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哲学家、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所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把阅读分为四种不同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每提高一个层次,所需的阅读技巧、专注力和主动性均须有爆发性的提高。
在初高中阶段基础打得好的学生,应该说都达到了基础阅读的最高阶段——也就是说他能够开始理解、消化书本中的知识,用批判性思维比较同一主题上不同书籍的观点。
然而这种基础阅读技能很多人可能到了大学才得到锻炼,甚至在上了大学后因为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彻底放弃了从书本中获得继续成长的机会,导致始终在基础阅读的层次里徘徊,迟迟未能跨进检视阅读、分析阅读的层次。
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长时间停留在阅读舒适区、多做消遣性阅读,或从不注重知识内化,读书仅犹如水过鸭背——点滴不留。
若要读一本书,就有一本书的扎实收获,就必须要突破基础阅读的层次、跨进检视阅读乃至分析阅读的层次,也就是说,要从“啊,原来是这样”转变到“我要利用这样的知识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被动型读者提升到主动性强的分析性读者。
要实现知识内化、突破知识边界良好方法,莫过于做一个分析型的读者,扎扎实实地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读书笔记入门的“武功秘籍”——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然而,这就犹如练武突破层次,要么得遇奇人,要么得遇奇书。日本作家奥野宣之所著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可谓是赠送给徘徊在基础阅读层次迟迟不得突破的阅读者的“武功秘籍”,活用书中介绍的“笔记信息一元化”、“读书工序化”以及“葱鲔火锅式摘抄法”等技巧,只要持之以恒,突破层次指日可待。
奥野宣之是日本著名的“笔记达人”,著有《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以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等作品,专门介绍容易被人们忽略、真正运用起来却十分有效的信息整理技法。
他主张把生活的点滴都用笔记记下来,注重把笔记变成记录生活的最佳助手,通过随时手写记录、剪贴等方式,把笔记与生活联动起来,最后再通过笔记目录索引电子化,达到“再也不会想不起来”的境界。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一书中,奥野宣之根据读书前、读书时以及读书后三个阶段,介绍了如何主动地建立购书清单、阅读时如何高效率做笔记,以及如何通过重读和积极输出来达到咀嚼、消化、运用书中知识。
记笔记的四大技法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介绍得浓墨重彩的莫过于如何在阅读过程中高效率做笔记。奥野宣之主要介绍了四大记笔记的技法。
1.信息一元化
“信息一元化”,指的是把所有值得记下来的信息都记在同一本笔记本上,不再另设分册。
无论是日常生活感想、灵感火花、旅行日记、购书清单、还是读书摘抄和评论,甚至还可以包括照片、明信片、书封等实体资料,都作为同等的信息列入同一本笔记本。
因此,笔记本既是读书笔记,也是个人日记,也是剪贴本,足以成为日后的写作素材、灵感激发的唯一集中地。
信息一元化的优势有三点:便于坚持、便于查找、便于激发灵感。由于随身只需携带一本笔记本,只要有任何点子或想法,都可以记录下来,再记录上时间作为索引,就不会让突如其来的灵感火花瞬间就熄灭。
因为所有信息都记录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在记忆模糊的时候翻阅笔记,笔记上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无须在多个分册中查找得焦头烂额。时常翻阅笔记,由于信息集中,记录下的读书摘抄、旅行感悟、生活随笔等,随时会互相激荡,产生新的创作灵感或引发新的深度思考。
2. 读书工序化
我相信很多人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是读第一遍的时候就会一边读一边做摘抄。奥野宣之则认为,读书笔记最好作为读完书后执行的一个单独步骤。然而,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无法一边读书一边有大段的时间坐下来做摘抄。
而且如果读书时做摘抄,很容易打断读书的流畅感,也就无法全心全意地享受吸收知识的乐趣。
面对这一矛盾,奥野宣之的解决方法是采取“筛选程序”:
第一遍:通读全书,并把有价值的一页进行折角。
第二遍:重点重读折角的书页,如果仍然觉得很有价值,则把书页的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第三遍:重点重读有两个折角的内容,如果仍然觉得很有价值,就可以提笔进行标记了。
第四遍:把标记的内容再次重读,如果还是觉得有价值,那这些剩下的内容,就是你需要摘抄进读书笔记的内容。
如此层层筛选,是不是相当于把书读了四次,而且还能很好地咀嚼和消化你最感兴趣的内容?
这样的做法还可以避免书中出现层层叠叠的线条和记号,主次不分,日后如果需要进行资料查找,可以首先找标记部分,然后扩大至两折角、一折角的书页。
综上所述,在读书的时候即有意识地开始筛选最值得摘抄的内容,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倒金字塔顺序;在日后需要查找原文的时候,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金字塔顺序。
筛选原文的顺序:
查找原文的顺序:
3. 葱鲔火锅式摘抄法
葱鲔火锅式摘抄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就是原文摘抄+评论。葱鲔火锅是日本的一种火锅料理,两种主要食材是葱段和金枪鱼,其中葱段是作为蔬菜而不是配菜出现。
奥野宣之之所以如此命名这一摘抄法,是因为他认为摘抄(金枪鱼)和评论(葱段)两者的地位都同等重要,不可或缺。
图中是我在读劳拉·布朗的《完全写作指南》时做的摘抄,采用的就是奥野宣之所谓的“葱鲔火锅式摘抄法”。
圆圈后的内容表示的是原文摘抄(抄了劳拉·布朗介绍的写作流程转盘),可以作为写作素材使用,也可以督促自己好好咀嚼原文;星号后则是我自己当时的想法,可以看作是以后引发原创思考的火花。
这种摘抄法做起来很简单,也非常有效果。
首先,经过上一步“读书工序化”的筛选后,可以保证摘抄下来的内容都是书中的精华,值得自己反复推敲和咀嚼消化,这是提高阅读效率、促进知识内化、改进分析阅读能力的重要步骤;
其次,摘抄的原文可以在日后的写作中作为引用或例证,避免文章出现空洞、言之无物的情况。
评论部分也不可或缺,因为阅读是十分注重个人化的一种体验,用简短的话(哪怕只有一句“作者这个见解很棒”也好)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思考,让自己以后能够想起来为什么要做这一个摘抄,就可以把自己的个人读书体验具体化。
另外,把自己的想法和评论白纸黑字地落在书面上,是第一次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输出,要知道,持续的输出——无论是写简短评论或书评,还是应用书中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正是知识内化的关键步骤。
容易上手、便于坚持,适合阅读新手入门的读书法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介绍的并非如何高大上的神秘理论,而是为阅读新手提高阅读效率而度身定做的实用技巧,任何希望摆脱读书“水过鸭背”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益。
本书也非常易读,奥野宣之的行文十分简明,我也是做阅读笔记的新手,花三四个小时把书读了一遍,并采用思维导图、“葱鲔火锅式摘抄法”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摘抄,感觉受益良多,“笔记信息一元化”、“读书工序化”和“葱鲔火锅式摘抄法”因为其实用性和简便性,是我准备坚持使用的方法。今天写下这篇书评,也是在践行奥野宣之对“保持输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