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之路上,不少家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英语启蒙、进阶和各项能力的培养路径,相信不少家长都有一些困惑。有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指导和切实可行的英语学习路线图可以参考呢?还真有。
外研社资深编辑、英语教育专业人士盖兆泉老师编写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就为家长们清楚阐述英语学习的目标、理论,无比细致地列出了资源和具体路线,也澄清了许多英语学习误区。
我认真研读了这本书,从中选取了关于英语学习的常见疑问,从盖兆泉老师的这本书中摘取了精华内容进行回答,分享给大家。
01
“学”英语和“习”英语有什么不同?
“学得”( leaming),就是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一种语言。比如,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和“情景法”,学习的核心是语言形式(language form),学教材,背单词,学语法,是典型的“学得”。
“习得”( acquisition),指通过大量接触和使用,潜移默化地学会一种语言。比如,小孩获得母语能力,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潜意识过程,并没有经过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学习,这一过程就是“习得”。
绝大多数学习者都在学课文、做题和考试中循环往复,埋头苦学,很少有人把精力投入在听故事、读小说等无意识的习得上。英语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在“学得”上花了很多工夫,在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上却均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习得”均没有受到应得的重视。
由于受汉字学习影响,很多中国家长认为英语学习也应该从字母学起,从一开始就要学课文、念课文。英语学习里的“听说领先”、“听力打通了再读”等理念,尚未推广到一般家长的意识里去。其实,对于英语这样的拼音文字来说, “音”的习得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字”只不过是对“音”的“记录”罢了。有了音,才能阅读。
另外,国内应试教育也促进了“学得”,削弱了“习得”。学什么考什么,只考课本内的内容,学生们当然围着课本转了。课堂之外的习得被边缘化,无人重视。到了应用之时,学生们往往发现自己会的那点儿课文上的句型,干巴巴的,捉襟见肘,根本不够应付日常对话;自己苦学来的那点儿单词,既不够看懂原版电影,也不够看懂原版小说。
让刚接触外语的儿童去学一套教材,听说读写齐上,并从一开始就学习语法。这么做,严重违反了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放弃了儿童与生俱来的、比成年人强很多的“习得”优势,而用他们所不擅长的“学得”方式费劲地学习,弄不好会毁了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
02
如何创造“习得”环境?
一些家长和老师认为:中国孩子无法进行二语习得,因为我们没有环境。其实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时代变了!网络时代的资源比任何时候都耍丰富,新一代的家长们也今非昔比,普遍有说几个单词、说几句日常英语的能力。事实上,我们完全能够创造二语习得的人为环境!
建立全方位的英文环境,我认为最重要的四项内容是:家长说英语,看动画,听故事,读原版书。
家长说英语
如果家长具有英语对话的能力,并且语音标准,这种家庭最容易做到习得。家长英语不好也没关系,只要有蹦单词和说简单句型的能力,就可以做孩子最初的英语启蒙老师。
当家长感到“词穷”的时候,就转为给孩子念分级读物,或者一边看书一边听录音,分级读物念完了,可以给孩子报外教口语班,把说的主场搬到课外班。
看动画
孩子从3岁起,每天看原版动画片20分钟,坚持看到6岁。孩子上学后,改为偶尔看电影。
听故事
MP3播放器是习得的利器,必不可少。孩子上学后,用眼需要控制,英语通过学前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听力词汇量,习得的重担就要落在MP3播放器上。在家大量听有声书( audio books),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读原版书
让孩子大量读原版书,循序渐进,从薄薄的分级读物看到厚厚的章节书,广泛涉猎,长期坚持。贯彻自由自愿读、持续的默读原则,让孩子自己选书泛读。
家长一定要做有心人,为孩子收集到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当家长为孩子推荐的时候,让孩子有选择的空间 (have the luxury to choose)。我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我的想法是:家长没有给孩子找到合适的、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仅仅是让孩子背课文,听课文的录音,那孩子肯定很难产生兴趣。英语的世界是那样大,我们学英语就是为了开阔眼界,人文的,科普的,多得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让孩子沉浸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吧。
03
学英语要不要背诵课文?
