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转来海淀六小强头部学校一位退休语文老师的讲座录音。核心观点是:语文学习有规律,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文章,文言文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听后受益匪浅。
一、语文学习有规律
1.语文刷题有没有用?
“语文学习有规律”,首先一定要认清这一点。没有任何一门学科是没有规律、可以乱学的。为什么大家认为语文是玄学?因为语文的规律比较隐蔽。在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的情况下,有的学科确实可以靠刷题来提分。但语文刷题管不管用?不能说没用,但作用不大。
我带过很多学生,一位07届的孩子我永远忘不了。Rdfz的孩子只要是统招考进来、愿意好好学习的,上一本不是问题,绝大多数孩子追求的目标更高。这个学生就是统招考进来的,学习上非常下功夫,但没上一本。他的问题就是没抓住学习的本质,认为多做题=学习,几乎所有课都是边听课边刷题。他听不进老师的劝告,还是坚持认为边听课边刷题就是多学一道,结果适得其反。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抓住学习的本质和规律。
2.语文学习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
语文的核心是“文章”。这个“文章”是广义的,可以是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论语》中的一则也是一篇文章。
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围绕“文章”展开,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最核心规律。语文学习说到底就两件事:学会读别人的文章+写自己的文章。
一张语文卷也分两部分:读别人的文章+写自己的文章。
第一部分,无论形式是古诗、现代文还是非连续性文本、文学作品,其本质都是文章。而文章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能读懂、能解读文章,就搞定了大半张卷子。
第二部分就是写自己的文章。“阅读别人的文章”—“写作自己的文章”之间有何内在关系?我如果学会了读别人的文章,知道别人的文章是如何安排的、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内在有什么逻辑思路?如果对每篇文章都能从这几个角度、高度去分析,那么写自己的文章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阅读别人文章时分析出来的章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继而再想:阅读别人的文章是否都需要思考,去思考文章的方方面面? 我写作是否也需要思考?没有思考是无法真正读懂别人的文章的,也是写不好自己的文章的。
语文学习的一切都围绕“文章”,读文章+写文章。“读”和“写”之间是有互动的。阅读促进写作,写作也促进阅读。有时我们写作下笔前以为想清楚了,但动笔后会写不下去,当有问题阻碍我的时候,再去读别人的文章就会眼睛发亮。人家是怎么处理的?他是怎么叙说、怎么表达的?读得多了、写得多了,就会跟作者发生共鸣。写作会促进你去更好地欣赏他人文章之精妙。
连接“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键词就是思考。因此,学习的核心问题就是“思考”。只有把剖析文章、写作文章的道理弄明白了、想透彻了,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光刷题,似懂非懂、不吃透道理,这种刷题就不是很有效,甚至无效。
那个学生上课时自己刷题,为啥效果不好?因为老师讲课时会分析逻辑思路,语文跟数学一样,需要环环相扣、分析逻辑思路,学生要全神贯注跟着老师的思路。如果学生自己刷题,就导致上课不能做到全神贯注、刷题也不专心,看似一心二用,实际上两头落空,这种是表面的虚假繁荣,实际上没思考明白,要不得。
老师剖析文章时的答案重要吗?答案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推导出这个答案。只看重答案、不看推导过程的学习是无效的。这些答案一是背不下来、二是背下来也用。我们经常给高三学生分析高考题,如果光背答案肯定没用,因为这些高考题不会再考了。那为什么还要讲高考题呢?讲是为了解析文章的逻辑关系,学会解析这一篇,能力就可以迁移到其他文章。通过迁移和积累,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越来越强。高考考试时间那么短、文章那么多,考的都是课外的,考生还能又快又准地答题拿高分,就是因为平常把解析文章的能力练出来了,上了考场就什么文章都不怕。现在高中除了默写是课内,其他几乎都是课外。有学生进了高一面临第一次期中考试会紧张,我一直说不用刻意复习,高中语文考的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
二、如何分析文章
分析一篇文章至少要从知识层面、文章层面、情思层面入手。
(一)知识层面,要掌握实词、虚词、句式。
(二)文章层面,要把握题目、脉络、提炼主旨。这是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解决的问题。
(三)情思层面:观点、情感、内化。这是语文学科同理科最大的不同,语文一篇文章既有逻辑性,但也承载着思想和情感。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什么观点?蕴含什么情感?我读过后这个观点如何内化为我的观点?我们中学学的绝大部分文章是好文章,更多时候我们要把文章内化。当然也可以不赞同、辩论、反驳,这也是一种思考和交流。
