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前我跟他说,还有个话题要谈下。我欠一位家长一篇文章,她问我怎养引导和培养孩子追求更大的社会价值。我一直没法下笔,因为我没觉得在自己孩子教育上没做过这样的努力,我让孩子自由选择了。当然我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我希望他不仅是个自食其力的人,还能是个对社会有更大贡献,使更多人幸福的人。
我们相对而言有个幸运的环境,有个少数人能享有的教育资源。那么孩子被期望的目标或者该肩负的社会责任该怎么定义?这个定义是不是能体现广义的社会公平?以什么作为根根据等等。
都说不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公无私说的很轻巧。当面对更稀少的教育资源,更竞争性的机会的时候,孩子都会面对冰冷尖锐的问题。你是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需要这个机会到底是想做什么。你有什么值得拥有这个资源或者你会怎样回馈和贡献给这个资源以及成就更大的价值。
怎么走其实都逃避不了人生价值观这个核心问题。你每天做的事情忠实的体现你的思维,你的每篇Essay都一定反应你的价值观的取向和深度。那么问题来了,社会价值真的有更大这一说法?价值观怎么比?
是政治家的社会价值高,还是科学家的,还是企业家的?衡量标准是社会影响力和范围吗?还是社会地位或者名誉,财产?那么一介教师,农名,清洁工,服务生那真是低社会价值了?这些人或者目标为这样的职业选择的人不配享有稀有教育资源了?
孩子的回答是,人在讨论社会价值以前,都是生命,每个生命有同等的生存权利,即使是个残疾人,并不一定能对社会有贡献,还要消耗社会福利资源,可是这个生命也有生存权利。能更多提供和保障每个生命的身存权力的社会才是更进化的更包容的社会。所以不能光看give这个角度,应该是give and take两个角度以及现阶段社会之间的关系。
人已经很难单独生存,一般依附社会系统和生活基础设施。这就产生了社会资源消耗和为了得到资源而付出劳动回馈。越原始的社会,这个供求的价值标衡量准就越简单,猎物多少,子孙多少,权利和名誉等等。原始和中古时代,先卜,巫师,种族和宗教领袖,军事将领是在灾害和纷争中提供分析决断和决策方针的人,对社会的影响更大。越高等复杂的社会,需求多样,分工越细,变化和可能性多样化,价值就越多元,越随机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近代就有科学家,探险家,政治和人权领袖,艺术家,企业家等等。
人在提供劳动和服务给社会的同时基于社会的供需平衡,得到物质和荣誉回报。 1.你选择的职业的报酬是不是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需求和心理满足,2.对更多数人的利益有多大的贡献,3是不是自己所喜爱的工作,这是3个不同的价值维度。
重要的是,这3个价值维度,都没有绝对数量化标准,没有绝对的高低。就比如每个不同个体对物质欲望和心理满足的程度是不同的。受父母和家庭周围影响以及自己后天的思想及体验改变而变化,并没有固定标准。有人的尺度是自己内在的界定,有人的尺度是一定范围内的相对比较。
公交车司机服务的人群数量肯定比投行交易员多,没有了公交车司机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会受影响,没有了投行交易员最多是投资家需要自己去操作交易或者停止投资交易,钱不能生钱而已。我们生活周围这样的例子很多。尤其坐办公室的白领能体会,幼儿园的老师要是缺几个人,孩子需要早回家,白领妈妈会愁得怨声载道。可是公交车司机,幼儿园老师的平均工资都没有办公室白领和管理人员高。没有哲学家作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也许世界在一段期间内照转,可是没有街道清扫工一周,卫生环境就影响所有人的情绪了。你看,人的职业回报仅仅是这个社会的供需平衡的一个反应,不是社会价值的所有构成。尤其科学家艺术家慈善和社会活动家的社会价值更是一个复杂与短期内难以定量衡量的东西。
你的个人需求也决定你对价值的评价。比如生病的时候你觉得医生太重要了,卷入诉讼纠纷的时候你觉得当初自己怎么没去读法律,做企业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会计师要是自己好朋友就好了,去饭店的时候你有可能希望自己怎么没个三星米其林大厨的亲戚,孩子入学的时候你甚至可能想当初怎么没找个老师结婚。
所以,稀有教育资源并不能也不应该以社会价值大小挂钩。藤校必须培养政治家律师艺术家科学家,人权人士慈善家的话,那一定会走向畸形的教育。教育资源在入口的地方应该体现社会公平,给与更多难以得到这个资源的群体更多的机会来改变命运和成就梦想。在出口,即培养目标的地方,应该有另一种宽容,是给与机会找到自己的真正人生意义。没有绝对的价值高低,做自己想做的事,认为对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至少每个人必须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是自己的工作。会有一部分人优先人性中的贪婪和功利,得到更多却付出更少。甚至有人一辈子也不用工作,只消费就可以。也会有人把幸福定义为使别人幸福,定义为去做别人不愿意的牺牲。
当然3个维度的优先顺序和强度高低不同,就鲜明的成为独一无二的不同个体。比如名利和个人得失优先的,把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定义为金字塔顶端某个百分比的人,或者是人权福祉医疗急救,多数人需求的,或者仅仅是热爱某一工作,比如就是醉心做个手工面,传承传统戏曲等等。
教育就必须给与人以在上述3个维度中做选择的自由和思考的能力!稀有的教育资源只能做一些无奈的选择和淘汰,让一部分人去得到找到他们人生答案的更好机会。而更好的人类未来产生的概率会在这些人中多一点点,那么就是教育的幸运了。人在上述3个维度中做出怎样的选择,成就自己和人类社会更大的幸福,这种未知才应该是所有教育的根本驱动力。
可以有多种选择和评价,你会喜欢和评价与自己相近的价值观,去排斥不同的也可能接受它们的存在。更稀有的教育资源不是为了更划一的“更高的”社会价值而存在。而是为了更好的人类未来,在更广义的社会公平,人性本身的弱点与世界变化的不确定性中寻求抗风险与变革间的平衡。然而什么是更好,我们并不知道!