背诵从来就不是学习语言的科学方法,没有一种受认可的教学法提倡背诵。
我认为背诵是一种落后的路径依赖,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去应试的无奈之举,是把中文学习的历史包袱带到了外语学习中,是不了解拼音文字的学习方式的无知行为,请家长们警醒。
下面让我们来客观分析一下,背课文到底有没有用?
首先,背诵对口语交际无用。除了几个常规句,绝大部分口语交际中的句子,都是根据当时的情景在使用中随机“构建”、发挥的,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句子。口语的很大特点就是“创新”。语言中的各种句子形式多样,变化无穷,根本无法实现把各种句式都背诵一遍。
其次,背句子和背文章,对写作有一点用。在写作的时候,有时间、有条件让学生改写背诵过的句子。反过来,学生背诵过的成句,也可以帮助他们校对和修改写作中的语法。
再次,背文章对应试有用,但这种应试的做法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真实水平。有很多学生进了美国的大学后听不懂课,做不出作业,参与不了讨论,最后挂科被开除。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靠背诵考来的高分低能,肯定不是我们家长所想要的结果。
最后,小孩学英语,最不应该背诵。研究表明,与人们的直觉相反,小孩的记忆力比成年人差。人类的记忆力高峰发生在青壮年时期,越小记忆力越差。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儿童的学习能力并不得益于记忆力,记忆是儿童的弱项。让孩子背诵,违背了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是在强迫他们使用当前不擅长的方式,却放弃或压制了他们在这一阶段的优势—一自然习得。
背课文是中国老师偷懒而采取的一种粗暴的教学手段,如果孩子不反感还好,如果反感就会磨灭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要注意这一点。
04
英语启蒙用绘本合适吗?
网络上很多妈妈推崇用读英文原版“绘本”的方式,来为孩子进行英语启蒙,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原版绘本不适合作为中国孩子的英语启蒙读物。
绘本图画精美,语言有着诗歌美,但这也意味着它用词随意性强,经常出现低频词汇,不太利于记忆。
分级读物则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编排,具有体系性和循序渐进的特点。
绘本如诗歌,分级读物如教材。一个具有欣赏性,一个具有学习性。
对于中国孩子英语启蒙而言,需要从身边最常用、最基本的词学起,最好这些词还有一定的复现性,不要出现一次就再也不见了,否则就不利于记忆。句式的由浅入深、由简入繁也很重要。启蒙时期,当然还是拿教材听、看更合适。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欣赏诗歌。
遗憾的是,分级读物的趣味性不强,每本书提供的输入有限,而且,由于是练拼读和阅读用的,很多原版读物没有音频。所以,单用分级读物作为英语启蒙的手段也是不行的。家长还需动用其他资源,为孩子创造立体的语言环境(最重要的是听),多管齐下,亲子阅读分级读物,只是英语启蒙这个大工程中的一环。
05
英语语感从哪里来?
大量听,一直听,听到中学。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最关键的都是学习这种语言的声音。
在入门阶段,应该让儿童把主要精力花在对外语声音的掌握上。如果只学听说,根本不学认字,孩子会学得快很多,效果也好很多。再加一个认字的包袱实际上是帮倒忙。
扩充听力词汇量不需要正规的学习场合。在生活中、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小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都不会构成太大的问题。让孩子们先熟悉英语的语音语调,建立图像和声音的直接对应关系。
美国儿童的听力理解能力,在13岁以前一直高于阅读理解能力,二者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缩小,但差距一直持续到中学。
这意味着,在英语这种拼音文字的学习中,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上限是他的听力理解能力,就是说孩子能看懂的,不可能超过能听懂的。因此要通过听力难度的增加带动阅读的提升。美国新课标提出的建议是read-aloud(老师读给学生听)应该一直持续到中学,而不只是在小学低年级进行。
06
泛读和精读比例如何分配?
