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全民摇号时代,还有必要鸡娃吗?“鸡娃”就等于放弃“快乐教育”​?

2020-9-17 00:24 原创 · 图片9


关注J爸公众号的朋友应该都知道,J爸是一个鸡血父亲,日常喜欢对Janice进行“鸡血”教育。但也正是这个“鸡娃”的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到很多质疑的声音。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会觉得我们为Janice安排太多的学习任务,心痛孩子太辛苦。身边的亲戚朋友也会提醒我们,对孩子应该以“快乐教育”为主,不要过度鸡娃。一时间让我和J妈感觉自己突然变身全民公敌,成了大众鄙视的对象。
 

不知道到从何时开始, “鸡娃”已 经变成了“快乐教育”的反义词 。也有很多朋友会担心 孩子超前学了,就会不认真听课 。甚至社会上有的声音会认为: 现在都实行全民摇号了,还那么努力的鸡娃干嘛?

针对以上的这些质疑,J爸进行了一番认真的反思,也跟身边的朋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关于“鸡蛙”、“超前学习”、“快乐教育”等等教育敏感问题。今天,J爸也想在这里跟各位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为什么我如此热衷于鸡娃 ?

一、“鸡娃”就等于放弃“快乐教育”?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来确认“快乐教育”的定义。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种看法,快乐教育就是不逼孩子进行学习:孩子如果觉得练习钢琴辛苦,咱就放弃钢琴;孩子对英语不感兴趣,咱就不学英语。孩子应该拥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要尽量释放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什么就做什么。

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就在于,孩子不喜欢就是不快乐的,只要干预孩子的想法就是站在快乐的对立面。只有根据孩子的喜好来才是快乐教育的体现,孩子的天性需要释放,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一个的逻辑漏洞,那就是 孩子心智还不成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畏难几乎是所有孩子的本能反应,即使是再喜欢的东西,只要让他们感觉到一丝困难就很容易会逃避和放弃 。

但逃避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随着孩子进入学龄阶段,这种“知难而退”或“偷懒”的快乐带来的可能是不断的痛苦。

因为, 真正的快乐教育应该是让孩子获取成就感,体验到自己努力后,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才是快乐教育真正的精髓 。如果年幼时喜欢就学,不喜欢就放弃。当孩子长大后,体会到的可能就是想努力却无能为力的尴尬。

我们可能都会听到有人说过类似的话,埋怨父母小时候为什么不逼我一把去学xx,否则我现在可能就成功了 。郎朗说过:“哪有什么兴趣,兴趣都是练出来的。”如果没有父亲年幼时的狼式教育,郎朗不会有今天的钢琴演奏造诣。

周杰伦从4岁开始练琴,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出去玩时,他也很想去玩,但是妈妈不准,逼着他练习钢琴,过程很苦,但还好坚持下来了。所以,周董在长大以后创作了《听妈妈的话》,感谢妈妈当年逼了自己一把。


著名的历史学家钱文忠教授曾经讲过: “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即使是被认为推崇“快乐教育”的西方国家,其实走的也并不是放任式的快乐教育路线。英国议院甚至通过了一条法规,“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

还有近年来备受好评新加坡的教育,在中小学教室后面墙上也会悬着一把戒尺。据说,孩子表现不好,按规定打三下,只许打手心,不许打手背,必须两个老师在场的时候才允许执行。

在J爸看来,鸡娃其实是在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还没找到未来努力目标之前,先适当的“逼孩子一把”。目的是让孩子将来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更自由的选择要走的路:进行英语启蒙,让孩子不要错过语言发展黄金阶段;进行逻辑思维启蒙,为孩子将来的数学、物理、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尽早开始中文识字,争取尽快完成大语文所需的原始积累。

因此,J爸认为 “鸡娃”和快乐教育并不是对立的,起码目标一致的,同样以“帮助孩子实现理想”为最终目标 。

在教育方式和手段方面,两者也并不冲突。 “鸡娃”很容易给人一种“冷血教育”的错觉,但其实J爸认为“鸡娃”同样需要教学上的正确引导和温柔的技巧。

尤其是面对低龄段的孩子,过分高压或者是填鸭式的教育可能会形成反效果。对于鸡娃来讲,应该是教育战略目标的“超前”,而非教学压力的超前实现。

我们应该提倡进行快乐式的鸡娃,尽量让孩子可以在玩中学。在面对学习困难的时候,父母应该要和孩子一起坚持,一起承担,而不是一味说教,灌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空洞话。因此,家长需要学会如何科学,不露声色地逼孩子一把。 
 

二、进入全民摇号时代,还有必要鸡娃吗? 
 

