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预习语文一个单元,八天学完一本语文书。”
这看上去是一个很厉害的学习方法,不算命题党。
因在社群内有简略分享过做法,不少朋友感到好奇。
所以,我写文详细和大家聊聊实操步骤。
首先,说说学习成果。
一、卷面成果
在已经结束的寒假,藏姐曾带着娃,用了八天时间预习完了四年级下册的语文书。
每天花费1-1.5小时的时间过完全本,学完之后,书还是新的,笔记也是满满的,娃表示学得很有成就感。
二、学习效果
本想早些发布此文,但还是等了两周,因为我想考察这个预习法的实际效果。
这个周末,我慎重地问了问娃上语文课时的状态,他说整体比较轻松。
如果是以前,上新课时会有新知识的吸收阻力。经过全书预习后,上课状态就变得“游刃有余”,从校内作业和回家作业反馈来看,整体稳定。
基于此,我决定写此文分享这个预习法。
其次,单独聊聊生字词是否要预习。
我曾经在社群内表达过我的一个观点:
如果在假期中开展项目式学习,我不主张对新学期的生字词开展地毯式的预习。
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注意:
不主张对新课生字词的预习,不代表不进行新课的整体预习。
为什么不主张,是因为在记忆周期中,生字词属于短期记忆。
这里不得不和大家复习下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概念和差别。
短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例如,你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个电话号码,马上根据记忆来拨号,过后就记不住了。另外,听课时边听边记笔记,也是依靠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
短时记忆的广度一般来说是 7个,可以是7个无意义的音节,7个毫无关联的字、词等等,单位可以不同。
所以,生字词的广度,不论是一个新字,还是一个新词,都非常容易被忘记。
那么,生字词是必学必考内容,既然容易忘记,那我们是“躺平”,还是另辟蹊径去找更有效的学习路径?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周期问题。
短期记忆的知识点,因为短小,所以需要通过规律性的周期去不断重复,才能将内容迁移到长期记忆中。
这里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了。
如果我们在假期里一课一课地预习生字词,无论是否有家长辅导,都很难去人为再现这个重复过程。
而在学校里,语文老师会通过抄写、听写、作业本考核、单元测考核等各种方式去复现。校内有天然的重复环境,可以让孩子“无痛”地记住了字词。
所以,我不建议大家在假期里花过多的时间去抢“老师”的工作。
学“字”的过程无论怎样,并不算有趣的过程。
如果说得更全面一点,一小时语文预习法,不会涉及到以下基础知识的专项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看拼音写词语
辨字组词
多音字
近义词和反义词
词语搭配
形近字、同音字
背诵或默写
那一小时预习法的重点在哪里呢?
在藏姐看来,语文的选文本身是非常经典的文章,无论是文章立意、句式修辞、结构体系都能符合孩子阶段性的习得认知。
既然生字词不是我们一小时语文习得法的重点,那么我们的重点就在于篇章的精读。
好,我来说说为什么这么学。
相比于刚刚和大家提到的短期记忆,这是大脑需要进行刻意记忆的信息,长期记忆则是数分钟直到许多年都能保持的记忆。
与短期记忆相比,长期记忆的能量非常大。
长期记忆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并且和其他有关的内容有秩序地组织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的媒介越丰富,就越能增强记忆的牢固性。
比如说,我们在精读一篇课文时,可以借助图片、朗读音频,视频乃至人声讲解的方式,加深对文章的吸收。
所以,如果把预习分为两个板块,【基础预习步骤】和【强化预习步骤】。
【基础预习步骤】解决字、词、句的内容;
【强化预习步骤】解决篇章的内容。
那我们的一小时预习法就重点解决【强化预习步骤】,这是这个学习方法的核心原则。
我曾经写过一篇语文预习的文章,以上两个板块都有详细解释,也建议大家去对照看看:
接下去,就来详细说说我的执行步骤。
一般一个单元会有4篇文章,按照一小时预习法,原则上一篇文章的预习时间就差不多是15分钟。
如何利用好15分钟,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以下我一一说明。
朗读的功夫一直是我最看重的。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由文入景、因文生情,朗读时需要眼到、口到、心到,这是古人十分推崇的“三到读书法”,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为在朗读过程中,我们常常由文字的读音,深入到对文字含义的理解,进而在脑海中产生形象,然后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除此之外,朗读也是最快速能筛选出孩子个性化“生字词”的方式。
现在孩子们的阅读量普遍较大,很多校内的生字未必都不认得。
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帮助孩子人为地挑出读错或朗读时有迟疑、停顿带有猜测性质的字,做好标记。
在孩子朗读完一遍后,老父亲、老母亲就要上场了。
建议家长身边搭配一本同步教辅。
《教材全解》、《53天天练》的预习单或课堂笔记小手册、《绘本课堂》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通过同步教辅,我们可以从家长的角度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把这类书从头到尾带孩子学一遍,耗时、耗精力不说,还特别耗孩子的兴趣。
语文本也可以像数学解题一般,完成一题便能快速获得成就感。
回过头来说,我们该如何运用此类同步教辅呢?
我当时选用的是《绘本课堂》,就以此为例吧!