精读的特点是篇幅短,不会的单词较多,而且有一定的语法教学、语篇教学目的。而泛读的特点是内容量大、不会的单词少,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实现快速阅读。
泛读的目的与精读完全不同。如果说精读的目的是“学得”,那么泛读的目的就是“习得”,让孩子通过大量、快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在关注意义的同时,隐性地习得词汇和语法。
泛读就是让孩子做主,全凭孩子的兴趣走。有的孩子对喜欢的书百读不厌,有的孩子即使是喜欢的书也就读一遍,第二遍就没兴趣了。这都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灵活处理。
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做泛读资源的提供者。搞清楚自己孩子的阅读级别和兴趣爱好,不断地把合适的好书推荐给孩子,做好记录,给予鼓励,关注孩子在一个级别停留的时间,及时调整书的难度,不动声色地为孩子铺就一条不断进阶的课外泛读之路。
最后,我推荐,根据“习得”大于“学得”的原则,把精读和泛读的比例掌控在20%比80%。在课堂上精读占20%,在课外泛读占80%。
07
自然拼读与音标学哪个?
自然拼读上接听力,下接阅读。孩子通过自然拼读,把脑海里的听力词汇迅速转化为阅读词汇,通过一两年的学习与练习,在七八岁的时候就能具有3000多词的阅读能力,读章节书,读小说,阅读水平足以傲视高中生。走二语习得之路的小孩最好学一下自然拼读。
但学习自然拼读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足够大的听力词汇量。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学前要积累3000听力词汇的原因。
如果听力词汇量没多少,还是老老实实地学音标,靠音标把音读准。音标的好处就是它的清楚性、全面性,看到后就能很确定地发出音来。现在,有的培训班夸大了自然拼读的作用,说学了自然拼读就“见词能读、听音能写”。这么说是很不负责任的。
10
英语单词要不要背?
学英语最应该关注的是词汇。如果说中文的学习难点是认字,那么英文的学习难点是积累词汇。中国教材的通病是语法难、词汇少。
我国的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多少英语词汇量呢?
-小学毕业生600-700词;
-初中毕业生1500-1600词;
-高中毕业生3500词;
-大学四级4200词;
-大学六级5500词。
如果想出国,词汇量要达到多少?
-新托福,8000以上的词汇量;
-SAT考试,1.2万左右的词汇量;
-新版GRE,1万左右的词汇量。
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学生们在各阶段都达到了多少词汇量?
-一个5岁的孩子上学前有2500-5000的(听力)词汇量;
-一个高中生大概具备1万-1.5万的词汇量;
-一个大学生一般具备1.5万-2万的词汇量;
-一个从事科研工作或者阅读量很大的成人可能具有2.5万-3万的词汇量。
如果要达到98%看懂或听懂英语材料,需要多少词?
-需要9000词;
-报纸需要8000词;
-儿童电影需要6000词;
-日常口语需要7000词。
可以看出,中国学生的词汇缺口是很大的,在校学的那些词,根本无法适应留学、科研或者商务谈判这些学业和工作上的需要。
假设我们以小学毕业(12岁)时阅读词汇与美国同龄人保持同步为目标,那么,我们的孩子需要认读9000-10000词。
其中,最基础、最常用的2000词(2000 high-frequency word family),力争让孩子在实景交际和动画片中学到,看到画面、摸到实物,建立这些词的声音和画面的直接联系,即所谓的“英语思维”,在听、说、读中不借助于母语翻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流利运用的目的。
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建立这些词的“语音库”,再通过阅读(而不是背)来认识这些单词。从2000到5000中等频率的(mid-frequency)词,要在听力和阅读中边听边记、边看边记,最好也是听力先行。
5000以上的词汇,可以依靠词根等方法背下来。
11
错过黄金启蒙期怎么办?
首先,在青春期前学外语,都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您的孩子10岁,那还不算晚。如果8岁,那更不算晚了。孩子越大,“学得”的本领越强,孩子本身更自律,更适合课堂学习。即便过了的青春期,也有把外语学得非常流利的案例。
家长如果想抓大孩子(8-12岁)的英语学习,并以送孩子出国留学为目的,就还得遵循二语习得的规律,从听力抓起。只不过,阅读的介入可以快一些。小孩训练三年听力才学阅读,而大孩子训练半年,补上听力这一课,就可以抓分级阅读。分级阅读的时间也可以缩短,尽快进入章节书的阅读。另外,时间上也要有比较大的投入。
12
英语听和读如何分配?
