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孩子到了关于“生死”的敏感期。不时的会问:妈妈你会死吗?爸爸会死吗?奶奶会死吗?我不想你们死。我不想死。有时还会难过的哭起来。除了对她进行安抚,说妈妈爸爸都会陪你很久很久,直到头发很白很白。那时你会有了自己的孩子和老公,她们会继续陪你。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并不忌讳跟孩子讨论生死,但关于死亡的话题,到底该借助什么途径,能和孩子聊明白?首先想到了绘本。
关于死亡的绘本
经研究,我买了2本关于死亡的绘本。分别是《一片叶子落下来》和《爷爷变成了幽灵》。
《一片叶子落下来》是童话寓言,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死之间微妙的平衡。这本书编辑推荐:我从哪里来?我会去哪里?为什么要活着?死是怎么回事?一片叶子回答孩子所有关于生命的疑问。
我选这本书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叶子够直观,是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而且娃也亲眼目睹过小区和公园里各种叶子春绿、秋黄、冬落叶的全生命周期场景。总之,就是代入感强,可读性好。
读完这本书,娃渐渐明白了, 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知道了死亡并不等于毁灭,叶子落下来后会变成大树的养料,会以其他的生命形式继续活下去。
从此,再有什么死了,娃都会问是不是变成养料了?
爷爷变成了幽灵8336人有 · 评价3780 · 书评111
《爷爷变成了幽灵》是一本关于爱的告别的绘本。虽然说的是死亡,但基调并不悲伤,而有很多轻松温暖的情节。
故事讲述了爷爷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死,变成了幽灵游荡在小主人公的房间。而只有忘记某件事的人才会变成幽灵,于是小主人公陪伴爷爷一起去寻找那件事。她们一起回忆了很多快乐时光。然而,爷爷忘记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忘记和小主人公告别。
孩子可能还感受不到这么浓重的情感,但每每我读到这,都是两个胳膊汗毛竖起,眼中浸泪。
但起码让孩子知道了 死亡并不可怕,只要心中有爱的回忆,可以把爷爷珍藏在心中。
读完绘本,总觉得还不够直观,于是我想通过养点什么,让她对生命过程有一个更直观完整的认识。于是开启了我们养花、养蚕、养蘑菇之旅。
关于养花
我们挑选了成活率高,相对很好养的多色矮株向日葵。
根据种植说明,首先将向日葵种子在温水中泡发四小时,然后尖朝下插进土里,之后把她放在了阳台上接受光照。从此娃变成了浇水小能手。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浇水。还总会不时的问: 妈妈,向日葵什么时候出来啊?
终于在第三天,种子破土而出了,娃格外兴奋,总会很开心的说:妈妈你快看,她长出来了。
看着自己种的向日葵一天天成长,每天都会变样,娃格外的有成就感。
于此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关于植物的横向扩展阅读。
娃知道了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空气;知道了植物结构分为根、颈、叶、种子;知道了叶片的N种生长方式,还会对号入座说向日葵的叶子是“对生”。
终于小盆已经容不下日渐长大的向日葵了,到了该移植换盆的时刻。同时也因为这次换盆,给我和娃上了难忘的一课。
因为我们换盆时直接将苗从土里拔起,虽然根是完整的,但没有带土。导致第二天所有的茎都倒了。娃最先发现,有些失落。我原以为会再直起来,可惜,最终移植的向日葵还是全都死了。
虽然有些遗憾,但更重要的是 我们从中学到了植物的根尤为重要,根遭到破坏,无法给植物提供水和养分,整个生命就死了。相信下次再遇见移植的事情,娃一定记得给根带一些原土。
