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阅读了一份魏老师写的关于暑假时间管理的电子资料,很认真的按照资料开始做了准备,然后执行,现在暑假结束,今天是暑假的最后一天,做个小结。
理念:培养自我管理意识。父母做牧羊人,不做工程师。约定边界,让小羊自由漫步。
1. 老师要求的暑假作业有序的、按期完成。
2. 中英文早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连旅游期间都几乎不中断的习惯。因为这种习惯,完成了一本《xx古诗文阅读》,不曾要求背诵,但最后所有古诗熟读成诵,古文可以用现代文流利的复述。
3. 自理能力稍稍提高了一点,早起和睡前更有条理,不用我反复唠叨。早起:洗漱、换衣服、叠被子、喝水。睡前:喂宠物、洗内裤,自己洗漱。旅行前,在妈妈的指导下自己收拾行李,一次比一次熟练。
4. 好像没有帮我做什么家务,帮我分担的,应该是食堂吃饭总记得帮我还餐具。
5. 成为好作者:日记写得多,初步估算了一下,27篇日记,字数超过一万字。
6. 开始建立任务分解和规划的意识。完成长期任务是对娃娃来说是一项大的挑战,所以他才会想要放弃作业。在暑期初期,我几乎是替他做了任务分解。但在暑期最后两周,娃娃为了把《xx古诗文》复习完,把生字练完,开始规划每天要复习几篇,写几个字,就能在报到前一天完成。而且他还会把比较短的两篇古文安排在一天复习,把字少的课放在一天完成。
7. 最大的收获,孩子有一种掌控感。该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都做了。
1. 简单的习惯易于启动。及时反馈的习惯易于坚持。
2. 看到了孩子可以通过习惯形成低耗能运转。比如早起四件事,睡前三件事。
3. 自学意识的培养:不报班,也可以学会游泳,也可以学奥数。
4. 没有报培训班,所有日程很自由,在市内约同学,或者全家周末来个短途旅行都好安排。
5. 积分政策每天统计,所以娃娃规矩记得比妈妈还清楚。但作息时间,基本约定,心愿等虽然已经贴在墙上,但一段时间没复习就忘了。是需要不定时复习的。
6. 每次旅行回来第二天,是学习效率比较低的一天。旅行时间越长,体现的越明显。
7. 清单既是时间管理工具,也是反馈工具。除了对孩子,我将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写成清单贴在墙上,每日更换。其实有没有清单,我都能完成。但发现写清单扔清单,的确可以增强成就感。
8. 学校布置的大作业任务不要同步铺开,可以一项完成,再开始下一项,更有成就感。
1. 第一周每天做每日小结,对学习任务、积分政策的调整比较多。第二周以后大概固定,孩子就只算积分,很少语言总结。旅行的时候往往忘记总结,回来就很容易忘记。调整了好几次。
2.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大部分时间,娃娃是在我办公室完成他的学习。但学什么,怎么学,基本上是娃自己定。我要做的是每天早上把他自己说的要做的事情写在清单上。而我尽量专注于自己的工作,需要的时候给点情绪支持。暑期有那么几天实在不适合来我办公室待着,他在爷爷奶奶家,也完成了我们约定的任务。我感觉比起那些自己待在家的同龄娃,我算是没放手。但和去年相比,我算是放手了。
3. 娃娃有那么几天不想洗短裤,我就放在那里,第二天他洗两条。我曾经想过,如果再不洗,就让他没得穿。还好,这一天没有来到。
4. 阅读时间有保障,而阅读难度有下降。记得去年暑假报了个阅读线下课,老师布置了读《鲁滨逊漂流记》《秘密花园》等七本名著的任务,竟然也挑战成功,寒假还阅读了一本《海底两万里》。今年暑假,牧羊人保持边界,小羊就待在阅读舒适区里。钢铁直男阅读时间前三名:《少年中国地理》、《丁丁历险记》、《少年读史记》。虽然也都是好书,但儿童文学读得少还是有些遗憾。一套奇想文库,只看了一本《那一年叶子没有落下来》,十多本获奖儿童文学作品,只有《卧底机器人》打动了娃。《爱丽丝漫游奇境》看了三四个小时,这本很有点贵的精装立体书被娃借给同学,这算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本书?
