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让娃练体育的出路,可能比你想得要更多

2017
2014
2025-3-25 13:38 原创 · 图片14

写在前面:本文首发于公号无敌大薇薇,主张通识教育,从语言到全学科,从三观到批判性思维,帮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昨天发了条朋友圈,说到周日陪后后去棒球集训。

图片

娃现在一周四练,基本上爸爸都陪着。这学期换了特别好的教练,全队的娃和家长们,都士气高涨,越来越投入。

有读者问我:

图片

这真的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可能也是很多人的疑惑,这篇文章就来聊上几分钟的,也许会给你全新的思路。

01

可能很少有家长一开始让孩子练体育项目的时候,就是奔着获奖和冲好大学去的,尤其是像咱们这样的小娃家长。

基本都是为了强身健体,顺带着培养个兴趣爱好,能走多远谁也不知道,先坚持练练,看看孩子喜不喜欢,再说下一步。

我身边也有好些孩子是这样,然后就此发现了自己的喜好,也顺带着打出了不错的成绩——

当然,每一个成绩的背后,都有父母的付出。

图片

先先发小攀岩打入洲际赛

妈妈几乎场场跟比赛

不是什么鸡血,就是走到这一步了。

眼见着自己娃在某个项目上表现出喜好,或者一定天赋,并小有所成,哪个家长不是动力满满,没兴趣都能给自己整出兴趣来呢?

好比后后在棒球校队,高年级好些家长都因为娃,开始自己也组成人队打比赛了。

之前我是完全不理解的,直到我家爸爸也垂直入坑,并且在娃的队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家长们。

图片

裴哥从棒球小白

到被校队总教练封为“助教”

周末先先也来了,他教先先打棒

棒球嘛,一开始我们都是两眼一抹黑,练上纯属巧合,没有任何深谋远虑、长久规划。

后后幼儿园时候,小学校队教练给了相关名额,大家可以自由报名,反正小孩嘛,跟着玩玩。

我和他爸一直觉得,娃要练的话,还是要集体项目比较好,能帮助娃学习更好的与人打交道,结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成长。

当时学校选课系统很多课都满了,我们一致认为练篮球足球的人太多,而他们学校棒球队成绩在全国都排得上号。于是,商量了10分钟,就选了它。

图片

后后幼儿园时第一次参加比赛

现在的他觉得当时的动作一堆槽点

后后属于体能好、个头大,运动神经比较发达的娃,练啥项目都还比较快。但要真正像模像样,确实需要下相当多的功夫。

在这方面,要夸下他爹,虽然带学习实在是一堆槽点,但运动上,热情极高。即便是典型的老北京躺平性格,但架不住娃成天拉着他练,以及教练的积极鼓励。

当老父亲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娃的兴趣就更加高涨了。

再赶上一个热情满满,非常会带娃的教练,全体家长们也都被调动起来了。

图片

说白了,娃才是家长们的动力来源啊。

而对于一年级的小娃家长们来说,升学和就业其实还很遥远,把握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能晒眼,能团队协作,能练体能,孩子还挺开心,那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如果真能走下去,更是对强大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也需要会思考、会琢磨的大脑。

02

当然,能打到顶级赛事,成为MVP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这也不是广大家长的目标。

郑钦文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能做到者寥寥。不仅是财力的投入,更是全家的齐心协力和坚韧不拔,很难做到的。

而“练体育冲名校/藤校”,其实在真正研究后就会知道,这条路很不好走,尤其是希望冲击海外名校的,录取率更是凤毛麟角。

图片

看看录取人数、专业能力、学术要求

就知道这条路可比搞文化课难走多了

那除了强身健体、锻炼心智,从升学和就业上来说,体育就白练了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学习一项运动专长的前景,在AI高速发展的未来,其实会越来越光明。

而且完全不局限于入体校、当职业运动员、教练等大家心目中比较传统的路子。

AI会取代2/3重复劳动力的工作,但对于有跨学科交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反而会有更大需求。