值得庆幸的事,原计划做对照组的有四颗移栽到室外小区里的居然神奇的活了下来。
目前长势也不太好,因为我们种的地方,被前面的楼挡光,阳光不够充足,导致颈细长,不够粗壮。目前已经弯了腰,不知这细弱的茎能否支持起之后的向日葵花。
但也因此, 使娃对阳光对植物的作用的理解更加丰满起来,而不是只停留在书本里。
期待开花的那天。
关于养蚕
养花的过程很缓慢,等待花开的同时,我们又买来了蚕,因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从小没见过蚕。整个过程还是很欢乐。虽然结局有些残忍。
蚕整个生命周期只有50多天,而且要经过卵、幼虫、茧、蛾完全不同的四种生命形态。而且这些变化非常直观,肉眼可见,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是非常神奇的生命体验之旅。
自从养了蚕,娃无论干什么都强制安利她的蚕。近期上线上口语课,无论老师聊什么,最终她都会带到聊她的蚕。老师还找了对应的英文和她聊,我也是蛮欣慰。
卵在孵化时居然可以没有氧,店家就让放在密闭的盖子里。大约一周之后,卵变成了黑黑的小“虫子”,真是太麻应人了。因为娃养蚕,也顺便治好了老母怕虫子的毛病。
幼虫长得很快,一天一个样。用娃和老师聊天描述的内容来讲,蚕就一直在吃吃吃,长长长。真是肉眼可见的每天都在长大。很快变成了白白胖胖的蚕宝宝。
随着蚕的长大,感觉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也不觉得害怕了。摸上去糯糯的,很好玩。娃更是从头到尾没怕过。天天拿着像手把件一样玩,放到胳膊上,头上,都是家常便饭。
蚕大一些时,吃桑叶的声音真的好大。有时我和女儿就会在那听她们吃东西的声音。眼看着一片叶子被吃精光。
蚕的一生会经历5次蜕皮,伴随每一次蜕皮就会长大一龄。第一颗幼虫结茧时,不只娃开心,我和爸爸也跟着很兴奋。
结茧后又进入了漫长的等待期,终于第一只娥破茧而出了。等了一周左右,第二只才出来,刚好配成了一对。交配后,雄的那只很快就死了,雌蛾产卵后,也死掉了。
因为事先有提前和娃看过关于蚕的一生的视频短片。娃对于蛾产卵后就会死的事,有心理准备。但也很伤感。有一天睡前,娃突然说,妈妈,我不想蚕死掉。我想他们变成蛾,但别死。
本来想把产的卵全部送人,听孩子这么说,又安慰道:她们的生命会在这些小卵中得到延续。
于是又开启了下一轮生命的轮回。目前,新产的卵,已经发黑了,新的蚁蚕快孵化出来了。
娃有一天又想起了之前看黑猫警长里关于螳螂的故事,母螳螂为了繁殖下一代,必须吃掉雄螳螂以填饱自己的肚子,更好的孕育下一代。不得不说这种传宗接代方式真是太残忍了。
然而,这就是所谓的大千世界,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还有很多。
关于养蘑菇
只所以选择养蘑菇,是因为蘑菇是除了娃已经认知的植物界、动物界外,生物分类中的另外一界 - 真菌界。
我在网上买的现成的菌包,即经过前期大量工序,已经长满了菌丝,即将出蘑菇的菌料。回来只要早晚浇水就好。
结果真的给了我们很多惊喜。蘑菇不愧是比较低等的生物,细胞分裂周期短,生长速度非常惊人。从开包浇水,三天就繁殖完成,成为盘中餐。
通过养蘑菇,让娃知道了 还有一种生物叫真菌。 也并不是所有的物种生长都需要阳光。蘑菇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
同时也顺便科普了下阴暗、潮湿的环境细菌就爱繁殖。比如挂在卫生间的毛巾,要经常晾晒,定期更换;比如爸爸的臭脚,要经常换袜子,把鞋子烘干;比如她的牙齿,如果不好好刷牙,就会为细菌提供温床,生成蛀牙。
小结
这样植物、动物、真菌陪娃折腾了一圈之后,娃也渐渐过了死亡的敏感期。很久没有听到娃再提起关于死的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通过这些亲身体验,能在娃的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探索种子。激发她去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