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初三毕业班,小学接触手机、 pad 各类电子产品,从开始“蜻蜓点水”式到后来“无法自拔”式,再到现在“和风细雨”式,我们都经历过,现在回想也是颇有心得,娃说我侦查能力很强,呵呵,能不强么,身上的那些囊肿和结节也不是白长的。
小学时,我们秉承不影响孩子合理社交的原则,觉得还是应该给孩子接触点游戏,但是游戏这东西,一旦接触,就是给孩子打开了一扇门,有人可以通过这扇门提升社交能力,有人只是打开了游戏之门,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好不巧,我家的是后者。玩的搭建类游戏,班级不少孩子在玩,娃有时候玩的起劲停不下来,一小时接一小时,约定时间到即便放下了,还是会恋恋不忘,无心学习,对各种攻略书籍也是爱不释手,把书藏在作业下面、睡觉偷偷躲在被窝看都是常有的事,当然最重要的是,每次游戏结束,娃的情绪波动很大,需要花费长时间才能平复,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尝试各种方法改变,回想起来,有效的做法还是有的:利用原版攻略书籍替代中文版,这时的孩子还时比较好引导(忽悠),我说这本书还没中文版,书店里的中文版太落后了,咱们看原版的多厉害……对于有一点原版阅读能力的孩子来说,当时能力还达到看懂攻略的程度,但是还会硬着头皮看下去,有了第一本的开端,我开始到处搜罗周边相关书籍,娃看的开心,妈妈找书也开心(因为强行拉升了阅读能力),有些书籍内容其实跟攻略没有太多关系,但是因为挂了个名头,孩子还是愿意看。
8级Minecraft: The Island 我的世界: 海岛130人有 · 评价96 · 书评1
8级Minecraft: The Crash (An Official Minecraft Novel)105人有 · 评价70 · 书评2
6级Chasing Herobrine: An Unofficial Graphic Nov...1人有 · 评价1
9级Minecraft Dungeons: The Rise of the Arch-Illager: An Official Minecraft Novel23人有 · 评价13
时间长了,娃渐渐也忘记了游戏本身,当然这个过程中还是要严格控制游戏时间。同时发展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偶然的机会娃接触了千奇百怪的纸飞机,从开始的感兴趣,到后来可以说很痴迷,因为需要动手操作,基本不会占用孩子太多思想负担,每天很快写完作业,开始跟着国外 up 主折纸飞机,曾一度在班级掀起折纸飞机热潮,也会送别人各种飞机,游戏没能达成的社交功能,纸飞机做到了!渐渐的游戏淡出了娃的小学生活。
进入初中,学科的增多,学习任务渐渐加重,身边的同学讨论游戏的人多起来,娃不止一次说起,言语中满是羡慕,我们也觉得孩子大了,不可能一直禁止游戏,而且相信孩子自控应该比小学时强了,于是渐渐放开,这次孩子选择开放式冒险类网络游戏(某知名游戏公司热门游戏),开始小长假玩,后来周末玩,初一开始,学业难度不大,而且娃沿用小学学习习惯,成绩波动不算大,但初一下,一周一次的电子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他开始夜里偷偷用旧手机刷游戏类短视频,根据我的手势或者玻璃反光破解pad密码,哪天没注意平板没收起来,他可以将外壳脱下,夜里拿着平板玩,白天装好外壳放到原处……而老母亲敏锐的洞察力都是在这一次次的明察暗访中锻炼出来的,娃说,我是一个侦查能力很强的人,每次他搞到电子产品玩不了几次就被我发现,我想说,老母亲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叫反常必有妖?当一个周末玩的不想睡觉的娃突然想早早关灯睡觉时,当娃提高音量跟你说他没有,但是眼神不敢和你对视时,当他出现莫名其妙的情绪时,咱们的“雷达系统”应该工作了……在一次次侦查和反侦察中,来到了初二下,各科难度增加,家长会上老师说孩子压力会增加,可以适当给予休闲放松空间。尺度的把控对家长来说有点难,毕竟孩子不一样,标准就不一样,娃对游戏的恋恋不忘占用了太多学习精力,娃说,如果他能想小g一样能心无旁骛的做一道题自己的数学还可以提高很多,但是自己做不到,他会想着游戏里的情节,想着还有多久能抽卡,想着万一抽不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怎么办?想着什么时候出新版,想着周边新品什么时候发布……游戏并没有让他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起到放松的作用。初二下的学习需要更多的精力,也需要很多及时正向反馈,以及学习方法的更新,但是一次次的负反馈增加了学习压力,双重压力之下,娃看着比之前下降100多名次的成绩垂头丧气,我第一次很认真的问他,打算怎么办,需要我们做什么?