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不该去好中学(转载)

2021-3-9 14:25 原创

孩子该不该去好中学?

作者:郭蓬蓬

即便去北大、去清华去看,原本很好的孩子在进入新环境中,也会迅速拉开差异。

而且诡异的是,总会有几个长期名列前茅,一小部分长期垫底甚至不学了,还有大部分在中间混混。

去到社会上也一样。少数几个创业公司迅速做大,成为行业龙头。而大部分艰难度日,最后总会有一些关门倒闭。

就教育问题来讲,如果孩子掉队,家长往往会怪孩子主观不认真、不努力,把大部分责任归结为孩子自己的问题。

但如果通过建模,把每个孩子的参数设置相同,结果却依然产生明显的分化,就很难再这么解释了。我们不得不考察外部因素的影响,得到跟常识完全不同的结论。

首先我们假设:

1、对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老师的激励资源,倾向于分配给这次表现较好的孩子。而孩子获得老师的激励之后,倾向于下次表现更好,这是一种正反馈加强过程。

2、学习知识时,单个知识点掌握稳固的话,有助于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激发学习积极性;也更容易学习那些以此知识点为基础的高级知识。这也是一种正反馈加强

虽然大家初始水平完全相同,可仅仅因为一开始的运气,最终形成了显著的成长差异:每个班都会有一些特别好,也会有一些特别差。这和真实的班级情况特别相似。

我去仔细观察了这些“好学生”的成长过程,发现它们在开始阶段,都有某种程度的“特别幸运”,

真实学生分化模拟

你可能觉得,真实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学生水平完全一致呢?这确实只是一种抽象,为的是考察随机性对优势累计的效果。结果证明,开始阶段的“运气”特别重要。

总共模拟了3次,我们只拿第一次的结果分析一下。数据模拟表明(表格):

初始水平特别好的孩子中,最后包揽了全班的前五名;

初始水平一般的孩子中,只有4个进入到了前10名;

而初始水平很差的孩子中,只有1个进入到前10名。

即便考察模拟总量,差生逆袭的可能性都很低,总共60个初始一般孩子,只有12个孩子进入到前十名;总共45个初始很差的孩子,只有3个进入到前十名。

模拟的结果说明,形势相当残酷,好学生总会一直好下去,差生逆袭的可能性太低了。这是典型的马太效应。

分析原因。如果入学的时候就很差,他既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又很难消化好新的知识,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建立起来,几乎就无法扭转了。

反观好学生,如果一入学就综合素质极好到遥遥领先其他人,他的好学生定位一旦建立,就很难差到哪里去了。在模拟中,最差的一个,也就落到了第8名而已。

所以我们不难得到结论,对于学习这种正反馈极强的系统,初期优势是特别重要的,这也就是那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真实意义。当然,现在家长把这句话理解得过于偏颇,以至于反过来提前摧残孩子的学习欲望,这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经常与一些学霸家长交流,他们在孩子学习的初期,就想方设法帮他们争取到领先优势,争取到学校的激励资源。这是极为明智的。

孩子初期的学习习惯、动机、效率都有了保障,又获得了好学生的自我定位,深得老师的认可,小学阶段的学霸地位,也就算牢牢保住了。

鸡头还是凤尾的选择

小学毕业之后,大家要选择去合适的中学了。历来,新环境的适应,都是一个特别重大的问题。

不少小学学霸,到了初中名校里很快陨落。大家可以看一下初中名校的中考录取率,以一中为标准的话,没有超过30%的。即便在上海比较好的*华初,当年进入的可几乎都是全市前茅的孩子,居然也有超过60%连四大都考不上。

面对这个数据,不能不让人产生疑惑。

去哪个学校并不是最重要的,在学校里的位置才是。翻译一下就是,如果去人大附,华育,兰生复旦这种名校只能排在中下,不如去公立中学重点班,去当领头羊。

对,这就是一个鸡头和凤尾的选择问题。如果之前仅仅是猜想,我们来用数据模拟一下。

现在升入初中了,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去顶级名校,但在班里属于比较差的。第二种,去公立中学,在班里属于比较拔尖的。我们把上述条件数据化一下,仍然每班40人。

名校的学生水平划分3档:特别优秀的5人,实力为100;

一般的20人,实力为25;

