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学习古诗词

2022-2-15 20:25 原创 · 图片1

读经典是“磨性子”,也是思想爬坡,虽然有些难和累,但每上一个高度,都能有所收获。

——温儒敏

这篇文章是写古诗词的学习(不是文言文,请注意区分)。主要从“课内教材和课外书目的关系、课内精读和课外精读的关系、知识和审美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

01

第一个问题:课内教材和课外书目的关系

没读过不等于没学过。因为考察的就是迁移能力,如果都学习了,那么考察的就是背诵能力了,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不大。

——温儒敏

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他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材料。入选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的文章,无论是文体、修辞、语法、还是文采、思想、内涵,都极具代表性,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起的是“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一叶知秋”的作用。可供入选的文章有很多,而这些入选的课文只是例子,它的目的在于:发挥教材举一反三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经典名作,孩子们通过对作文的阅读、分析、理解,认识了解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那种生活、那种特有的情感,从而经受一次心灵的历练。但是,作为教材的作品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仅仅让孩子们从教材到教材,从课本知识到课本知识,拘泥于“本本”,不能举一反三,跳出这个“例子”,超越不了这个“框框”,也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学语文,不是学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示范、一个载体,要想学好“语文”,得把世界当教材,而不是把教材当世界。

从语文教材到语文考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从记住到灵活运用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是有阶梯和层次的。既要顾及到中高考等选拔性考试的目标分数,又要尽可能培养其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所以,必须熟练掌握、吃透课内古诗词,然后拓展课外。

把教材吃透揉烂,踏踏实实学好每一个知识点,这叫基础扎实。

可参考这篇文章《如何吃透教材、读懂课本?》

不仅要走进课本、还要走出课本。这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古诗词的精读和泛读。

02

第二个问题:课内精读和课外精读的关系。

如果仅仅限于语文教材,不做课外阅读,无论怎么操练都无法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就是培养读书兴趣。

——温儒敏

我们以古诗词为例说一说。

“部编本”小学语文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这132篇古诗文有什么作用?他们的作用就是例子、示范、平台、载体,可以算作“精读”,算作“举一反三”中的“举一”。

该如何凭借课本古诗词举一反三呢?“举一”是基础,“反三”是关键。

举一:

“举一”是课内。教材内的所有古诗词要背的滚瓜烂熟,每一个字、每一句诗的意思、翻译都要精准无误;诗人(作者)的基本情况、文学常识都要熟练掌握。赏析诗句的方法、角度、话语,都要牢记。

反三:

“反三”是课外。语文教材上的内容,很少成为考试题,但是教材体系中的知识能力序列,却必然会成为命题的灵魂。分数负责跨越门槛,素养决定生命的高度。不局限于分数,就好比不仅仅是要有钱,还要有品位。在课内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拓展课外,一是巩固强化课内知识,二是开拓视野和思路。

怎么精读呢?享学乐的学习要求是:

第一步:坚持每日朗读

朗读要贯穿始终,每天3+起。

1.借助注释。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诗词意境,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读中要画出疑难字词。

2.质疑解难。通过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断句,要解决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诗文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要读出节奏、停顿。通过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诗词的情感,把握诗词的特色。

4.强化理解。要熟读成诵,要强化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诗词内容、结构的理解。

朗读时要做到:眼观其义、口读其声、耳听其言、脑思其义,把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

第二步:利用古诗词学习单
 

首先,用一张A4纸足矣,表格的形式。如下图:

之所以放在一张纸上,是因为要注重学习的“可视化”。一首诗一张纸,表格里列清楚学什么、干什么,让孩子一目了然、一眼看到学习内容、复习内容、学习进度,不仅从内容上能帮助孩子学习、复习,还从思维上告诉孩子古诗词的学习步骤、学习进度(这是新课标里强调的教会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比如说,这学期要学10首古诗,那就打印50张(1首课内,3-5首课外),弄个胶装做个封皮,每学完一首,让孩子默写一张单子,学完了,也填完了,很有成就感,而且也是孩子日后再复习的极好资料,因为是孩子自己一笔一划填上去的,最了解、记忆最牢固。

表格虽然简单,但是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讲清楚,这张表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所列的为什么是这些内容(继续看后面几点)。“可视化”背后的结构化思维是关键,如果没有很好的逻辑结构,只是单纯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作用会小很多,如果有很强的逻辑结构,这些可视化工具就变成了“导航图”,助我们更有效的学习,提高我们的学习力。

其次,写清内容和步骤。

可以把古诗词学习分两大块。一是基础知识,二是赏析理解。

基础知识

1.生字学习。这是首要的吧,生字、难字、多音字,要默写、写规范。

2.字词解释。这是重要的吧,学古诗词不抠字词、不理解字义?这不就是白学吗。

3.理解诗意。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讲了什么事儿、描绘了什么场景,用很简单的句子写出来。

赏析理解

1.想象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词阅读技巧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而熟络,但内容和情感却要靠真正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含义来掌握。这不同于平时为了提高语文素养而进行的阅读。没有目的的阅读可以浮光掠影,而要引起与古诗词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就在于弄懂作者在诗文中预设的情感指向。这就要做到“知人论世”,身临其境。

营造“画面感”能帮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诗文的品读中把读者的情感架构起来,完成与读者情感的对接。“画面感”说得直白些,就是在想象中通过画面完成对古诗的解读。需要筛选信息,对文本进行细读。想象是文学魅力之所在,具象的美和抽象的美之间隔着的是一段审美的距离,寻求诗歌的意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一种情感的捕捉和释放。

