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拖拉的情况。这一点,让家长和老师都深感困惑。
在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聊成年人是否也会拖拉。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成年人犯拖延症时,多半是因为心中对即将要做的事情怀有负面情绪。这种不愉快的情绪是促使成人拖拉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孩子做作业时出现拖拉现象的首要原因。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呢?
首先,有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希望。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都比较重。看到繁重的作业时,孩子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觉得作业怎么都做不完。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家长还会给孩子增加新的学习任务,无形中又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看不到希望。他们在写作业时会觉得,即便学校留的作业少,父母还是会给自己增加练习量,因此看不到完成作业后的轻松愉快。正因为看不到希望,孩子就迟迟不愿开始写作业。
其次,有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阻碍。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快乐开始,快乐结束。但这两者间有一个重要环节,中间过程。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阻碍特别多时,学习者更多的感受则是痛苦。那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阻碍特别多,自然会从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痛苦,以至于在每次学习的开始阶段就会想起过往学习过程中的痛苦感受,自然会选择拖拉以逃避痛苦。例如,大部分人在学习时,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薄弱学科放到最后再处理。其实,这就是一种拖拉行为。学习薄弱学科时,要思考得更多、更专注,过程中又会遇到很多困难,自然而然获得的都是不愉快的感受。这些不愉快的感受,会让人在下次开始学习前再次想起,导致人没有学习的动力。
说完了情绪,我们再谈造成拖拉现象的第二个原因,思维方式。
我之前辅导过亲戚家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做作业时有严重的拖拉现象。他不仅启动做作业这个程序困难,在做的过程中状态也非常差,总是一边玩一边做。很简单的作业,他都能写三个小时。到头来,作业完成得不好,玩得也不开心。
观察了这个孩子做作业的情况后,我发现除了情绪因素之外,不良的思维方式也导致了他做作业拖拉。
例如,这个孩子学习生字时,不会去研究每一个字的结构和偏旁部首,声旁、形旁跟过去所学的字有何联系。这就证明了他不习惯进行精细化加工。这种不良的思维方式导致这个孩子经常会写错生字,写错后又涂抹再改。一错一改间,又增加了许多花在作业上的时间。
思维无法精细化,造成这个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失败,也让孩子在做作业上出现拖拉的现象。思维不能精细化加工的孩子,在记忆知识时,会存在严重障碍,也就是新旧知识无法建立联系。新旧知识无法建立联系时,大脑就不会产生兴奋。学习时,大脑若是无法产生兴奋,人只会感受到痛苦,产生负面情绪。
除了思维精细化方面的缺陷,这个孩子的思维还缺乏整体性和结构性。
他写字时,常常是看个撇,写个撇,看个横,写个横。当他看一笔写一笔地将所有的笔画全写完时,他的大脑里根本不会记住这个字的整体结构。这也造成他写字时会特别慢。假设一个字有十个笔画,他很有可能需要花3~5分钟才能写出来。字的笔画一多,他就无暇去研究每个笔画之间的关系。
缺乏整体性、结构性和精细化的思维方式,导致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既不能进行系统加工,也不能做精细化加工。这样一来,会造成大脑在搜索提取旧知识时特别慢;提取信息的速度缓慢,又会反过来阻碍新知识的顺利加工。如此,恶性循环就产生了。
除了负面情绪和不良思维习惯外,造成拖拉现象的第三个原因就是错误的行为习惯。
很多做事拖拉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做事专注。那些学习特别高效的孩子,做事时会非常专注,可以进行信息的精细加工。因此,他们可以迅速精确地吸收知识。
而做事拖拉的孩子,则经常一边做着一件事情,一边想着另一件事情。例如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一边看课外书,一边聊天一边玩游戏,等等。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个亲戚家的孩子,他不仅学习时三心二意,就连玩游戏时都不够专注,没有完全投入。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他几乎无法自己专注、独立去做一件事情。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自然也会三心二意,而且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规划的习惯。他对每天的作业量,完成每项作业所需的时间,从来没有一个清楚的预估。因此,这个孩子在做作业时也是一种很随意的状态,毫无紧迫感。于是,大人看到他做作业时就是一副拖拖拉拉的样子。
想要让这类孩子改掉拖拉的毛病,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对完成时间有所预期,以保证做事的节奏感。清楚造成写作业拖拉的三大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在解决问题之前,我希望每位家长都记住,想要让孩子改掉写作业拖拉的毛病,关键不在于他们能不能改,而在于我们有没有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改变。如果家长无法保持耐心去等待孩子的变化,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这会对孩子产生错误影响。因此,家长在引导孩子改掉不良习惯时,一定要保持足够平和的心态。
心态要安静平和,但是思维不能懈怠。监督孩子改掉不良习惯的过程是枯燥和辛苦的,可为了达到目的,家长还是必须在陪伴时随时监督。就像我辅导亲戚家的孩子那样,即便是做数学题,我也会每一道都监督。例如,他要计算1-2/7,我就会问他1还能转化为何种形式;等他回答7/7后,我又会问减了2/7之后是多少;等他说出正确答案,到了第二题1-1/6时,我仍旧会按之前的形式问一遍。这就是通过不断监督引导、鼓励支持,一次又一次让孩子强化正确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能够持续稳定地用这样的方式去监督孩子,3~5天后,就会发现孩子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以孩子当前所学的学科知识作为载体来进行思维训练,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能学习知识点,又能锻炼思维。当孩子进行思维训练之后,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是需要注意,孩子的思维训练,最好不要脱离学习系统。脱离学习系统的思维训练虽有其价值,但孩子不同于成年人,还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无法透过知识信息的表面内容去感受思维过程。因此,若是长期进行脱离学习系统的思维训练,孩子在进入学习系统后很有可能出现无法迁移的情况,也就是思维训练没法被运用。
给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时,家长最好要学会随时随地引导、监督、支持和鼓励,然后高度集中地训练孩子大量使用这种信息加工方式。例如,一个晚上拿出一个小时高强度训练孩子学习十五六个单词的拼写,一个词一个词地训练。
这样练习一个小时,孩子肯定会觉得非常累。因为人喜欢不消耗脑资源的自动化思维,而被有意识地操控着进行精细化思考会令人感到疲劳。有意识地增加对信息差异度的捕捉,研究信息间的关系,会增加大脑的疲劳度。但这种思维习惯养成之后,就会变成自动化习惯,知识加工速度会变快,使人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改善思维习惯之后,家长还需要着手调整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要告诉孩子,做每一件事情时,都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节点。我辅导亲戚家的孩子时就是如此。当孩子向我抱怨数学习题太多时,我却告诉他,如果按我的要求,每一题先仔细研究,然后快速在草稿纸上列出式子来计算,他大概花半个小时就能做完这些题。一开始,这个孩子总不相信我的话。可是,第一次我预测他要花半个小时,而他二十分钟就做完了。因为开始前我和他做了个约定,如果他在我预测的时间内做完数学题,之后的辅导就必须全听我的。尽管他认为自己怎么都要花一个小时,但当我开始计时后,他反而有了紧迫感,投入度一下子就提升了。
因此,孩子做作业或者做事情前,家长要引导孩子去规划一下完成所需的时间,让孩子有一定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能够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信息的捕捉上,这样,他的行为习惯也会发生一种质的改变。习惯一旦改变,就意味着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在不断纠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时,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绪状态。当孩子能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解决问题时,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及时的正面反馈,会促进孩子对良好习惯的再学习、再训练,否则他就容易回到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里。家长更加要避免过于急躁,以免无法及时给予孩子肯定。
总结一下,想要帮助孩子改掉做作业拖拉的毛病,家长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保持积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