娃让我和爸爸出门,给他单独的时间思考,再回来时,给了我一张纸,写下了他的想法,其中对于游戏的想法:卸载让他又爱又恨的网游,所有电子产品由我保管,周末不超过30分钟的单机游戏时间……最终在我们共同协商下,形成包括游戏、运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三方协议”,协议里对于游戏,娃想放在暑假玩,平时就玩简单的单机游戏,之后的几个月我们严格按照协议执行,但是在时间管控上会给他一定的通融时间,毕竟玩了一半的游戏,会给人半途而废的不畅快感,娃渐渐没那么颓废。但是压力一直在。期中后的春游,看到同学在外面打牌,娃对斗地主产生了兴趣,爸爸说,这有什么难的,立马上手教起来,连带我这个从来不碰牌类的人也要学,接下来的1-2个月,每天作业完成,就是家庭纸牌时间,我们在家里打,在湖边的餐桌上打,在公园的长凳上打,在景区的茶馆打,娃渐渐卸下心口的压力。期末成绩也逐渐追回,同时娃对枪械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
暑假来临,我们如约对娃的游戏解禁,但是娃自己想了再想,这个游戏也不是非玩不可,我说你不是很喜欢里面的新角色吗?娃说:抽中的概率太低,除非一直玩,但是如果我不去抽,他一直在那儿,就永远是我的……娃依然喜欢那款游戏,会看相关的视频,暑期带着娃参加了漫展,看到了各类游戏展示,玩的非常开心,娃觉得这个暑假超值,并且决定中考后要一定去 cos 一个角色,带着他的枪械装备……新的爱好渐渐取代了对网游的执迷。
初三,我们对电子产品的管控逐渐放松,娃也不再琢磨怎么绕开我们玩游戏,周末2-3小时的电子产品自由使用时间,以战术射击类网游为主,娃还是比较能收放自如。偶尔瘾上来时,稍加提醒即可,不纠结,不内耗,学习有了很大进步,也进入了良性循环,有所起伏,但充满斗志。如今寒假每天2+小时的游戏时间,与大量刷题任务没有冲突,至此,游戏对于娃,确实实现了放松解压美好愿望的一半!剩下的一半是如何脱离大人协助,能够自我管控……
回头看,电子产品管控标准从来不是按时间长短来定,而是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影响程度为标准,能够走到如今令我们比较满意的状态,总结如下:
1、 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一切青春期问题的关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孩子对你闭口不谈时,大人连问题都找不到,又怎么能帮助孩子解决呢?在管控电子产品时,不可避免发生冲突,但一直告诫自己,为我们的关系留一线缓和余地,绝不动手(动手也打不赢,没准还失了当父母的威严),控制好情绪,发火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但不是发泄情绪的方式,所以,在无法控制情绪时选择闭嘴,还是无法控制的就远离孩子。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发自内心的赞美他,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果能加入他的爱好最好不过,娃之前对爸爸言语上总是很炝,但是陪打了半学期的斗地主,现在对爸爸态度温和很多。
2、 孩子对我的信任和依赖。孩子愿意开口寻求帮助,是出于对我们的依赖,能够确实帮助到孩子,是增进信任感的关键。但是如果多次得不到有效回应或者对解决问题没起到助力作用,孩子大概率会选择独自面对,如果能解决,自然会信心倍增,否则可能就一蹶不振,所以,让孩子独自面对问题是把双刃剑,于我们而言,还是希望和孩子共同面对,一起解决。
3、 放下焦虑,等待适合的时机。主要是针对父母,面对孩子不断下滑的成绩,不可能不焦虑,不要说重高,能有高中上已经成了我们最大的心愿,可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成了我最最担心的,于是帮孩子走出困境,重塑信心才是重中之重,成绩已经不是我们关心的,也许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空杯心态”,放下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用行动直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等待时机合理介入,名次的断崖式下滑是个契机,更直接点,这样的下滑是我们预料之中的,外人包括父母所有的大道理,都抵不过孩子一句“我想要”,也只有在最直接的“证据”面前,孩子才会想到需要改变,不然就是温水煮青蛙。
4、 孩子自我要求和努力。成长、学习的主体是孩子,父母的再多付出终究是外力,娃当过学渣,也做过别人眼里优等生,问他现在最大的体验是什么。“对自己要求高了,这是面子问题,不能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