5. 臭味相投的父子俩,有一天早上六点起床看奥运会,我虽然心里理解但还是表现的很生气,破坏了生活结构。劳动改造人,父子俩一起做全屋卫生作为补偿。此后再没有类似情况。
6. 优势培养:在前期尝试和反复斟酌后,这个暑期把优势定位在数学思维训练上。也就是说,其它各项以兴趣驱动,不强调挑战。继续打乒乓球,但不要求训练频率。阅读时间有要求,但阅读书目给建议,不强求。鼓励多写日记,但只夸奖,不修改,也不训练。钢琴则是彻底放弃。但数学是兼顾兴趣和挑战度。
7. 孩子运动主要凭兴趣,父母运动靠兴趣和意志。如果希望孩子坚持运动,则要发掘他的兴趣,还要加上家长的意志。
8. 做牧羊人的理念,给了我一个不动声色观察孩子的习惯。观察越细致,越能发现他的成长。
1. 学校里的暑期通知实在是写的太复杂,娃看了数学通知之后一度拒绝做数学作业(我还没给他看更复杂的语文作业通知、大队部作业呢)。我考虑了一下,决定只拿出一本《暑假作业》。每天的任务是早读、做两页语文《暑假作业》、阅读、家务。后来我做了作业清单,作业看起来更清晰,并且默默调整了难度,并且把形式化的打卡任务都完成了,在表格中显得好像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大半。7月中旬,我给他看自己的进度,他忽然受到了鼓励,决定开始做数学作业。
2. 牧羊人要努力闭嘴,多观察。习惯建立初期,简单才能启动。内部激励不足,外部激励补充。早读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早读完自己打卡为激励。一开始,娃每天只给自己安排:中文早读—学习一首古诗,英文早读—学习10个单词,一共就十分钟,然后就要求我用手机打卡。我想,按照魏老师写的指南,还是得相信孩子啊,他说完成早读了那就完成了吧。后来随着《xx古诗文》那本书的编排,绝句变律诗,古诗变古文,难度就大了,时间就长了。八月份,娃开始读RAZ O级,加起来其实早读已经变成了早自习。有朗读,有默读。有时候早读要一个小时才完成,但他没有怨言,而我主动增加了他的积分奖励。
3. 奥数奖励政策修订:刚开始的做法是做得好给予打游戏的奖励,后来发现这个奖励太过有吸引力,副作用很大。于是就淡化了这个奖励,甚至一度就把奥数停了下来。后来再次拿起奥数教材,就只给与情绪支持和鼓励,虽然学习进度很慢,但这个进度我觉得是合适的、是靠兴趣和学习本身的成就感驱动的。一个暑期下来,竟然也完成了一本书。
4. 买给娃娃看的儿童文学,变成了我的休闲读物,很多本我都看得舍不得放下,比如劳拉怀特的《森林里的小木屋》一系列七本,比如奇想文库等等。而我自己翻开的几本我这个年龄段应该读的书等等却都是看了一半放下。我也有阅读的舒适区,如果我没有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怎么能够要求孩子跳出来呢?
5. 比较遗憾的是每天早读以后就很热了,简直难以出门活动活动。我儿时那种从早起运动开始暑假一天的结构化生活,好像难以在孩子身上复现。因为,在我自己身上都难以复现。
娃娃进入十岁,恰好是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的年龄。如果我仍然用以往的方式安排他的暑假,恐怕会难以执行。今年恰好换了“牧羊人”的方式,我想,应该是避免了不少冲突。
这个暑假,从家务、运动到学习,其实很多任务的难度都在家长和孩子反复试探边界的过程中调低了。纵向的和去年的暑假比,古诗文复习背诵量、中英文自由阅读量、以及阅读难度相比其实都变低了。但是日记写的更好了,独自做奥数题的时间增加了。我猜,这大概就是小羊的本性所决定的吧。降低学习的难度、进度和总量,这是转变为“牧羊人理念”,逐步实现自主管理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但我觉得这种显性的代价,伴随着隐性的收益。那就是尊重小羊的本性,会让他身心健康的成长。
“做牧羊人,不做工程师”,牧羊人还在修炼中,是个仍然有点爱管闲事的牧羊人。