读任何文章,都要从知识、文章、情思这三个层面去深入分析。知识层面,小学一二年级大量学习字词,不学就无法读懂。到初中后对字词的学习就淡化了,更多进入第二层面即“文章”层面。
中考、高考的文章分现代文、文言文两大类。共同点是都要从文章、情思两个层面去剖析。不同之处是现代文很少有知识层面的问题。词语初一前基本解决了,从初二往上即使有词语的问题,通过字典也很容易就能自己解决。但文言文就不同。文言文如果不能克服知识层面的障碍,比如字词、句式解决不了,就很难进入下一个层面,就没法读懂,没法搞清第二层面(文章层面)要求的脉络、主旨,更不要说第三个、情思层面。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二、三层面是有交叉和相通的,但在第一层面,文言文障碍更多,一定要掌握实词、虚词、句式这些知识。
二、文言非同一般
(一)读文章需要功夫,文言文必须琢磨
(二)读文言发现规律,造字之法、构词之法、句法特点、章法要诀
(三)学习趣味伴始终,爱学习、会学习是学习好、获高分的最大秘诀
综上,可以说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更典型。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学语文老师在文言文上下功夫更多、用时间更长。高中生甚至有个体会:高中语文基本就是学文言文。这个体会是对的。会读文言文就会读现代文,反过来就不行。
我以前认为初中的文言文比例太少,但这几年小学、初中文言文比例大幅增加,这是国家层面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当然国家是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做出的决断。而我仅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就认为,学好文言文能给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文言文不一般,体现在:
1.无论读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需要琢磨。读现代文容易被“读懂了”的假象掩盖而不去琢磨,但文言文就不同,不懂就是不懂。文言文会逼着学生必须去思考,小到一个字、大到一句、一段,会让学生形成认识、养成习惯:文章是需要我们去琢磨和思考。因此文言文有助于提高思考力。
2.读文言文更有助于发现语言规律。
(1)构字法:汉字很有规律,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指示字这4种造字法基本都能告诉我们字的意思,其中80%是形声字。如果掌握这些规律,我们就能分析出特定语境中汉字的意思。
(2)构词法:主谓、动宾、偏正关系
(3)无论是字法、词法、句法、章法,都是“规律”。在琢磨文言文的过程中就能发现很多规律。比如,“之”通常是主谓关系,比如遇到倒装等特殊句法就要求我们去琢磨本意应该是什么。因此文言文会逼着学生去探究其规律,不琢磨规律就读不下去。
(3)章法:拿到文章我们要思考,从哪里开始解读文章、谁是最重要的?但很多学生不知道,说明他没有按照章法去读文章。
因此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字、词、句、章法,逼着学生去总结这个规律。
我在课堂上讲到关键点,也就是字、词、句、章法的“法”,一定会条分缕析讲清楚,不怕耽误时间,因为一旦把这个“点”讲透,学生就拥有了这个能力,以后遇到同样问题,就能自己分析。
三、文言文经典多
现代文历史100多年,文言文几千年,因此中国的文明成果更主要是用文言文来表达,从这个角度也要把文言文学好。文言文经典学透一本,语文程度就会大幅度提高。
文言文经典首推《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史记》、诗歌系列(《诗经》《楚辞》、《唐诗300》,《宋词300》《千家诗》)
如果能读透这些经典中的任何一部,语文水平一定很了不起。其中《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老庄是道家经典,中国人深受儒、道家思想影响,但儒家更多从现实出发去考虑一切问题,后世文章大都在《论语》的思想框架下,因此思想性上我首推《论语》。早在2019年高考考《论语》前很多年,我就坚持给历届学生讲《论语》,效果非常好。我带过第一届早培,是从早九接手的,2017年参加高考,他们学完统编教材后,我就逐则讲《论语》,最后全班高考成绩平均分超出平行班5分。2013届入学的早培,我也是从高一开始带,读了4本经典,没时间逐则讲解,但还是带大家见缝插针读《论语》《孟子》《庄子》《老子》,自己读虽然没有逐则讲的效果好,但有的学生坚持反复读,受益匪浅。《古文观止》收集了222篇从先秦到明代的高水平文言文,用《古文观止》也能学好文言文。一个学生在学好课内的前提下,如果能读透50篇以上(多多益善),逐字逐句读明白、会译、能背诵、跟课内一样学,通过这一本书,也能学好文言文。
《史记》我也向学生强烈推荐,每届都有一些特别优秀的高手认真学。我带的07届学生,在高一第一次期中考后先向学生推荐、后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推荐,家长们当晚就去书店买书,学生各有侧重读文言经典,其中一位李zr同学用2年时间读完全部《史记》,经常来讨教、随笔里经常用《史记》内容,到高三几乎篇篇都会用《史记》,最后高考语文137,数学是当年北京市4个满分之一。
这些书都是名著,有能力都读自然最好。但时间有限,如果只选1本,我首选《论语》。如果能选第二本,我选《老子》,第三本《史记》,第四本《古文观止》。诗歌系列则要贯穿其中,与经典文言文并行不悖。可以从五言绝句开始,过渡到七言、古体诗。
文言文经典多,这也是我们要学好文言文的原因之一。文言文经典可以、也值得背下来(《史记》除外)。巴金说他背《古文观止》不止100遍,就是通过背诵经典,形成了文字和思想的基础,积累多了张口就能用,终身受益。现代文固然有一些值得背,但经典远不如文言文经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