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数学启蒙的必要性:
学龄前那些东西,不会的,怎么教也教不会;
会的,年龄到了小朋友自然就会了,也不用教。
西瓜爸爸也曾灵魂发问:
小时候没人给我们启蒙,小学那些东西,后来不也是会了吗?
我们回想了一下从前……
西瓜爸爸和我,小学、初中、高中都不喜欢数学,好多科作业都有的情况下,总是最后才做数学……
但是我观察西瓜以及跟西瓜一般大的小朋友,大家对数学都挺有兴趣的。
我相信最初,我和西瓜爸爸也应该是这样的小朋友,
那么上学以后……一定发生了什么?
再加上上大学以后我觉得高等数学还挺有意思。现在在看一些西瓜的数学绘本时,也会时常拍大腿!觉得太巧妙了吧!
我更加坚定,上学头几年一定发生了什么不太好的事……
所以我愿意相信数学启蒙是有用的,它的用处是:
把数学可爱迷人的一面多展示给孩子看,让孩子不要过早地被数学狰狞的一面吓到。在攀登这座逃不开的困难重重的大山时,不要一开始就被打趴下,低着头艰难挪步,想着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而是能欣赏沿途风景,还有征服一个个小山头的雀跃。
HOW?
数学启蒙最优、最自然的办法是:
家长在对基础数学和幼儿阶段的思维发育特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生活中,融入数学思维的培养。
一、对儿童思维发育的了解有助于投喂合适的材料,有利于家长的心理健康。
1.我在西瓜面前,把高瘦玻璃杯里的水全都倒到矮胖玻璃杯里,然后问她,水多了还是少了还是没变?她一脸自信地回答,少了!
这时候我就知道是她恒常性还没有形成,而不是我生了个傻子。
2.给小朋友三个苹果,乖乖地一个个数好了。再给他两个苹果,他不会接着四、五,而是要从一重新开始数。
家长急了,
“来我教你个简单的方法,你直接接着数!这不是已经有三个了吗?直接四、五!会了吧?”
“嗯。”
然后又给两个加三个,孩子还是从头数。
“不是刚刚才教过你吗?怎么这么笨学不会呢?”
孩子的计数策略是缓慢升级的,每走一步其实都是思维的一次大飞跃。
家长不要小明附身,你觉得简单就简单……
二、家长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接受的效果是最好的。就好像英语启蒙,最好的办法就是扔到全英文的环境中去。
1.排队玩碰碰车的时候,很无聊吧?
可以和小朋友讨论我们排在第几个,这条队伍一共有几个人(基数和序数);
对面的那条队伍,跟小朋友讨论怎么分成两组或者三组,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分类);
这个大棚子里面有八个碰碰车,我们这次能轮到吗?(一一对应和计数策略);
碰碰车上的花纹红蓝相间,再接下来会是什么颜色(规律);
碰碰车底部是什么图形,如果是三角形或者正方形会怎么样(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又打发了时间,小朋友还印象深刻。
2.平时与孩子对话的时候,
注意语义完整,逻辑清晰。
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回顾发生过的事,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关系,
对事物的描述中,渗透抽象概念,
如大小、高低、强弱、相对绝对的概念,部分与整体的概念,方位的概念。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引入非标准测量,认识和使用图表。
这些都是日常的思维小练习,可以促进语言和逻辑的发展。
3.日常语言中,能用具体、具象的数量表达,就不要含糊形容。
跟孩子商量还要玩多久睡觉,五分钟还是十分钟,虽然孩子现在还没有专门学习时间,但是慢慢会认识到数字的神奇魅力。
说的次数多了还会跟你讨价还价,五分钟太短了,六分钟怎么样?
(这里提醒家长一点,不要欺负小朋友看不懂钟,说好五分钟,其实三分钟就叫走了。任何情况下不要骗小孩啊!Never!Never!养娃需要一点信念感。)
4.今天买了三个苹果,家里有三个人,正好一人吃一个!公平吗?
公平,每个人的苹果数量一样多,公平!
不公平,苹果大小不一样,爸爸的苹果最大!不公平!
可是我们三个人个头也不一样啊,
爸爸大个子,妈妈中等个子,西瓜最小个子,
按个头大小吃不同大小的苹果怎么样?这样公平了吗?
今天买了四个苹果,可是家里只有三个人呀?
可以爸爸吃两个!但是也太撑了吧,吃了西瓜吃的两倍!
那……可以留一个明天吃。
明天谁吃呢?
