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提问:“不管学前教给孩子多少,将来孩子们都一样”,这句话是一位小学教师说的。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忽略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动态性与后天培养的无限可能。而且,因为其老师的身份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对于孩子正要上小学的家长来说,不啻于一声警钟。但娃还没上小学的家长不要被其唬住。
一、智商发展是动态过程,后天培养至关重要
人类大脑具有强大的神经可塑性,尤其是0-6岁的黄金发育期。科学研究表明,通过系统的认知训练(如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和健康管理(均衡营养、规律作息),儿童的大脑神经元连接会更加密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这种能力的提升并非短期知识积累,而是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机制。将智商发展视为固定值,无疑是“刻舟求剑”式的认知谬误。
二、提前学习的核心是能力培养,而非知识灌输
提前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提升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前学习也能锻炼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面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兴趣与主动探究的能力。
以我家孩子为例:娃幼儿园大班了,我们引导娃通过逻辑演绎推理的方法,让他自己推导出了表内的乘法口诀;孩子通过看数学故事并与我们探讨的方式学会了“鸡兔同笼”的解法;由倍数关系的迁移孩子掌握了“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学会了“分数的通分与约分”以及简单的分数加减;孩子通过实际测量与归纳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计算;孩子通过看视频与搭积木模拟天平的方式学会了,如:2x=18、x-17=28、3x+5=17求x等于多少?这样的简单方程。
三、破除“超前学习有害论”的两大认知误区
有人担心,“娃已经认字几百上千了,上语文课就不会专心听讲了”“百以内的加减法都学会了,娃上一年级他学什么?”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说明孩子没有真正学好,通过机械呆板的方式识字以及刷题做加减的孩子,才会对听课失去兴趣。每一个汉字都是那么神奇,简单的数字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只要孩子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就能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乐趣。我家娃上“智慧1+1”的兴趣班,这段时间有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他中班的时候就非常熟练了,兴趣班老师说我娃就上课最认真的,就好像从1到9这几个数字里,娃发现能组合出无穷多的数,即使仅仅这9个数字也可以分为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谁是谁的因数,谁能被谁整除或不能整除。
四、生活化学习:抓住认知敏感期的教育契机
娃如果有兴趣提出了问题,你也不可能不让他学呀!孩子坐电梯到负一层去地下停车场,他问为什么是负一层?作为家长你不能说,这个问题以后你长大了再学习吧。孩子购物时看到小票上的¥5.36元,他问5后面为什么有个点,代表什么意思?你是不是要为他引入小数的概念呢?其实,学习是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常常产生各种问题,孩子发现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此,这个时候与其说是提前学习、超前学习,不如说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抓住时机学习。
五、理性把握超前学习的“度”:因材施教的实践路径
超前学习的关键在于“适度”: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具象化、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例如通过数学故事理解鸡兔同笼问题,利用积木操作掌握几何周长概念,这些方法既避免了填鸭式教学,又能在孩子心中种下“数学即生活”的认知种子。实践证明,经过这种训练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不仅能快速适应课堂节奏,更能展现出更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语:为孩子搭建可持续发展的认知阶梯
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学前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搭建“会学习”的认知框架。当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激活孩子的思维潜能,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这些能力将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底层动力。正如“笨鸟先飞”的本质不是提前消耗知识储备,而是通过早期训练掌握更高效的飞行技巧。对于有学习需求的孩子而言,适度的提前学习不是抢跑,而是为未来的知识攀登准备更坚实的阶梯。
家长应理性看待早期教育,既不盲目跟风超前灌输,也不被“学习无用论”误导。在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用科学方法引导思维发展,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业道路上具备持续的竞争力——这,才是对“提前学习”最精准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