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公众号:大手牵小手
今天这篇,有点特别。这干货,不仅仅给孩子,也给我们这些老母亲老父亲自己。
人到中年,很多人重新迷上了学习。
在抖音、B站这些平台上,公开课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内容板块。名校、名师、名课应有尽有。越来越多知名的教授走出书斋和校园,走上网络平台,面向更广大的人群传道授业。
高深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大学的围墙早已不攻自破。
听课的中年人或许曾经与名校失之交臂,或许出自名校却仍苦于内心的匮乏,在经历了生活的捶打和中年的无力后,深感自我学习才是时代汪洋里的救命浮木。
在风雨飘摇的中年,摸鱼和鸡娃之外,自我成长终于成为了中年人最后的救赎。
和年轻人迫于生存压力的苦学不同,中年人的阅历让他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也更具备无压力学习的客观条件。
不用攒学分不用写论文不用考试,完全随心随缘学习毫无压力,无比香甜。
今天就来说说抖音上的那些好资源。其实,我原先都没下载抖音app,专门为了这篇文章才作的研究,嗯,抖音也不都是带货,还真的有宝藏!
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几门“最喜欢的高校公开课”排行榜上的课程,看完你就知道这些免费的学习资源有多香了。
01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这门课程的主讲者阎步克教授,是史学大家田余庆先生的高徒。他的通选课在北大从来都是座无虚席,就连教室门口都挤满了人。
历史课很容易照本宣科流于枯燥,而阎先生讲课却让很多学生“第一次感受到历史有如此吸引人的魅力。”
他对学术的严谨性和内容的趣味性,把握得恰到好处,基本史实中穿插有趣的故事,讲起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听他的课,可以对许多基本的历史问题建立起基本的认识。
比如焚书坑儒是怎么发生的,秦朝为何二世而亡,魏晋士族政治如何形成等等。
作为严谨的学者,克制的幽默感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
比如讲到汉代儒生时,他说“他们不光要学中文系的《诗经》,还要修一门法学,双学位将来好找工作”。
提到刘邦令陆贾编写《新语》一书时,他说“陆贾接了一个科研项目”,引来阵阵哄堂大笑。
除了口才之外,阎教授的课件也是一绝。
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与图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些内容都不是在网上能随便找到的,而是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积累起来的。
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几十年功。
02
北京大学《艺术史》
第一次听北大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的这门课就被震惊到了——简直是一部口授版的艺术史教科书。
很明显他不是看着提词器或者教案在讲,而是纯即兴的口头表达,酣畅淋漓声情并茂,没有几十年的研究功底很难做到。
从“艺术”的概念入手一层层推演,将它的范围不断扩大。直到“一切人的环境和人所能看到的东西,只要不是被言说的被文字书写的,所有可以被感觉的部分都是艺术。”
最终,他告诉你“艺术就是人的意义通过一种视觉符号获得了显现和延伸的那一部分。它有时具有审美的意义,有时候仅仅具有意义。”
在谈到艺术史的发展史时,朱教授提出的观点振聋发聩——要摆脱西方本位主义,重新建立世界艺术史,加入世界各国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观念。
具体到今天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他主张“一层要恢复对自我传统的认识,一层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未来。
“在重新确立东方艺术的核心价值和创作方法时,必须对艺术的标准以及术语进行重新的认识,需要对艺术史进行反省和清理。”
外行人很少会思考这些问题,听完朱教授的讲解却觉得很受启发,心情振奋。
课程录制采用了多个分镜头,营造出深邃厚重的氛围,而朱教授的学识与口才也撑得起这样的制作精度。
讲授的过程加入了大量艺术作品的实景和配图,信息量非常大,听课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0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
对宇宙苍穹的好奇是每个人深藏心底的渴望,就算年轻时没机会接触,到了一定的年纪也会重新觉醒。
可是对于这门古老的学科,普通人常常是误解多于正解。
于是薛永泉教授不厌其烦地从什么是天文学开始讲起。
它不研究星座运程,和占星术也不搭边。但它真的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有多重要呢?
接下来,薛教授系统地讲授了宇宙的形成、星系的知识、什么是黑洞,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天文学的专业分类等等。
随着听讲的深入,大脑里许多沉睡的物理知识被唤醒,好像回到了当年的物理课上,既陌生又熟悉。
原来时光不会磨灭求知欲,只要你愿意,什么时候学起来都不晚。
课件制作得非常精美,ppt里加入了动画元素,让抽象的物理原理更加可观可感。
04
对外经贸大学《货币金融学》
什么是货币?
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和职能?
货币、财富、通货、收入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支票、本票、汇票,基金、股票、债券、证券又是什么?
利率水平、利率结构由哪些因素决定?
证券有哪些交易方式?
银行发放贷款的原则有哪几条?