较差的15人,实力为5。

公立中学的学生水平也划分3档:

特别优秀的5人,实力为20;

一般的20人,实力为5;

较差的15人,实力为2。

而我们这次要考察的个体,它的水平是20。在顶尖名校里属于中下,在公立中学里是前茅。

考虑到顶级初中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会更好一些,我们假设顶级初中的反馈量是公立中学的1.5倍(即每次被抽到后增加的球数)。

模拟结果如下(模拟10次的平均结果):

首先来看一下顶尖孩子的对比,因为这是大家最喜欢的指标。如图,确实,顶尖初中的学霸比一般初中的学霸,水平明显高一个层次。

但这是应该的呀。首先,他们入学的时候水平就高(分别设置为100和20);然后顶尖学校的激励资源总数又高(设置为一般学校的1.5倍),没有理由不领先的。

因此,我们的家长喜欢盯着这一部分学霸,给孩子们选学校,而不管孩子自己的水平。说实话,这有些盲目。

还是让我们看看一开始关注的孩子吧。他的水平是20,在顶尖初中的中游水平(25)略低,但在一般学校里,属于顶尖水平(20)。我们看看他在两所学校里的差异(模拟了5次,结果如下):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个孩子在普通学校的水平,要远远好于在顶级学校。我仔细去看了一下他的成长曲线,发现他在顶尖学校里,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很难获得激励资源,因此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根本毫无机会逆袭。

但在一般中学里,他大都处于领先地位,总是能吸收到激励资源,转化为自己的进步。这种累积的速度,虽然不如顶尖学校里的学霸,但比顶尖学校里的学渣,还是要快多了。

我们可以找其中一次的模拟结果,对比一下:

在顶尖学校里,孩子排在末尾位置,虽然学霸们整体水平很高,但是追不上啊,反而处在他们的阴影之下,水平只徘徊在200多。

在一般学校里,虽然学霸质量不如顶尖学校,整体水平也差多了。但孩子处于领先位置,始终还在积累提升,水平达到了1200。

究竟孰优孰劣,一眼便知。如果说一次模拟还有概率性,我们统计了10次模拟的平均值:

环境最终水平在顶级初中314在普通初中817

孩子在普通中学的水平,要比在顶级初中高很多。

最后,让我们找一张最能反应现实情况的对比图,来作为结尾吧:

看似顶尖中学无论是尖子生水平、数量还是平均分,都比一般中学高很多。但这和个体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看到,孩子进入到顶尖中学,排名第16,成长水平为405;而如果孩子去一般中学,排名第5,水平832。后者遥遥领先前者。

而这几乎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刻意挑选了这次模拟,就是因为孩子在顶尖中学里,还算是进步了(进去的时候可是排名靠后的,现在进步到第16名),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但即便如此,因为择校大策略的失误,依然无法扭转成绩落后的事实。

小结

本文主要模拟了两个过程。

第一个:相同起点的随机分布问题。

这对我们孩子初入小学,有比较大的启发。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绝对水平有差异,但在学校内部的正反馈循环还未建立,因此由老师喜好、教学风格、以及各种偶然造成的初期反馈,会显得相当重要。

高明的家长,会在这是密切跟踪孩子的各种反应,与老师沟通,竭尽全力让孩子能够快速适应学校,培养出好习惯,和老师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孩子喜欢上学校、喜欢上老师、喜欢他的课堂和书本。

为数不多的激励资源,会被快速适应的孩子抢先获得,他们会占据班级团体中特别稀缺的“好学生”的心理位置。而一旦老师和他都认为自己是个好学生,他就真的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好学生了。

至于如果一时落后了,仅靠孩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很难打破这种相当牢固的反馈循环过程。这时候,家长需要额外花很多努力,从外部给孩子一些正反馈,以满足他成长的需求。不然,孩子很容易渐渐失去竞争地位,沦为不受关注、甚至经常被打压的差生。

而通常家长的行为是什么呢?数落、嘲讽、责骂甚至是殴打,无论其中哪一条,都对培养人帮助不大。帮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进步,帮他们找到合适的小环境、小圈子、找到自我认同感、建立自信和追求卓越的品质,这才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个体毕业生的新环境选择问题