听一条线,读一条线。在上中学之前,始终保证“听”这条线高于“读”这条线。如果我们用美国的年级来标注图书,我建议孩子听的图书要比读的图书高两个年级。也就是说,听力比阅读先行。
家长要准备两套书单,一套听的,查好高于孩子年级两年的书单,推荐给孩子听;一套读的,让孩子读和美国小学同年级的读物就可以。
听过的书,孩子可以不读,也可以再读一遍,根据孩子的兴趣灵活处理。把听的和读的小说加起来,完成我在第四章中分阶段推荐的量,就完成了习得目标。
另外,在家中的听读,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选择ta喜欢的内容。
13
孩子听书碰到听不懂的单词怎么处理?
反复听?还是给他解释?还是看看书?
家长要掌握有声书的分级知识,掌握孩子的水平,推送最适合孩子的材料。能达到95%-99%(即100个词里只能有1-5个词不懂)听懂的材料才是合适的材料,不要跳级。偶有生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猜出意思。
如果不懂的单词较多,那么就是不合适的,低效的材料。“反复听”以前听不懂的故事,是费时低效的学习方式,我不推荐。
14
语法学习是穿插在阅读之中进行
还是另外单独进行?
小的孩子不要让他纠缠于语法问题,应该专注于大量输入。语法是语言的总结,没有学过很多东西的时候,先不要总结。过于追求语言的准确性,会牺牲语言的流利性,影响交际。当然,9岁可以学习一些语法了,但是要建立在强大的输入基础上。
15
孩子在初期听原版英文有抵触情绪
有什么好方法能激发和引导兴趣吗?
有抵触情绪的一般是大孩子,嫌能听的英语幼稚。如果从小就看、听,就不会抵制,还会上瘾。
我的建议是找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并从合适的级别入手,要能听懂。另外,让他有伴儿。这个伴儿,可以是家长,可以是同学、朋友。一起学,减轻抵触。比如,听后的讨论就很重要。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交流所听的内容,讨论情节,就能激起和引发他的兴趣。
请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看了一个电影或电视剧,不管爱看还是不爱看,都有和别人交流的欲望。有时候和别人交流了之后,越发引发了对某个 情节或某个人物的兴趣,甚至再去看一遍。孩子也是一样。
16
启蒙阶段看动画片和读绘本
怎样准确知道孩子的理解程度
吸收程度和兴趣点?
英语启蒙阶段,孩子越是小,越需要家长的参与,3岁的小孩刚开始看 动画片,家长要陪看。陪看过程中,留意动画片中的难点——即没有语境的话,难以从画面信息中推断出含义的话。
看完后和孩子讨论剧情,问具体的问题,比如“小猪干完了(一件事),又去干什么了?”“他为什么不高兴了?”最好从头到尾把剧情捋一遍,用汉语说就可以,穿插几句能记住的英语台词。在这一过程中,能发现孩子理解了什么,没理解什么,把他的盲点补充清楚,孩子可能由于你的讲解而恍然大悟。讲解完毕,在合适的时候再看一遍,这次孩子就完全懂了。
最后一个步骤:表演。拿两个毛绒玩具,在床上玩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扮演他想扮演的角色,把剧情演一遍,自由发挥也可以。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说动画片里学来的成句或单词,但也不必太费心,关键是演得热闹,让孩子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在演的过程中,家长既能体会到孩子是否已经彻底理解剧情,也能用这种方式让孩子说几句动画片的语言。输入检查了,输出练习了。
至此,一集动画片理解到了95%以上(只是理解含义/听懂,不是说全面掌握这些语言),这集动画完成了使命,看下一集。每集动画都试图做到95%埋解,看完一部动画片,找到比这部稍难一点的动画片,接着看。绘本听读也是一样,一定要确认孩子听懂,读后要和孩子探讨,探讨很重要。
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口语输入,比看动画片和读绘本更高效,父母最好把动画片里听来的话,放到实际语境里应用一下,时不时说几句。家长的参与,在启蒙阶段最有价值。当好孩子的翻译、老师、同学和玩伴。一个兴致勃勃说英语玩游戏的家长,会成为孩子学英语的最大动力。有的家长说自己英语不好,那就和孩子一起看一起学吧。3岁小孩能懂的,能有多难?
以上就是盖兆泉老师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最后给大家附上书中这张不同年龄段的英语听说读写实操路径图,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更详细的方法指导和书单、视听资源等,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