根据广州2020年开始实施的幼升小、小升初新政策,要求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摇号招生 ,还严格限制任何公办、民办学校不得提前选拔生源。

这导致很多家长惊呼: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的鸡娃?升学新政下,孩子被分配到什么样的学校完全就是靠运气啊!

今年广州小升初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某位6年级毕业生,不但成绩优秀,还先后获取了剑桥五级KET、PET、FCE、CAE、CPE所有证书,以小学生身份考取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几乎囊括国内所有语文、数学、英语的竞赛金奖、一等奖……(学霸的具体得奖list请见以下长图)
 

就是这么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却在小升初的新政下被分配到一所排名末流的中学。很多人听过到这个故事后,第一反应都觉得“命运弄人”,同时认为,就算再优秀的孩子在新政下也只能等待“被分配”。

幸好,剧情最后出现了180度大反转,这位优秀的学霸最终被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华师附中)的奥林匹克集训班录取。华师附中被称为“神学院”,多年来一直雄霸广东省中学排名榜首,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华师附中每年的奥林匹克集训班均是面向全省招生,被选中的孩子可以说都是一等一的学霸。

举以上的例子不是要说明命运的神奇,主要还是想证明“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努力学习的结果总是会受到肯定的。也许又会有人反驳到,要培养这种学霸级的孩子,成功率实在是太低了。

但我们也可以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的确,目前幼升小、小升初的升学之路基本上都只能拼运气,但中考呢?高考呢?考研呢?

哪一个考试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哪一个考试不是以考试成绩说话? 运气不能伴随着你一辈子,但努力学习是能等到好成绩的。 即使将来在社会上求职、竞争,主要还是得以实力说话。

更何况, 小学是打学习基础、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最关键阶段。在这个基础阶段,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努力学习的习惯。而勤奋和努力都是需要时间培养的,需要一点一滴的进行积累。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就习惯了随遇而安的孩子,到了初中、高中要面临中考、高考才突然努力起来,并且成功逆袭。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绝对比“因为优秀被神学院录取”的概率更低。

因此,J爸认为“鸡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帮助孩子可以升读一所不错的小学或者初中,也不应该因为升学政策的改变而忘记了“鸡娃”的初心。

毕竟, 我们“鸡娃”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天道酬勤”的道理,希望他们能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相信“运气可以改变命运”。 
 

三、超前学习后,孩子就不认真听课了?


最近刚好是开学季,J爸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都刚刚升读小学一年级。家长们除了在朋友圈各种晒娃纪念孩子晋升小学生以外,还有很多反应孩子刚上小学的各种不适应。

孩子还不认字,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抄不下来,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老师教拼音的进度太快了,孩子完全跟不上;同班的孩子数学都会算乘法了,自己的孩子做加法都还得数手指;孩子连26个字母都还没认全,同班的孩子都开始看原版的哈利波特了。

小学一年级虽然只是孩子求学的第一步,但很多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其实并非都从零开始。适当的超前学习,不但可以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也可使孩子树立一定的学习自信,让孩子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不至于落后太多。

这时候很多人可能有会问:孩子如果都超前学习了,不是很容易对上课的内容失去兴趣,继而厌学吗?

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求学时期,班上不爱学习的同学会因为自己的知识匮乏而认真听课吗?班上的学霸会因为对课内知识已经了如指掌而逃课或厌学吗?

其实孩子上课认真与否,一方面取决学习的态度,这个需要父母为孩子树立学习价值观。另一方则是由人性决定的,人们一般都会热衷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喜欢那种掌控一切的成就感。正如,我们去KTV点歌都会选择自己熟悉的老歌;锻炼时都会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

其实学习也是一样的,孩子进行超前学习以后,自然会对自己学习过的内容充满自信,也会更有动力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相反,面对从未学习过的内容,遇到难点时,孩子难免会感到挫败感和无力感。如果长时间都无法突破难点,孩子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

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上学的时候,老师都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超前学习其实也是一个预习的过程。而学校课堂上的学习则是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进行巩固学习。

第一次学习的时候,孩子可能以为自己全懂了。但听了老师的授课和讲解以后,会发现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实这也是一种复习和查漏补缺。毕竟,学习永无止境,每一次重新学习都可能会有新的收获。

总结

其实无论是“鸡血”教育,还是超前教育都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把“度”控制好,不但不会成为“快乐教育”的反面,更能够让孩子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寻找到学习的乐趣。

而且,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往往会超乎我们想象的,家长只需从旁加入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很多时候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被教育大纲所局限,更没有必要被“鸡血”二字吓到。 
 


回应1 举报
赞4
收藏7
5年前
谢谢分享(*°∀°)=3
发布

推荐阅读

J爸的鸡娃日记
J爸的鸡娃日记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