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的益处不必赘言,就我个人而言,大概是三年级读完了《上下五千年》,不论是语文成绩还是思考方式,成长中感到十分受益。家里有个当高中语文老师的姐姐,小时候会交换着看书,现在也会就文史问题做交流。
芸芸众生,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走过的路、看过的书、取得过的共鸣,都从个体角度印证了少年读史的有益。
90年代是个全家坐在一起看古装电视剧的年代,那时接受历史故事会容易一点,对比现在,给孩子讲历史故事,比过去要难;况且历史故事一定程度上带有意识形态和阶级的概念,很难讲明白;再就是受限于年龄的理解力问题;我是从孩子6岁开始渗透,如今一年半过去,感到比较顺利,孩子也比较有兴趣。
第一阶段是成语故事,利用的是接近10个月的碎片时间,完全是坐车时间,听完了凯叔讲的99个成语故事,看起来进展非常慢,但是比较扎实。
听完一个故事,我们有时会适当和他交流一下,有时是补充一点背景知识,有时是就凯叔的提问引导他思考,有时是联系生活运用一下这个成语。
在这期间,横向补充了《写给儿童的成语故事》(步印)、《凯叔成语故事》,钱儿爸的成语故事音频、部分历史书。
总体上感到孩子对读历史书的兴趣不大,我总结是心智还不太成熟,积累也还没有到位。
凯叔成语故事中有草船借箭、过河拆桥等三国典故,所以第二阶段,我果断给孩子选择继续听凯叔三国演义。
第二阶段是“质”飞跃的阶段,大概6个月时间,从桃园结义一直听到了白帝托孤,后面由于我实在不忍心,把音频停掉了。
这个阶段,孩子非常过瘾、如痴如醉,沉浸在了那个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年代,我也在一个个片段中,仿佛回到了和祖父祖母、爸爸妈妈一起看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美好时光之中。
横向地,家里补充了乐乐趣的《揭秘三国演义》、《凯叔三国演义》以及《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林汉达历史故事》《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中三国部分。
期间,还买了三国人物小颗粒玩具,有时能看到三英战吕布的画面,有时也能看到骑着赤兔马的吕布和骑着恐龙的蜘蛛侠正在舞刀弄枪,旁边观战的是沙大力和植物僵尸,真挚的童趣。
受限于家长精力,这个阶段与孩子的交流不多,多数是默默地帮他提供资源。不要小看孩子的价值观与判断,虽然他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立场,却也坚定地告诉我,吕布武艺高强,但是不喜欢吕布,他最喜欢典韦。
第三阶段是正式串一遍中国历史,这也是我给孩子定下的年度目标之一,比我自己小时候提前了2年,但是他可以获得的资源要好于我很多倍,所以有时看到网上说,这么多年的努力,不就是为了孩子能在更高起点看世界,会有点认同和共情。
这个阶段,主线依然是凯叔讲历史音频,有了前两阶段的铺垫,这时,孩子在方法上和主动性上已经有了进步,他不再满足和依赖于音频的进度,而是自己开始主动大量阅读历史书。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套书,还增加了《凯叔讲历史》《幼儿趣味中国历史绘本》和《给孩子的史记》,家中墙上贴了历史年表,这么多资源,共同促成了孩子能自主探索,兴致勃勃地学习着。
最近暑假,从网上找到学而思朝代歌,每天洗澡后看一会儿,这个课程很有名,看起来也不错。
同时,还找到一个王恒屹、周昭妍(Miumiu的那个南京小萝莉)的节目视频,孩子看完以后,也饶有兴趣地自己抄写和背诵了这个版本的朝代歌,可见是真的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