即便不是从事金融行业,想要在这个时代赚点钱,也需要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才不容易踩坑。
对外经贸大学的这门课程以货币和货币资金为对象,以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中心,揭示出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制度安排等,帮助学生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形成系统的认知。
蒋先玲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条理特别清晰,对金融小白很友好。
就算是文科生,从第一节认真听起也都能听懂。
蒋教授特别擅长通过日常的生活场景来解释抽象的概念理论。
比如讲到货币必须具备”可分割性“的时候,她顺便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不发行500元面额人民币”的问题。
那是因为“大面额的钞票不会让我们变富,反而会因为分割不便而影响流通性,我们需要的是不同面额不同层次的货币品种。”
讲到“通货”概念时,她说遇到打劫时,”你肯定是把现金给对方,而不会问他要现金还是支票。”
为了解释通货只是货币中很小的一部分,她说“一个人如果只有钱的话其实并不富有。真正的富人应该还有房产、岛屿、公司等实物资产,有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
对于复杂的金融知识,蒋教授的表达简约精准直击要害,没有一句废话。
加上讲课中不时穿插的课件和视频,虽然是很专业的课程,听着也很有意思。
05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音乐鉴赏》
这是由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张璐牵头,在该校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的一门课程,从2013年起,已历经了十多年的打磨。
课程内容聚焦民族民间传统音乐,通过系统地梳理各个音乐类别的概念、内容及特点,建立起清晰的知识体系,带学生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厚底蕴。
课程以试听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涵盖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乐器和音乐。
从古典到现代,从北方到南方,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交织成一场丰富多彩的音乐盛宴。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吹拉弹打四类民族乐器各包含哪些,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与功能……
对音乐的解读并不止步于专业知识,而是对各种音乐产生发展的生活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度的解读和思考,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热情和对文化的理解。
唯一的美中不足是课程的排序稍显混乱,前后内容衔接不上,需要自己前前后后地找。
06
中国传媒大学《摄影艺术创作》
手机拍照是这个时代每个人记录生活的方式。
但你是不是常常觉得自己拍的照片总是缺了点感觉和神韵,显得平平无奇,配不上自己丰富的内心呢?
拍照片这事的确真是个技术活,里面的讲究可太多了。
对于想要提高拍摄技术的普通大众来说,中国传媒大学的这门课应该算是相当地权威和全面了。
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告诉你一幅好的图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摄影画面的构成元素有哪些,常见的构图样式有哪些,如何突出画面的主体和陪体的关系等等。
还有不同的拍摄角度会呈现怎样不同的效果。
远景、中景、近景、特写这些不同的景别在表现对象时又有哪些特点。
还有如何处理透视,如何营造画面的立体感和质感,如何处理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影调……
讲课中列举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作为范例,就像一场大型摄影展。
每天学一点练一点,就算只掌握其中几招,都能大大地改善出片效果。
而这就是学习最大的乐趣了吧。
07
广州大学《现代生死学导论》
这门课程虽然不在榜单上,但还是真心地想要推荐给大家。
24年前,胡宜安教授在学校里开设了“生死学”课程,他编著的教科书《现代生死学导论》也是国内唯一一本生死学教材。
多年来,这门课程一直深受学生喜爱,一座难求。
如今,课堂也搬上了抖音平台。
中国人长久以来习惯了对生死问题讳莫如深,然而胡教授的课堂却句句不离生死的话题。
而对于中年人来说,经历过沧桑之后再来看待这些问题,更是有着深一层的况味。
生命是神圣的必然的,死亡也是。
胡教授认为,这些问题都不应该等到死亡来临时再去考虑,而是应该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观念。
因为这事关每个人的福祉。
他告诉我们人对死亡的恐惧究竟是在恐惧什么;人在临死的时候会有哪些体验;人在得知死亡即将来临时会经历怎样的心理过程……
更多“新”的观点更是冲击着听讲者的心:
这些问题的提出,都让人们进一步去思考生命的尊严与品质,从而改变对待死亡的态度。
胡教授以深厚的学养,在讲课中大量地引经据典,使课程内容同时具备了广度与厚度。
这或许是所有人都应该而且必须要去学习的一门功课,为亲人,为朋友,也为自己。
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生命结局。
以上这些课,直接在抖音里搜索名字就能找到。
顺便附上一张榜单,挺有意思的——
行至中年,人生的大局基本落定。
成不成功不重要,成长才是终身大事。
无论是技能类、通识类、兴趣类的优质课程,持之以恒地学习都能有所收获。
这收获不在于立时变现,而在于内心的丰盈。
当学习不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人们才真正享受到它的过程之美,那种切实的获得感和掌控感让人安心,在动荡的中年重新赋予生活以确定感。
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要愿意,我们可以永远做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