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最常用的几张表#
在娃成长过程中,用过不少表格,比如艾宾浩斯曲线表来记录诗词背诵,一日时间表,以及21日打卡表。小花生征文正好提示我做个总结。
一、古诗词记录表
随着鸡娃大众,我家在一二年级也走过课内提前背,校内补充背,课外再补充的古诗词启蒙路线。古诗词背诵的表格平时采用手写版本表格,按照艾宾浩斯曲线安排复习时间。一个学期以后我会总结一次,形成课本诗词,校内补充诗词,家庭补充诗词目录,一是统计诗词数量,二是形成目录,有时抽查。手写的好处是灵活,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严格按照艾宾浩斯曲线的日期进行复习,但是便于妈妈在抽查背诵的时候有个参考。
一二年级用的古诗背诵表格
一学期更新一次的诗词目录,分课本,课内补充,家庭补充三个目录
这个表格在1-3年级用的还比较多,因为要兼顾课内、课外的古诗词。到四年级以后,很少课外补充古诗词了。而寒暑假都是以整本古诗文阅读,就是孩子在书本上标示一下,并不需要繁琐的重复的记录。而我的记录表格,改为在墙面上张贴一张古诗词背诵小书架,简单而且实用。
四年级用的古诗词简化记录表,重点在于足够大,张贴显眼,可擦除。今年改成阅读书目记录表
随着表格的简化升级, 妈妈的古诗文辅导重心也从追求背诵篇数转变为赏析和探讨。记得前几天晚上和孩子邻近的很普通的迷你公园里散步,周围很黑,很静,唯有一条小河和几块破石头被清冷的路灯照亮,他坐在石头边,竟然说,“妈妈,我觉得这里像 鸟鸣涧 ”,并且改编了这首诗:
“人闲梅花落,夜静春山空,弹弓惊黑鸟,时鸣春涧中。”😅😅😅
心中有诗,眼里平凡的景色也就有了诗意。
二、单项任务21天打卡表
刚上一二年级的时候,不论是做家务,还是完成妈妈牌作业都用过类似的表格,有的是一个任务21天,有的是一张表格上记录不同的任务。优点是奖品如果足够有吸引力,表格很有用。但残酷的事实是,如果这个习惯是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或者内心接受度。不打卡之后,该习惯很快就丧失了。所以这个打卡表在3年级以后就很少用了。
三、每天任务清单打卡表
三年级开始使用,并且在假期末进行数据总结。优点是简单好用,适合已经有一定的自律性的孩子,能够安排自己的学习日常,用打卡表进行视觉提醒。可以说,当时我觉得这张卡很有用,可此时我却觉得这张卡弊病很多。
三年级放学后/假期日常任务完成记录表
三年级寒假数据统计表
回顾这张卡,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和其他的低年级妈妈一样走入一个误区,就是总以为利用打卡,可以让孩子在打卡的激励下做更多的事情。然而,孩子因为打卡而不是基于兴趣所做的事情,真的对他来说很有用吗?
和后面高年级使用的升级版任务表,这张卡上的任务量大,复杂。从阶段性统计表统计数据看,总完成量绝对是高于后面高年级我所使用的打卡表。可是再次看这张卡,我看到的不是贴上的贴纸,而是留下的空白。所以说,这张打卡表在我家至少有三个弊病:
1 让孩子的课后时光忙忙碌碌,我却还会因为各种没完成任务的焦虑
2 表中各项任务都不是每天必做,而是轮流做,单独使用这张表没有形成日常规律
3 如果一个孩子的天生气质就是悲观者,那他看到的不是完成项,而是没有贴上贴贴的空白项。
长远来看,这张表在我家是弊大于利的。幸而我家孩子时常“起义”,所以这种记录方式也只用了半年。
四、初级的时间-任务打卡表
一二年级会跟孩子一起讨论一日任务,打卡板,打卡本都用过。讨论任务的时候母慈子孝,尤其是孩子当下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但假期在家其实每天都有意外,不论如何减少任务,都时常不能按照既定时间完成,时常造成娃的情绪崩溃,或者是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比如吧家里的时钟往后调整一个小时,或者吧钟藏到被子里。所以这个表格使用时期很短。后来我才明白,其实表格并没有问题,只是我的使用方法不对。所以,又有了升级版的时间-任务打卡表。
一二年级用过的时间计划本
五、升级版的时间-任务打卡表
在四升五的暑假,升级了打卡表,可以说是每日任务清单和时间任务打卡表的结合。第一是列出比较粗线条,具有一定弹性,有有重复性的时间表,让每日生活有规律。然后再把清单和积分关联,每日对完成的任务进行积分总结。暑假进行的不错,五年级寒假再次沿用。目前平时用的表格,就是下面这几张表的简化版。
四升五暑假计划表和完成情况统计表
暑假制定的作息时间表
每天总结表,自己加分,妈妈写评语
六、总结
每一种打卡表都各有优势,在孩子成长期间都承担了记录和激励的作用,也有很多不完善。
过去,我认为记录表是为了“高效度过校外时光”,所以表格上的内容越完善越好。表格要漂亮,有吸引力。现在,我认为用好计划表、记录表是为了“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而学习任务难易程度是为了配合习惯养成来设置,而并不是越高越好。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此后我列入表格的学习任务必须是“孩子认为可完成”,并且要有合理的闭环反馈。
比如,目前我的计划表、记录表使用有三个环节:
1. 计划表的设置要以父母和孩子共同协商,共同认可为前提;
2. 记录表既要有弹性,也要有边界。记录表执行初期设置“试行期”进行调整, 正式执行期以每日反馈机制来保持有效性。
3.要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庆祝来增加成就感(“经常庆功,才会成功”)。
三个环节的实施,不仅是引导孩子养成做事情有闭环反馈的习惯,而我自己也养成了闭环反馈的习惯。所以我把详细的操作方法整理成文,下次使用表格时就会再回顾一下,哪些是经验值得重复,哪些问题需要避免。
总之,完成更多任务只是表格的初级功能,而培养成就感、自我管理能力才是记录表的高级功能。对父母的考验在于,有时初级功能和高级功能并不能兼顾。 如何取舍?就看父母的初心是什么了。
计划表,记录表用的恰当就是一种利器,但如果父母期待过多,任务过于复杂,表格就会成为破坏亲子关系的利刃。更糟糕的时,孩子会反感用表格管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