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3篇自学日记
作者开篇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对我的口味。
——“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这股力量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行动的人,并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作者:永野裕之,日本有名的数学培训学校的校长,职业音乐指挥家。相比上本书妈妈自学数学启蒙《一个数学家的叹息》(点击阅读),这一本更接地气。但其实细读就会体会到,一个日本数学老师、一个美国数学老师,他们对数学精神的理解有很多共性。
快速解题不难,但不是真正的数学力
只要多接触各种题型,懂得将问题分门别类,然后套用既定的解法,就能够快速解答应用题。但是数学本来就不是一门讲求“速度”的学问。
将已知的题型分门别类并加以解析,是计算机最擅长的工作之一 …… 我们人类所需具备的能力,是针对那些尚未建立算法(处理方式)的未知问题提出解答方案,即使无法解答也要找到解答的方向。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力。
明明小学时数学这么受欢迎,为什么到了高中就反而讨人厌了呢?
用典型解法破解典型问题的小学数学,就像依照攻略的指示玩游戏一样。读了电玩游戏攻略上写的“往右边走有宝物”,按照指示就能获得宝物,这种喜悦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升上初中后,状况可就不一样了。即使像小学一样,用同样的原则背诵解法,但是真正上了考场,也不一定能拿到高分,因为初中数学有很多题目光靠死记硬背是无法解决的,而且这种现象会随着年级的增加越来越明显。
数学不好的人,并不是因为没有数学天分,而是因为用了学习算术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我所做的只是让学生停止死记硬背,尝试理解各单元的内容、公式和解法的意思,然后练习如何用稍微有别于以往的视角解读数学而已。
学好数学最应该具备的态度就是思考“为什么”,这也是学习数学的起点。
之前一位数学老师说我高中数学没学好,是因为基础没打好。现在,这个所谓的“基础”终于寻到了一个更根本的说法——数学视角。
昨天小乐玩数学游戏遇到了乘法。1x1,1x2,1x3……小乐满眼的问号看向我。姥爷的解释是1乘几就是几,记住了。但我知道,数学启蒙不是让孩子最快的得到结果,而是给他一个最简单直观地理解方式和引导。所以,很自然我会告诉他乘法的意义。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更好的做法是找机会告诉孩子,我们为什么要发明乘法。乘法不光带给我们乘法口诀,它有更宽广的思维意义。(下面会提到乘法的思维模式)
关于乘法来源的启示,我之前在小乐数学游戏||摆小摊子(点击阅读)里曾经提到一本数学绘本《阿曼达的疯狂大梦》,还有“我是数学迷”系列里的《彼得智斗侏儒怪》都是很好的引入故事。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去研究数学启蒙,这些学习给了我在面对孩子求知时的关注方向和回应思路。
比如小乐在计算10+3=?时,姥爷关注的是他算没算出来。我关注的是他用了什么数学策略算出来的。他现在可以不用从1开始数到13,而是直接从10来数到13计算10+3了,这是在他原来水平上的进步。而我一直忍住,不去提示他可以这样数,等待他自己发现的过程。
光是把“分数的除法要上下颠倒”当作一项知识,顶多只称得上是算术的技巧而已,不过一旦将焦点放在“为什么这样可以得到答案”上,即使是分数的除法也能够成为锻炼逻辑力的材料。也就是说,这才是标准的数学。
如果按爱因斯坦说的,忘记所学内容后留下的是真正的力量,我希望小乐在10+3上留下的:是在他数了n多遍的经验总结后,分析出从10数是一样的结果;是他积累了逻辑经验和获得一个新视角,而不是只记住10+3理所当然等于13。
欣喜的是,我很快就看到了个小结果。昨天,他在饭桌上考我10+4等于几,我说10。于是他很自信地摇头说,不对。我惊讶地问为什么?他说因为10+3,已经有10了。我连忙说,所以10+3一定大于10对吗?他点头。其实这就是他在从10开始数后的一种经验感知的结果。
数学式思维具体带来什么?
数学思维 >>>理解力+开拓新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服力
数学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为这样的过程:
搜集线索(解决条件)
明确目标、问题
逻辑分析解决
抽象归纳经验
用在其他类似问题上
1、2就是抽丝剥茧的过程,就是提升理解力;3-5是将事物极简化,开拓新思路;整个过程清晰了就是有了说服力。
数学思维怎么落地?
