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绝不会让暖暖在亲戚面前背诗,
也绝不会在大人饭桌上问孩子“这个用英语怎么讲”
接上次话题
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这样大的社会功能。
学者诗人 闻一多
从历史长河中看,“诗教观”始终与当代主流思想与文化息息相关,它竟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和人心。
“诗教”观虽然变化起伏几千年,其实不过是以下两者,一直在争夺话语权。
政教功能 PK 审美功能
每当国力强大,稳定的盛世,就会高度重视诗教、文教,人文涵养,提高国民素质。现今我国正在复兴,文化影响力也在崛起,也就是未来二三十年,诗教将再度兴起(盛世修文,亘古不变)。
我们在下一代的教育中,以不变应万变,也主要从审美功能着手。
诗感,是对诗的感知、觉受。接触到诗作的那一刻,灵敏地引发感触,引动心灵反响。这也是学诗的目的之一。以下是获得诗感的传统方法
1.用量往上堆
与英语的“语感”一样,“诗感”的培养也需要大量输入,200首起步。
2.靠配乐入门
音乐对体味诗的抑扬顿挫有莫大帮助,可以将孩子带入了诗境,而诗意又助力孩子记住了音乐。很投入地听,模仿语气和情绪,此时诗与乐是一体的,相辅相成的。音乐还其诗的原本身份。
3.找诗眼、品炼字、寻意境带动
靠韵律、节奏、情感、诗眼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一定不要先看注解。慢慢习惯了这种读诗方式,赏析不在话下)
4.依赖长诗
诗歌(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任何艺术形式,在接触之始,都有一个缓慢抵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很长,但也不能太短了。
所以长诗是进入诗歌大门的钥匙。
附:学诗入门的标准-不看注释、讲解,就能感受到诗意、诗境。
5.关联与比较
前面提思维导图时,说到过关联、对比,有某种联系地同步学习的一组诗,费劲是费劲,但只有这样才能学会诗。这里说下诗的关联度由弱到强为:
朝代<体裁<题材<主题
家长嫌烦做不到的话,娃也就大概率学不会诗的。
关联对比着学,学完后孩子
这样就算是入门了。
下面是已流传千年的“读书法”,是很成熟的了,不是现代教育里新发明的东西。
诗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
虽然“细读”已基本失传,但“诵读”依然是目前最重要的手段。这里短指妈加上了“精读”,主要是想说明“精读”(现在语文课上好多是精读)是散文读法,不要用在诗词上。
读书方法
小童的读法就是诵读,几十遍是起步(背就是读着读着,顺带就背下来了),只背不讲。下表是孩子读经典时讲解的时间节点,而诗的讲解可以按下表再往后推迟。
不要让讲解拓展分散了背诵的精力,在幼儿背诵黄金期,多利用孩子最擅长的记忆力,其它的待孩子生长发育成熟后慢慢引入,方为高效。
那孩子长大一点了,理解力上去,教法上引入了寻析和对读
附:
选哪些诗?这个争议的主要集中在,是先学《唐诗》,还是先秦的《诗经》?推荐先学唐诗。
唐是诗词的青春期,绚烂璀璨,毋庸置疑是中国文学的绝对巅峰。
而先秦的《诗经》不论在韵律上、词藻上、明志与思想上,都略显稚嫩。《诗经》的地位卓然,是因为它是首部诗歌总集,但的顺序而言,放在后面比较合适。
附 推荐男孩增加一些细腻的诗,女孩增加一些豪迈的诗。
附
先看下《唐诗三百首》这个“教材”的编写,是按四种诗体,以五言、七言两种字数为轴编为八卷。
一、起步阶段
考虑到孩子的背诵的适应时间,还要尽早开启长诗,所以安排了个阶梯给孩子往上爬,每次进阶,对孩子都是一次脑力的开发,毅力的挑战。
1.最开始卷七卷八的五七绝(4句)为主,只背10首(不是全背完);
2.然后背卷五卷六的五七律(8句),只背10首(不是全背完);
3.马上选卷四的乐府诗或歌行体(长诗)了。
唐三百中长诗数量不多,30多首,又有一些经典长诗没有被收录进去,所以额外再补充一些是有必要的。
以下步骤默认都是渡过了启动期,进入长诗后的操作。
二、背诵安排
三、背诵方法-目录法(长诗,非起步的短诗阶段)
第一步:背目录(诗名+作者+首句“三元素”)
先做个表格,只有三列
一列诗名
一列作者
一列首句
全部过一遍用时1个月左右。至少进行3轮。
诗名+作者+首句
同一首诗中的“三元素”已形成一个组合,拧成一股绳,无论提到“三元素”中任何一个,孩子会形成条件反射地说出另外两者。要避免张冠李戴,就重点信息重点记忆。这就像做数学题一样,做错了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遍,大概率还是错的,检查需要换一种方法得出答案,才叫真正的检查。
第二步 :背诗(以《长眼歌》为例)
1.预处理
“长诗”比较长时,先按内容划分章节(如上图划出了三章),分别记下如下结构
《长恨歌》的结构数字: 43-344-3332
《长恨歌》的结构汉字:
此时,诗的整体结构和首段提示字已经在脑中初步形成
2.日课程背诵实操
按日课量(主要依据孩子的背诵能力)分成2-3部分,每天背其中一部分。
还是以《长眼歌》为例,假如刚好定为:
一天背一章,分三天背完
那么每章的背诵步骤如下
设定的时间(如15分钟)如果背不下来就不用背了,下个时间段再来背。
TIP
好了,背的步骤说完了,有没有发现,是从框架开始向下背的,而不是每一首背完,然后再扲框架出来。这和数学物理那些理工科不同,数学需要理解后再总结。
寓教于乐,对抗枯燥
背诵本身就是很枯燥的一件事,要不怎么说它能磨炼意志呢。但又要维持一定的乐趣,让孩子不容易放弃,这就需要家长下一些功夫了,现在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借鉴了,比如
看孩子的爱好,家长自由发挥。
复习方法
1.调用
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场景下发挥什么话题,如
有“人”又有“月”的诗词
2.体系法/结构法
第一种,就是上面学习时用到的“组诗学习法”,有共同元素的诗放一起,背的时候放一起,想用的时候一拎就拎一串。
第二种,还是上面的“结构法”,就是为了脑里有个目录,心中有个提示。
《长恨歌》的结构数字: 43-344-3332
《长恨歌》的结构汉字:
3.配乐朗读录像
每次背完一首长诗后,就给她录像上传。
因为要面对镜头多少会有点紧张,还会力求作品完美无瑕疵,所以完成作品是需要反复录制的。不但成就感满满,如果孩子大点也会参与到制作中,比如选配乐,选服装,选背景,在电脑上操作剪辑软件等。在过程中不断反雏,会印象更深,会意更多。
最后的话
另外,作诗是一件趣事,包括
这是一个综合素养的锻炼。只要仔细地背过上百首诗,再以技法辅助,就都能作诗。但先教技法,脑袋实则空空,那可真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