这个功夫,对小低阶段甚至对整个小学阶段,都不用要求太高,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要能完整的把自己想想的画面表达出来,我认为就可以,因为这已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信息解读能力。“想象画面”没有标准答案,因为现在就是培养阶段,只要理解的不跑题,怎么说、如何说,我们都应该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

2.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是单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时代社会、诗人境遇等等。

3.作者简介。知人论世,先了解这个人,再理解他的诗。

4.相关知识。可自己拓展一些,比如讲《诗经》,就会涉及到“诗三百”、风雅颂等等,根据孩子情况适当拓展一些,不用太多,贪多嚼不烂,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5.默写原文+逐字翻译。这是在掌握了生字词和理解了字词句之后,默写出来的,是对之前的学习效果的检查。一是要求写字规范。注意是“规范”,写字好看难看先放在一边,要让孩子写规范字,横平竖直、一笔一划都要到位。二是要求逐字翻译,特别是小低阶段,当孩子还不会进行“文学性的表达”时,就先“直译”,先把字词句的意思准确无误的写出来。

逐字翻译,是我最看重的,是最基础的功夫,不仅能帮助孩子进行更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还能对文言文的学习(语法)打下基础。

03

第三个问题:知识积累和审美鉴赏的关系

诗歌教学和文学教育,都指向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思维训练,是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

——温儒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些表述为古诗词学习价值的定位指引了方向。

理想的古诗词学习,应表现出“知识积累”与“审美鉴赏”和谐统一的状态。古诗词学习的“知识积累”是指掌握的词句、理解的大意、悟到的情感等较为显性的价值;“审美鉴赏”是指孩子在学的过程中方法的习得,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底蕴的沉淀等相对隐性的价值。这样的价值体系与核心素养的达成要求是相吻合的。

古诗词是最具艺术特色的文学体裁。文本特点决定了学习的策略,古诗词学习与艺术审美的理念联结。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孩子把古诗词读“厚”读“美”,领悟古诗词的神韵,从而提升品析词句的能力和审美的能力。

采取主题式阅读:

宋诗中的画面、唐诗中的深情,忧国忧民的唐诗,南宋诗词中的情趣,唐诗中的写景名篇,平凡起诗意,诗中有志向、词中有思念......

采取比较式阅读:

李白与杜甫、王维与孟浩然、王安石与范成大、王之涣与卢纶、刘禹锡与白居易......

采取“1+n”阅读:

以“诗仙”李白为主题,在介绍李白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他的4首别具一格、主题不同的代表作,立体、系统的了解诗人和诗作。

以“诗佛”王维为主题,通过5首代表诗作,来说明为什么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让孩子们进行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有主题才有目的,有对比才有特点。理解了古诗词的美,就会理解现代文的美,理解写文章的美,理解现代名篇的高级写作手法。

这不是背诵能够解决的,一篇作品背过了,可能会润物细无声地提高人格素养和审美品位,孩子能够朦胧感觉到诗词的优美和清丽。而精读要求更高,需要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以惯性的思维直接发现,例如《西洲曲》中“单衫、伯劳、南塘秋、望飞鸿”这几个关键词透漏的时节变迁,春夏秋冬。季节在变,时光在流逝,思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一步步升华,由采莲寄托牵挂,到上高楼望断天涯,到最后魂萦梦牵,日思夜想,情感的递进对应修辞的蝉联,这首诗读起来,就百转千回,九曲回肠了。一个思念爱人,又不好意思对人诉说,只能自己日复一日牵挂的女子形象也就跃然读者脑海中了。现在的考题,包括未来的考题,拉开差距的,恐怕不是字词,是主观题,是开放性审美鉴赏能力,需要孩子自己动脑子分析、用心品鉴的题。

审美鉴赏的过程,本身就是提高阅读理解力、信息查找力、把握人物特征和情感走向,开拓胸襟、扩展视野、寻找自我的过程。虽然这比较费工夫,比如精读几十首古诗词,但是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好比掌握了一件趁手的兵器,可以很快寻找到有效信息,并获取正面的思想能量的。

好了,这次就先讲这么多。

享学乐古诗词学习单,百度网盘自取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43L-TedcKKgzQuElMAuqw ;

提取码: 8de8 


回应12 举报
赞26
收藏187
1年前
学习单清楚明了,受用了。
1年前
谢谢分享,学习了
1年前
👍!谢谢分享
1年前
太感谢你的分享,非常的受用。
1年前
谢谢分享👍👍👍👍👍
1年前
分享链接失效了……
1年前
谢谢亲的分享(= ̄ ρ ̄=) ..zzZZ
1年前
继续支持一个ヾ ^_^♪
1年前
请再分享一下吧 谢谢
1年前
分享链接失效了,麻烦再分享一个,谢谢
更多
发布

推荐阅读

酥酥猫爱学习
酥酥猫爱学习
2009
作者热门日志
小学语文学习路线规划(一)  赞682 · 收藏5281 · 评论70
小学语文学习规划和方法  赞367 · 收藏3197 · 评论39
9岁女娃的2018年阅读总结/阅读记录  赞307 · 收藏2625 · 评论83
谈谈阅读模式及精读书目选择(小学篇)  赞320 · 收藏2625 · 评论39
语文学习的真正重点——语感和思维  赞285 · 收藏2064 · 评论69
初中学习的建议(一)  赞157 · 收藏1363 · 评论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