数学式思维的7个方面:
整理
顺序
转换
抽象
具化
逆向
美感
这七个方面不是并列平行的,而是不同视角去看问题。它们之间也会有交叉。
我觉得对数学启蒙的启示,是理解这些视角,应用在生活中,直接传递思维模式。书中枚举了很多例子来解释这七个方面,我只说说给我启发最大的一些元素。
分类
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找出隐藏信息。
比如在书中,作者把葡萄酒按年份分类的话,提供的信息只能是哪些年份没有,哪些有了。如果有一瓶年代久远的似乎更体面一点。仅此而已。但是如果按照产地来分,就可以出制作工艺,葡萄品种等更多和葡萄酒的本质——味道,相关性最大的隐藏信息。
在数学启蒙材料中,有很多涉及分类的主题。一般也就是请小朋友按颜色分类,按数量分类,按形状分类这几种。我脑中就一直有一个隐隐的问号,这就完了?就好像一句话只问了一半的感觉,让人半吊在那,不知去向。现在终于明白,分类不是问题本身,是为了一个问题而使用的信息搜索方式。那么在生活中,在我们和宝贝传递这种数学式思维的时候,它应该有一个真正的问题作为背景才更合适,才是完整的数学思维的过程。
用这个思路去看相关主题的数学绘本,比如:“数学启蒙”系列的《小小消防员》、“你好!数学”系列的《去郊游》,我们就知道给孩子讲的时候,出发点是找出隐藏信息,解决问题。这是主线,而不是直接关注在有几种分类上。
乘法
加法是相同性质东西的计算。乘法是不同性质东西的计算。
乘法是通过把不同的东西结合,创造一个新的事物。而且横轴上的一个元素,会同时作用于纵轴的所有元素。
1+1是两个独立的1;而1x1可以代表1行1列的组合;1x1x1,则代表一个立方体。
加法增加的是个数,乘法增加的是维度和次元。
次元的增加,意味着一个远超过想象的新世界即将在眼前展开。
函数盒子
函数的函就是“把信投进邮箱里”的“函”,也就是“盒子”的意思。换句话说,“函数”就是“盒子里的数字”的意思。……这里所谓的“盒子”有两个口,一个是“输入口”,另一个是“输出口”
安野光雅的“魔法机器”和永野裕之的“函数盒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放进一个自变量x,变出一个因变量y。中间就是秘密的加工过程。
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过程,真是启蒙最好的方式。启蒙的过程,其实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能力的过程。用这样的引入方式,就可以从每天生活当中找出活生生的事物来游戏数学思维了。
具体+抽象+具体
我越来越意识到,找到一个巧妙简单的切入点,会让数学启蒙事半功倍。而启蒙的核心不是定义、公式,而是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直接传递。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经常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把数学讲解得简单易懂,其实关键就在于能否结合听者已知的知识或经验,尽可能扩大听者的想象。
这个具体 》抽象 》具体的前半步“具体到抽象”,就是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先具化,然后抽象出共性。
通常最简单的方式是来一本数学绘本或者结合生活,引出概念,做个总结。但往往也就到这里了,我们总以为升华就是最好的结局。比如我们看完了《小小消防员》,OK这就是分类啦!顶多结尾再做几个练习巩固常见分类。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闭合的环,确切地说,这是中断了螺旋曲线进入下一个周期。后面一定要找机会像波澜一样推出去,冲破思维的限制,哪怕波澜再小,哪怕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继续向前,发散出无数的可能,才是数学的意义。
后半步“抽象到具体”怎么做?
我们在参加亲子活动时,很多都会以一个手工作品作为结尾。就好像一个讲交通为主题的故事会,结尾来一个警车涂色手工。说实话,这是最容易的活动流程,不用冥思苦想,又好像顺理成章,有个东西给家长看到。我之前做过很多用手工来呈现的故事会,但是我知道那不是手工的全部,手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它是一种解决方案,是帮助你在更多层面上再现抽象。所以,后面的具化,应该是一种抽象为起点的再创造过程。
感性和理性的相互成全
即便是“逻辑思维”这么理性的词语,也不能否认感性对它的作用。
无法用一颗感性的心倾听其中讯息的数学家或物理学家,绝对不可能成为一流的研究者。
我认为数学和音乐存在着两项共同点,一是两者皆为美丽的逻辑,二是接触这两种学问的人都必须具备丰沛的感性。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颗能够体察逻辑之美的心。如果只是被迫接受维持逻辑思维的观念,那么当我们面临越重要的关头时,就越容易流于情绪性而非逻辑性的思维模式。
其实不仅是音乐,举凡文学、电影、绘画或雕刻等,所有艺术背后的逻辑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在这里,我理解的“感性”代表美的感受,“理性”代表合理。一首打动你的曲子,既包含了精密计算的逻辑,也需要作曲家、演奏家和指挥家用一颗热诚的心,向人传达想传达的感觉。
“对称、简单、统一” 这些词即用在数学里,也用在美学里。合理性让事物更具趋近于美,美感也成为了逻辑的动力,目标和蜕变的瞬间。在数学启蒙里,我正尝试去寻找他们碰撞的边界。
我的公众号:微信搜索“小乐大锐”或“beamom”/ 分享生活中我的奇思妙想,启蒙创意,喜欢进来看看。
我的其他原创文章:
妈妈自学数学启蒙《一个数学家的叹息》(点击原文链接进入)
关于启蒙的反思节点
长途飞机火车,一招搞定熊娃!
数学手工游戏||星星需要多少步回家?
创玩绘本||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徒手做(bian)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