在孩子第一遍朗读的时候,作为陪学的我,同步开始概览教辅中的知识点。
根据多年和孩子合作(斗争)的成果,知道娃大致的知识新区在哪里。
不得不说,这个过程是费妈的。
精讲一篇新文章,我给大家的建议方向是:
作者生平拓展
课内一些大文学家的现代文作品非常值得拓展。
比如四下第9课选了冰心的《短诗三首》。
短诗读懂容易,但需要结合作者的文学流派来解读。
像冰心先生的作品,要重点关注她“爱的哲学”的表达。
“爱的哲学”可以分为三个主题,分别是:
对母爱于童真的歌颂
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对照这三个主题,我们再进一步去读三首短诗,会发现它们分别就是对照了这三大主题。
比如:
繁星(七一):以追忆童年为主题
繁星(一三一):表达了对海的思念
繁星(一五九):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而这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核心知识点。
只要掌握了这一点,这篇课文就过关了,整体耗时也较少,10分钟内就能搞定。
重点句解析
找出文中的重点句是非常必要的,对重点句的解析往往是阅读理解题的考核重点。
我们可以参照教辅的思路引导问问孩子:
这个句子或段落,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
通过口头沟通的方式考验孩子对句子的理解程度,并进一步要求孩子在书中做好批注。
在教材的课文安排上,我建议多多关注散文类的现代文,这一部分要重点精读。
比如四下第一单元第四课,选了刘湛秋的《三月桃花水》,《绘本课程》中对文章的解析界面是这样的:
其中的思考部分,是我们重点要关注和讲解的环节。
哪些句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为什么要这么用?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像这样的问答模式要多多进行。
如果你能吃透课本,那语文学习的任督二脉也就随之打开了。
有的时候就是学习深度决定了学习成绩。
按照我的方式,可能并不需要多刷题,通过理解和灌输的方式,就已经把要点都讲透了。
再回过头来,看看娃做这篇《三月桃花水》的笔记:
我不鼓励娃做满满都是重点的笔记,全是重点,就等于没重点。
所以,每次教辅里那满满的“重点”,我会筛选出“重点中的重点”,再让孩子理解,选择性地记录关键词。
娃应该在脑中费力布网,书上的词只应该是联结用的关键词。
简略的笔记可以使整个预习时间缩短,一旦时间过长,一个小时是完成不了任务的。
像我们精读这篇《三月桃花水》时,娃发现了文中的一个小机关。
我们发现,文中用了两个暗喻,同时也是段落分句: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短文用了这两句话来描写春水。
但为什么要用“竖琴”和“明镜”这两个词来比喻呢?
第一个分析要点:这两个分析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进行了比喻。
第二个分析要点:照应了开头,开头用两个问句开篇,引出下文。
第三个分析要点:两个分句串联成了全文的线索:
小铃铛——听觉——竖琴(暗喻)
光芒映照——视觉——明镜(暗喻)
原来“竖琴”和“明镜”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作者始终是聚焦在开头的两个问句上做阐述。
这样分析完,我和娃两人都对刘湛秋的行文构思啧啧称奇,连连称妙。
精读的过程,其实也是蛮美妙的。
文体结构
语文八个单元,往往都有具体的素养培养任务。
这也是我们在做概览式精读时需要提炼的能力。
比如在四下的第二单元中,分别选用了《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以及《千年梦圆在今朝》。
这四篇都是说明文,教材要求我们要掌握两个能力:
1、通过表格的方式梳理文体,拟定解决问题的实施计划。
2、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方式解决问题。
我在陪伴精读这个单元时,会更注重阅读过程中对娃提炼关键词能力的考核。
因为这类文章,你很难从中讲出语言的修辞手法,但需要更花精力在语言表达的精准度上。
所以,我会帮助娃打印一个表格,并按照关键词法让他重新再阅读一次。
如果关键词都能填对,那文章也读明白了。
精读的过程就是编网,目的是让各个知识点建立充分的链接,可理解性的记忆才能转化长期记忆。
如果你的娃经常容易走神的孩子,一问一答就是最好的集中注意力的方式。
父母作为1V1的伴读,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专注程度以及文章的吸收程度,这是老师这个角色无法替代的优势。
经过以上作者生平、重点句解析、文体结构这三方面的精读后,对课文的理解就基本到位了。
在这个基础上,预习还需要做个闭环。
如果文章篇幅合适,我会要求再进行二次朗读,这次的朗读是以检验为目的的。
检验第一次朗读时读错的字词是否能读对。
检验整体语序是否变得更通顺。
第二次朗读是“回想”,是二次预习,是融会贯通。把新知识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第二次朗读是“巩固”,巩固会让大脑对新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处理。
朗读完毕后,我会在没有进行抄写的情况下,直接对生字词进行听写。
这是在《认知天性》中提到的一种检索式学习法,这是一本研究检索式练习法的心理学著作。
检索式学习法就是通过主动回忆的方式去检索知识,比如孩子们不喜欢的当堂测验,就属于此类学习方法。
能够通过浅显的预习就能掌握住的知识,不算是难点。
而检索式的学习方法,虽然有点痛苦,但确实最不容易忘记的方法,它能更有效地让知识进入长期记忆。
我在这个原理的基础上,则有了更多个性化的发挥。
在一小时预习法中,我会当场考核听不出的生字词。
这些知识点就是“真的不会”,它们很有可能就是未来的雷点。
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并提前摘录出来,以后要批量、定期、重复性针对记忆。
这样,通过“朗读——精读——再朗读”的环节,就学完了一篇课文。
重复以上步骤3-4遍,就学完了一个单元。
我常说过程管理、过程管理,管理的就是以上这个环节。
总结一下
综上所述,一小时的语文预习法,流程简单,关注的重点单一。
从实践结果来看,不会耗费太多时间。
一小时是可以做到的,当然,如果遇上一些重难点,就会择机拓展,很有可能会把战线拉长到1.5-2小时。
在假期里,这仍然是很高效的学习方式。
至于这种预习方法能否在学期内执行,我认为也是可行的。
周末利用一小时时间,对下周一个单元的课文进行预习,以上方法同样值得借鉴。
最后,奉上本文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