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答应小溪要整理一下我们娘俩在电子产品使用中的故事,写到快五千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未经小主角同意,自曝我们荒慢学业的过往或是当下,是不是不妥。所以,又一次晃点了小溪同学。好在机智的小溪同学,把我以前写的用游戏启蒙数理化的文章和之前的问答揉和了一下发出来。白捡了一千积分,表示感谢。
后来发现朋友群里也在热烈探讨手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问题。妈妈们一边倒地认为必须干预,太难控制了!我没想到手机问题,或者说电子产品对学业的巨大干扰作用已经如此严重,几乎没有哪个孩子免受其乱。所以,又想发点儿牢骚。
1.手机问题,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没有手机,孩子也还会遇到其他牵扯学业的问题,手机只是当下教育问题的另一种体现。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新课题。
2.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恐怕是无法简单的“断其WiFi,删其APP,拔其网线,夺其iPad”就能解决的问题。你出门不带钱、不带钥匙可能都没有不带手机让你更恐慌。你打车、吃饭、网上办事、预约排队、缴水电煤气、查询路线、寻找解决方案、投诉、购物、买菜……恐怕连写个计划总结也要把百度文库打开。现在的生活离得开手机吗?
你说:我只是不让孩子玩手机,不是不让他接触手机。确定这不是掩耳盗铃?掩鼻偷香?醒醒吧!我们回不到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了。
3.不只是孩子,我们都需要对手机重新认识、重新理解、重新定义。我们有没有管好自己的手机?控制好这个了不起的“外脑”,不被它“反控制”?我们做家长的每天有多长时间是“无手机时间”?
4.不相信青少年能控制好手机使用的底层逻辑,是不相信我们自己能控制好手机。
5.使用电子产品过度娱乐的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但归根结底,是欲望的过度。
“淫”字的本意是河水泛滥,到处蔓延。“富贵不能淫”,说的是即便富贵有权势,也不能让自己的言行过分。淫,引申为过度、过分,没节制。“保暖思淫欲”,说的是沉迷在贪婪放纵的欲望中不能自拔。“万恶淫为首”实际上指世间万恶是从做人做事无节制、没底线开始的。
手机(这里代指一切娱乐性电子产品)的使用本身无对错,过度、无节制地使用才是问题。“手机淫(瘾)”的本质还是人的欲望过度。
6.什么是过度?
使用手机的时间多少算过度?半个小时就不过度?一个小时就叫过度?我看这个度,实际上不是孩子的度,是家长可以承受的“度”。
也可能说是家长认为的,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的度。拿成绩说事儿呗!成绩不掉,你就爱玩玩儿,成绩一掉马上要收紧、严控。手机成了成绩滑坡的替罪羊。
7.“爱和自由”不只是养育原则,更是家长的修行。
可能有人觉得我没遇到极品孩子就在这里“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确我应该庆幸,不过我也和大家一样,老天并没有对我法外开恩。我家高中选择不参加学校晚自习。因为爸爸属于不管娃学习型家长,妈妈属于常年加班的缺席型家长。其实早在初三下学期,“新世界”的大门就已然打开,你想关是关不上了。说我不焦虑吗?佛系吗?那是假的。修行面前,你我平等。
换个角度,真遇到极品,说明境界太高老天要赏大BOSS,应该庆幸。咱修不修得成在其次,先从心理上赢一分。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标题党了,还是说“好的心态有利于成长”吧。
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我觉得底层逻辑不会变。就像养育中的“爱与自由”,很多事启动或停下来都遵循“飞轮效应”……如果知道了这些底层逻辑,那你怎么做都不会出大问题,因为方向对了,绝不会南辕北辙。
所以我说,孩子的手机使用,你控还是放,不是本质问题。
8.根治手机瘾,无非是你我的修行。
你现在可能连孩子玩半小时手机都难以忍受,以后可能玩半天也不觉得什么。孩子没变,只是你的接受度大了。
反过来看,我庆幸我家娃能玩一天手机不动窝,说明他专注力没问题。
你往后退退,没准儿能看到的山景更阔达了。
上面说的是我们自己的修行。孩子的修行,别轻易阻断,也是需要他自己体察、感悟,在得与失、成与败、进与退中不断尝试,不断习得的。那我们是不是就干脆不管了?不闻不问。你说的,别阻断他自己的修行啊。跟我抬杠是不是?你不撞南墙就去撞北墙?
放松一点儿!关于“成瘾”的问题,其形成机制说复杂也并不复杂,自己可以寻得相关书籍解惑。但手机和烟、毒品的成瘾机制还不能完全划等号。
我本能地觉得,其实大部分孩子,你放开了让他玩手机,也不会轻易“成瘾”。只是会有一段时间瘾比较大,突破了我们做家长的可以接受的程度而已。就算是一直玩,也会有“玩够”的时候。很多真正“成瘾”而无法戒断的人,本身已失去了自我察觉、自我调适的能力,这种被割断自然能力的情况其实另有原因。归结为手机的错,甚至倡导立法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贾政”吧?那么地无奈,被自己的无能激怒,要重拳出击“宝玉”,真是可悲可叹!
总结:想怎么管就怎么管,那是你娃,也是你自己的修行。修行无所谓高低,没有通行的万用公式助你,请开动脑筋,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双修又能彼此精进的可喜可贺,实在不能双修的把自己修好也是大功一件。戒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