尤其是我们国家,商业体育发展、全民运动习惯培养都还在起步中,传统的专业体育从业者,大部分懂运动项目本身,却没有商业化、市场化思维,也没有过硬的科技水平和创新力。

所以人才缺口非常大

综合大学的体育交叉学科,正在从单一的运动训练,向科技+健康+经济多维拓展。

比如结合了AI、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聚焦运动训练优化、智能设备研发等领域的智能体育工程

清华、浙大这样的顶级院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和项目:

图片

再比如研究运动与人体生理、心理的关系,涉及运动康复、健康干预等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

图片

还有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与体育产业、覆盖赛事运营、体育金融等领域的新兴商业学科体育经济与管理

图片

这些都是体育装备制造商、科技公司等急需的人才。

而随着我国各运动项目职业化的推进和发展,势必会产生更多专业需求,这一块也是咱们家长可以多去关注了解的。

以体育商业运营高度化成熟的美国为例,光看NBA球队和球员IP估值就能知道,这是一块多大的市场。

每一个顶级运动员、每一支队伍、每一场赛事背后,是有很多相关产业,以及岗位需求的。

比如结合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体育管理的数据分析,这也是近年来的新兴学科,不少学校都提供相关的专业和项目:

图片

职业队、体育装备制造商、科技公司等

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比如涉及到各项体育赛事运营、商业管理、运动员经纪等等。

毕业去向包括赛事组织机构、类似Nike这样的知名运动品牌、各职业体育联盟等。

还有运动医学和生物工程、运动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体育商业创新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向。

这些领域,目前咱们中国也都在蓬勃发展中。

相信等到了咱们孩子成长的时候,势必会涌现更多朝阳岗位。

03

三年前,我采访过一位毕业于康纳尔大学和牛津的男孩彭鸣皋。他从小踢足球,11岁开始在当时的《潇湘晨报》跟着资深体育记者跑新闻(当时报纸的公开招募)

不是玩玩而已,是正儿八经的一个个赛场跑,一个个球员跟。初中时,第一次采访到了奥尼尔。

图片

到了高中,因为当记者,小彭接触到了越来越多有潜力的球员,发现中超很多俱乐部其实都求贤若渴。他干脆主动联系俱乐部,做起了球探,给俱乐部推荐优秀候选人。

这些经历也成了他后来申请藤校时很重要的一部分。

进入康纳尔大学之后,20岁的小彭,翻译了教授克里斯·安德森《数字游戏》一书,并负责该书在国内的引进和宣发。

这本书运用数据分析的成果,讲述如何看懂球赛、安排战术、运营球队。

图片

采访姚明和NBA总裁萧华

而有趣的是,小彭在康奈尔大学选择的学院和专业,都非常冷门,并且看起来和体育毫不相关——产业与劳工关系学院,泛社会科学专业。

他告诉我:“美国的四大体育联盟,其中有三位总裁,都毕业于我们学院,我很想知道这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也幻想过希望未来和他们一样。”

这些底层逻辑的累积,和社科研究,在他毕业后的创业和职业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小彭并非体育特长生,却凭借着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洞察,在申请学校,以及毕业后,都找到了让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的方向。

04

说了这么多,是给大家分享,也是在自我复盘。

体育特长申请顶级学校绝对不是捷径,相反,这是对天赋、资源与努力的极致考验

对于咱们绝大多数普通家庭和普娃来说,练习体育项目的好处不言而喻。

即使因为年级升高,学业加重,或者找到新的喜好和方向,不得不放弃从小练起的项目,也要保持每周一定频次的运动。

而在对接升学和就业上,我们也可以转变思路:

将体育作为申请的差异化优势,结合AI时代的各项热门专业(比如科学、技术、工程、物理、数学),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而无论练习什么项目,无论学到什么程度,学术底线不可破,校内基础要打牢,英文要学好,这些都是未来娃拥有更多可能性、看到更广阔世界的基石。

不要去焦虑娃的一时得失,也用不着发愁长远出路。专注走好当下每一步,未来就有无限精彩可能。


回应 举报
收藏

推荐阅读

无敌大薇薇
无敌大薇薇
2017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