力和“飘然思不群”的驰骋自由的诗境

本文部分摘编于以下书籍:

《中学生文学精读 唐诗》 施议对

《文本内外》 林继中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 2017年》  耿立

《中国人的故事 - 诗人和小说家的才华》 冯珍今

《李白纪游诗时空美学》 黄丽容

《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刘观其

《图说隋唐五代》

《李白》 汪艳菊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畅游诗歌王国》 龙照银

《丝路要道 - 玉门关》 郑明武


回应1 举报
赞5
收藏23
4年前
哆,张口貌
发布

推荐阅读

童书松明火
童书松明火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