我们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但不阻碍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寻求真理。Learning is life,life is learning。只有人会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因为思考不断改变,不断改变而思考。
所以,想通了这些,你会自然找到自己的答案。你会知道自己是不是要去为了稀有的教育资源拼个头破血流。你会看见更多的事实,发现更多的机会和社会变革的需求。你会理解很多人不喜欢哈佛,不喜欢普林斯顿,也能理解并赞美所有这些爱与不爱名校的人们。哈佛和普林斯顿的毕业生也有平凡默默无闻的学校老师,职员,书店老板,也会有大律师,企业家,政治家,医生,各色都有,一如别的学校。不是每个名校毕业生都会有一生“辉煌”的成就。也不是每个普通大学就没有“辉煌”成就的人。但是每所学校真的风格不同,味道不同,年代不同所呈现的味道还不同。就像同一个艺人歌手,不同年龄段的韵味还不一样一般。
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为什么,去尝试改变或者坚守信念。让孩子们去找Fit他们的学校,找到他们自己喜欢的,想要的味道。
我们可以试问自己,我们在自己的人生答案里,有多少选择的自由和能力。我们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影响给孩子多少,或者让他们有多少选择的自由和能力。这就是你对教育的真正期待!我从心底希望更多的家长思考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答案和让孩子们怎么去做他们自己的人生答案。
可是有很多家长还是把孩子的教育等同于获得更稀有的教育资源,觉得名校的录取才是孩子教育的“成功”。这就有了倒的推理,名校喜欢怎样的孩子,除了考试成绩,还更青睐怎样的内在,是不是“更高”的价值观取向会被认可。于是就有了为了表现更善良的人性和思想境界的支教和社会义工,为了表现“更好”的内驱力(非功利)的Leadership而去积攒活动,为了体现智力水平的竞赛活动。。。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把家里的米拿去学校,说是从米店的门口扫出来的,仅仅为了做三好生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都不想想,这么多孩子从米店门口扫到大米,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米店啊。这个事情让我深刻体会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地让你做个口是心非两面派的氛围是多么可怕。扭曲的社会现实是怎么来的。我们一直说教育是素质教育,可是民度和素质为什么一直难以真正提高。关于中国和日本的教育根本不同在哪里有个说法,中国是教育人怎么不被骗,日本是教育人一定不能撒谎。所以就有了民度大概率的不同。
还有很多家长,一厢情愿觉得游戏网络小说都是浪费时间,只能读名著只能做题只能搞乐高机器人围棋钢琴才是正经,否则就是不务正业。也许这一厢情愿里会成就一些学霸牛娃,请小心一种风险,就是两面派。一定有一定比例的孩子会成为压抑自己内心,在学校或家长面前努力做“优秀”的孩子。这种一厢情愿的强制千万不要做过了头, 因为名校从来不会给出明确的录取定义,什么是合格的“优秀”。就是因为一旦有了定义就会有人倒推去做,去按照这个模子套孩子。最后只是成全了一些培训机构和顾问,造就了一个伪教育市场。
和孩子在看门诊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个话题。我们互相在心灵深处认同对方的思想,互补了一些思维角度和范畴,我们互相看到对方的成长变化。作为平等的人,我们互相尊敬和热爱。谢谢孩子让我完成了又一篇文章。
PS:关于社会价值高低,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最近引起热议的“全职开小面包店”的浙大医学硕士:为有趣的事改变了下计划”都市快报3月22日报道:31岁的黄晓斌最近火了。一篇《浙大硕士学医7年弃博卖面包!爸妈蒙了:初中毕业就够了……》的新闻在网上热传,“医学研究生毕业卖面包”也上了微博热搜榜。
PS:和孩子谈起藤校之Thinker和Doer一说。也许本文会有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