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热心妈妈在群里分享了几页英文内容的截图,阐述了一些日常夸赞孩子的误区。内容来自专业的学术论文网站,是权威资料,而不是简单的鸡汤文。
夸孩子“努力”比夸“聪明”更有效
简单地翻译和理解一下转发的那部分论文内容:夸孩子“努力”比“聪明”更有效。
如果夸赞孩子因为聪明而做成功了一件事,他会认为“成功,是因为聪明”;而一旦失败,他会误以为“自己不聪明”。久而久之,他会将“是否足够聪明”来决定“能否成功”,从而忽略了成长过程中需要磨砺的坚韧信念,不断努力的优秀品质。
斯坦福一位心理学家 Dweck 证实了这一点。她认为,对自己的能力自信,是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因素。
成长型思维有多重要?
Dweck 抛给小朋友一些智力游戏题,解题后,分别给予不同的称赞:当第1组小朋友成功解题后,将得到“很聪明”的奖励;而第2组成功时,得到的表扬是“很努力”。
当难度增大后,两组小朋友有截然不同的表现:第1组小朋友明显更倾向于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以此证明他们很聪明;而第2组得到“更努力”表彰的小朋友,更喜欢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愿意付出努力解决新问题,认为这样的努力更有助于他们成长。
根据小朋友的反馈,可大致总结出来两种思维模式:
毫无疑问,以上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每个人如何面对生活和工作困境。认为“努力就能得到回报”的孩子,当然会更愿意花费更多精力在学习上,直到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当他们开始工作后,面对自己的不足,也能表现出更强大的韧性:不断的尝试,发现问题,修正自我。
反之,另一类人群,在面对困境和瓶颈时,更容易放弃,因为他们相信:做不到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智商这件事在出生时就决定了,是无法改变的。
培养坚韧品格从夸赞的方式开始
那么,如何从小培养这类“坚韧信念,不断努力”的品质呢?
当然,Dweck强调,“成长型思维”并不是让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任何人通过努力都能达到任何成就。并不是人人都能变成爱因斯坦或者莫扎特。
最后,家长你又拥有哪种思维?
对下面6个观点,回答“同意”或者“不同意”:
如果同意3、4、6,那么你应该具有成长型思维;反之,如果倾向认同1、2、5,你极有可能是固定型思维的人群。
如果想培养成长型思维,那么请参考前面的内容进行实战。
进一步了解成长性思维, 可阅读Dweck教授的经典书籍《Mindset》(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