好问题!可以掷骰子,谁的点数大谁吃。这样谁都有可能吃那个多出来的苹果。西瓜可能明天能吃到苹果。
也可以比赛,第二天谁起的最早谁吃。西瓜下定决心要起早,西瓜很可能会吃到苹果。
西瓜躺在地上打滚耍赖皮,爸爸妈妈只好把苹果让给了西瓜。西瓜明天肯定能吃到苹果。
随手可举的例子太多了,数学是从生活中应用而生的,自然处处可以应用数学。
而且学前能掌握的就那么几个个知识点,家长稍微了解一下很快就可以融会贯通。
BOOKS
上文说到,要对基础数学和幼儿阶段的思维发育特征充分了解。
怎么实现?下面我推荐几本个人觉得好用的书。
一、育儿书籍推荐
首先是通用类的育儿书,
对孩子的理解越多,对他们越温柔,对自己越宽容。
有空会专门写书单,今天先推荐两本我觉得特别好的:
1、《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698人有 · 评价46 · 书评2
心中得有主心骨吧?
如何在纷纷扰扰中不忘初心?
如何在滚滚红尘中不焦虑呢?
更基本的操作是,如何不再被割韭菜?
这本书是个好选择,虽然是正统乏味了些,可是相当公正。
看完,心中有谱,妖魔鬼怪来,咱不怕。
(不保证一本看完就这个效果哈,这本像个索引,要是从中散发出去多看几本那是极好的。)
2、《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 理解一至五岁孩子362人有 · 评价47 · 书评2
这本比较冷门,但我真的炒鸡喜欢!
跟好几个宝妈倾情推荐过!
我怀疑这个法国人在我家装了24小时监控,但我没有证据。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
它真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写的,这很少见。
研究儿童心理,研究亲子关系的时候,能做到蹲下来平视,已经很不容易了,他直接站在了孩子那边(希尔斯、孙瑞雪那些我觉得只是打着孩子的名义对母亲进行爱的绑架),向家长描摹出孩子眼里的世界,一件事情的AB两面。
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不过傻里傻气罢了。
就……每次哪怕只看五分钟,再看向小皮娃时,眼里也是温柔似水的。
另外形式也很巧妙,绘本看多了的老母亲,对这种小开本、好多图的书看着很喜悦。
可能内容就还是正面管教啊共情啊那些东西,但这本书就是共情得很成功啊,成功地走到了我的心里。
二、数学启蒙书籍推荐
1、《3-8岁儿童的数学经验》
可以理解成教学大纲,非常严谨完备。
每个知识点都从自然学习、非正式化学习、结构化学习三个层面提供了一些范例。
缺点是实操部分稍少。
2、《幼儿核心概念:教什么?怎么教?》
幼儿数学核心概念: 教什么?怎么教?496人有 · 评价60 · 书评4
这本也是幼儿教师培训项目用书。
数数的不同发展阶段、测量的思维进步部分非常详尽。
比到书1,实例更多,细节更丰富,可操作性更加强。还配有视频。
书1是骨架,让你心中有框架。
书2是血肉,让你有更深的领悟。
3、《妈妈教的数学》
个人很喜欢这本书,原因如下:
(1)作者的妈妈很牛掰,偶像,希望自己能做到她一半那么优秀……
(2)作者对家庭教育的看重让我的数学启蒙变得动力十足,我愿意相信家庭教育的作用真的如作者所说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3)好多从未见过的数学小窍门,好多特别神奇的算法,膜拜……
强调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教育方式,值得借鉴。
4、《孩子天生会数学》
上文作者翻译的作品,
实操性很强的书,但有点鸡肋……
对数学启蒙理解比较深的家长,不用拘泥于这本书里的形式;
时间不多钻研不深的家长,不如直接入一些现成的教具绘本练习册来的省力。(毕竟书中大部分材料自己准备起来还有点费劲)
我对它的定位是拓展游戏库,可以根据学习主题进行补充。
5、《数学不仅是数数》
数学不仅是数数: 基于标准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415人有 · 评价38 · 书评1
跟书4很像,基本是实操,书4更偏向于专业教具,这一本书更加适合幼儿园,有很多多人和户外场景。所以,也还是游戏库角色……
6、《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
专门针对低幼数感部分,纯理论,写得透彻、深刻。
值得反复阅读。强推。
立足幼儿园,放眼小学哈哈!
以下好书我正在阅读,读完撰文分享。
(又一个大坑刨下了……)
理论篇结束,下一篇是实操。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