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拓展-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战国-01

2016
2023-1-18 15:14 原创 · 图片35

战国时期,亦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有多种说法,而战国时期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田和列为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战国是中国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君主专制社会取代分封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





荀瑶(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53年),姬姓,智氏,名瑶,即智瑶,因智氏源自荀氏,亦称荀瑶,又称智伯、智伯瑶。谥号“襄”,史称智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

智襄子向韩氏、魏氏、赵氏讨要万户封邑,韩氏、魏氏随后献出封邑,唯独赵氏不肯献出封邑,智襄子于是率韩、魏两家一起讨伐赵氏。在即将获胜之际,韩、魏两家突然倒戈,与赵氏联合以水倒灌智氏大营,智襄子兵败被杀。韩、魏、赵三家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家族两百多人惨遭杀戮。智氏亡而三晋分,三晋分而七国立,中国从此进入战国时代。

后刺客豫让为给主公智襄子复仇,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左传也作赵孟 。春秋末叶晋国卿,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奠基人。公元前500年立为太子,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卒,继承父业,五十一年(公元前425年)卒,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 与其父赵鞅(即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

魏桓子 (?─公元前446年),又称魏宣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姬姓,魏氏,名驹,魏襄子魏侈之孙  。 魏侈死,魏桓子即位。魏桓子和赵襄子、韩康子一起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他的领地,他们三家的领地更大了,超过了诸侯。 魏桓子去世后,孙子魏文侯继位。

韩康子,姬姓,韩氏,名虎。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韩氏第十位宗主,韩庄子之子。 庄子死,康子即位。

公元前453年,韩康子和赵襄子、魏桓子一起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他的领地,只给晋幽公留下两城,他们三家的领地更大了,超过了诸侯。 韩康子去世后,他的儿子武子继位。后来,韩虎的孙子韩景侯韩虔索性与赵、魏三家分晋,自成一国,迁治于阳翟(河南禹县),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认韩虔为诸侯。



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后,为了增强晋国国力,重振晋国霸业,率先将智氏的一个万户城邑献与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先后献出了一个万户城邑,而赵襄子拒绝向晋公献地。 

晋公命智伯瑶和韩康子、魏桓子三家联手讨伐不臣赵襄子,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并引晋水灌晋阳城。在晋阳城快要被淹没时候,赵襄子暗中串通韩、魏两家,最终韩、魏临阵反水,以水倒灌智氏军营,智伯瑶兵败身亡。

赵襄子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作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氏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

以后,他们又开始瓜分晋国的土地,而晋国的国君,再无半点权威。智伯亡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从此,中国历史由春秋时代逐渐过渡到了不以道义为重、而以成败论英雄的战国时代。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魏桓子之孙。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前446年,继承晋国魏氏领袖。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他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乐羊,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将领。名将乐毅先祖。

乐羊起初从宋国到魏国成为国相翟璜的门客,后大败中山国,被魏文侯封在了原属中山国的灵寿,于是子孙后代定居于此。


西门豹(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

魏文侯时任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历史治水名人。曾立下赫赫功勋。初到邺城 (今河北临漳县一带)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萧条,一片冷清,百业待兴,于是立志改善现状。后来趁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随后颁布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围挖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吴起(?-前381年 [113]  ),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西)人 。 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

吴起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后弃儒学兵。最初在鲁国时,受命指挥鲁军击败齐国。之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重用。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为首任西河郡守,同时改革兵制,创建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后因魏武侯猜疑而转投楚国,初任宛守,一年后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进行以打击、限制旧贵族势力,加强军队建设的变法。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治]陈蔡 ,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吴起因厉行变法而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

吴起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在内政及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与孙武并称“孙吴”。其所著《吴子》(一说为后人伪作 )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肃宗时成为武庙十哲之一 。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 。 

齐太公田和(?―前385 年),妫姓,田氏,名和,称为子禾子,田庄子之子,田悼子之弟。其妻据其子桓公午追谥为孝大(太)妃,名不详。陈完的九世孙。

前391年,田和自立为齐君。放逐齐康公于海岛,使食一城,以奉姜姓之祀。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以示别于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

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并其食邑,吕尚至此绝祀。

扁鹊,(公元前407-310年 ),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人。

扁鹊曾居住在中丘(内丘)蓬鹊山(蓬山、鹊山的通称)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于鹄诗《秦越人洞中咏》有记),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术。

初医治好赵简子五日不醒之症,赵简子赐其蓬鹊山田四万亩于扁鹊,得到食邑之地。巧因蓬鹊山之首,扁鹊洞府上面,有翩翩欲飞天然石鹊和静观天下神奇石人形象,赵人视秦越人为吉祥喜鹊一般,而尊称其为 “扁鹊”,即“在赵者名扁鹊”。后扁鹊游医虢国,巧医虢太子“尸厥症”,使之起死回生。虢太子感恩弃国来到蓬鹊山太子岩,从医扁鹊游,采药于是山 。扁鹊在咸阳遭秦太医李醯妒忌杀害,蓬鹊山赵人不远千里,从咸阳抱回其头颅,葬在山下,将焦子村和郎家庄合二为一改叫“神头村”, 自此,建庙立祠,世代奉祀  。

邹忌(约前385年—前319年),一作“驺忌”,尊称“驺子”,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史记》亦作驺忌齐桓公田午时的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县(今江苏省邳州市),号成侯;后又侍齐宣王田辟疆。

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前360年前后,齐威王起用邹忌实行改革,“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

齐威王原为侯,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后葬于田齐王陵(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内),享年59岁。

徐公,战国时齐国城北的美男子。仅见《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曾与其比美,由比美这件小事推及国家大事,劝说君主君主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 名渠梁。《越绝书》作平王, 《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 。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去世。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 ,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回应2 举报
赞19
收藏58
9月前
谢谢分享❤️❤️❤️
9月前
真棒啊!感谢分享!
发布

推荐阅读

Outlier
Outlie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