环境并无绝对的好坏,关键得看对谁来讲。顶尖名校看起来尖子多、名声响、环境好、面子足,但孩子假如水平不够,却非要向里挤,可能意味着惨淡的的结局。

一个很常见的误解是,如果孩子周围都是好学生,他就会被影响着奋发图强。但就我了解的中学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看,这得看水平差异的幅度。

如果水平差异太大,比如上课提问,一个孩子还没看完题,另一个已经报出答案了,那这么折腾几次,前者很容易就失去信心,彻底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而如果你是个很好的学生,有勉强和对方PK的实力,这时候的竞争压力才对激发学习有帮助。对于差生来讲,很难享受到这种竞争的福利,反而很容易被余波给摧毁。

模拟的结果,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给我们择校以明确地启示:

去哪个学校,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关键是你能够在哪里保持领先(或者有通过努力获得领先的能力)。因此,择校的时候,明显需要分类讨论。

如果是顶尖的学生,毫无疑问该去顶尖的学校,因为那里竞争更强、输入更多,只要你能获得优势地位,获取激励资源,显然是比在一般中学成长更快的。

如果只是勉强能够上名校的门,估计进去就是垫底,这时候就要慎重了。上面所说的所有优势,可能都不再和你有任何关系,甚至只会摧残你:竞争压力大让你没自信、知识学得多学得深你根本理解不了、激励资源多可你根本没能力获取,时间长了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这种时候,不如选择一个稍好一点,但不是那么顶尖的地方,只要能够保持优势,即便成长缓慢一点,也会比在顶尖环境里备受摧残要好得多。

至于实在太差,到哪里都没法领先?不好意思,这真的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许学习之路已经提前向孩子关闭了。高中录取率不足50%的数据告诉我们,这并非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这时候,就不能全部指望孩子能通过努力,来实现大逆袭了。应该去找一些其他的方向,让孩子提前去布局,争取在另一个领域里获得优势地位,为以后走上社会打好铺垫。

归根结底,你会发现,真正重要的,仍然是孩子本身的素质。短期的运气、或者关系,可以让他一时进入到好学校里,得到面子上的满足。

但长久来看,人不可能因为偶然进入到一个环境里,就变得和环境一样优秀。事实上,它是反过来的:人有多优秀,才能融入多么优秀的圈子,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至于家长能做的,大概有以下几点:

1、心法层面:提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这是求学、乃至一生的根本。

2、战略层面:帮助孩子分析适合他的环境,一个准则是,环境有一定的竞争压力,但孩子有能力通过努力保持领先。

3、战术层面:在孩子进入新环境时保持敏感,动用一切能力让他尽快融入环境,获得反馈。

显然,心法>战略>战术。因为综合素质不行,是找不到适合他的环境的;而连环境都找不到了,战术层面的细微调节,就毫无用武之地


回应13 举报
赞22
收藏81
4年前
进入大学之后和中学不一样,老师关注也没那么多,全靠自己。观察是认真学习的就会成绩好。
4年前
有类似衡水中学那样的学校来的,开始延续高中那样朝七晚十一地学习,成绩前几名,然后感慨越学越没劲,第二学期开始打游戏,很快学习就下去了。学习还是要自驱才能长久啊。
4年前
很解惑的一篇文章
4年前
孟母三迁,存在总是有其合理性。黑马可以有,但总是少数
4年前
小AJ 孟母三迁,存在总是有其合理性。黑马可以有,但总是少数
乾坤未定,
此时不搏待何时。
4年前
子鲤 有类似衡水中学那样的学校来的,开始延续高中那样朝七晚十一地学习,成绩前几名,...
内驱力➕1
4年前
说的有道理👍👍👍👍
4年前
分析得还是挺到位,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和选择
4年前
好中学还是非常重要的
4年前
学校的学习氛围、一起努力的同学都是成功的加分项
更多
发布

推荐阅读

五月云纷飞
五月云纷飞
2014
作者热门日志
小学语文学习进阶路线实操(一)字词篇  赞352 · 收藏2543 · 评论54
小学数学校内(一期工程)完工纪念❤️  赞285 · 收藏1492 · 评论144
弯路娃的英语启蒙100天大总结  赞278 · 收藏1328 · 评论133
小学数学教辅分级  赞147 · 收藏1291 · 评论29
小学数学知识框架图-分年级  赞126 · 收藏1038 · 评论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